中藥應該怎麼“煎”出最佳藥效?

場景

為了讓中藥的藥效“煲”出來,很多人會把煲中藥的時間延長,一不小心,中藥就煎糊了

看著煎糊的中藥,有些人捨不得倒掉,加點水稍微煎煮,繼續服用;有些人則僅僅倒掉藥水,重新加水進行第二煎。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藥學部中藥師唐榕表示,其實這些做法其實是在浪費時間,切忌將“煎中藥”變成“熬中藥”

◆ 煎糊藥效低 不可中途加水

煎中藥時,有些時候忘了煎煮時間,藥汁煎得比較幹,甚至藥物煎糊;有人在第二煎的時候會多加些水,以為可以把頭煎的藥量熬出來,藥效會更加突出。

其實對於中藥,煎糊的藥物因成分遭到了破壞,療效也因此降低,第二煎的意義其實已經不大。

因此,那些煎糊的藥物,就算頭煎的藥汁也不建議喝。

煎藥用水

宜選用水質潔淨新鮮的自來水、井水、蒸餾水等。

加水量

傳統上一般以浸泡後,淹沒藥材2~5釐米,如遇花、草類藥物或煎煮時間較長者應酌量加減水量。水應一次加足,不可中途加水,更不能煎幹了加水重煎。

◆ 掌握火候時間 煎出最佳藥效

那麼,如何煎藥才不會煎糊呢?

煎藥火候有“武火”和“文火”之分,火候的控制主要取決於不同藥物的性質和質地。

治療外感病的藥

,宜用武火(大火)急煎;

滋補調理類中藥,煎煮時間需延長,宜“文火”久煎,藥效達到最佳;

● 附子、烏頭等毒副作用較大的中藥,宜“慢火”久煎,以降低其毒性,安全用藥。

除了掌握火候外,控制「煎藥時間」也是避免煎糊的重要一環。

為了保證藥物的有效成分充分溶出,煎藥前,需浸泡30分鐘左右,煎煮時間一般為沸後20~30分鐘,煎好的藥液量約為200~300毫升較為適宜。

解表劑、清熱劑、芳香藥為主的方劑可用‘武火’迅速煮沸後,改用‘文火’15~20分鐘即可,以免香氣揮散,藥性損失;補益類中藥則需煎煮40~60分鐘


◆ 易煎糊中藥要「包煎、烊化」

不過,有些人在煎藥的時候雖然嚴格控制了火候和時間,藥還是很容易煎糊。

唐榕藥師解釋,這與中藥本身的性質有關,有些中藥確實是比較容易煎糊,需要做處理後再煎煮

● 有些中藥「有毛」,可能對咽喉有刺激性;

● 有些「細小、質輕」的中藥,如蒲黃等,容易漂浮水面不便煎煮;

● 有些「含澱粉、黏液質較多」的中藥,直接入水煎煮則易糊鍋。

例如,車前子,入湯劑時,都應用紗布包裹入煎煮,這種方法稱為「包煎」

膠類藥材,如阿膠等,與他藥同煎,容易粘鍋、熬焦,或粘附於其他藥渣上,既造成浪費,又影響其他藥材有效成分的溶出。

因此,此類藥材應單獨「烊化」烊化處理,也就是將膠類藥物放入水中或已煎好的藥液中加熱融化,再服用即可。

唐榕提醒,煎煮中藥一般選用砂鍋、砂罐或不鏽鋼器皿,切忌鐵、鋁等金屬器具,以免發生化學反應而降低藥效。

容器大小要適宜,煎藥時應加蓋,防止有效成分揮發和煎液量減少。

對於一些質輕漂浮在水面的藥物,在煎熬至水沸後,最好翻動一下,便於藥性的充分煎出。

此外,特殊的中藥要經過特殊煎煮方法,才能使藥效更好地發揮出來,同時避免煎糊中藥。


煎藥小建議

先煎 入湯劑時,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藥,應先煎一定時間後,再納入其餘藥物同煎。

後下 含揮發性有效成分、久煎易揮發失效的藥物,或有效成分不耐煎煮,久煎容易破壞的藥,入湯劑時,宜後下微煎,不必入煎(如大黃、番瀉葉用於瀉下通便的藥物)。

另煎 部分「貴重藥材」與其他藥同用時,入湯劑時宜另煎取汁,再與其他的煎液兌服,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藥的藥渣吸附,造成貴重藥材的浪費。

沖服入水即化」的藥(如芒硝等)、液體類藥(如蜂蜜、飴糖等)及羚羊角、沉香等加水磨取的藥汁,不宜入煎,應該直接用開水或藥汁沖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