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綠色” 煥發革命老區新活力

“红色+绿色” 焕发革命老区新活力

楓林村中處處彰顯紅色元素,圖為紅軍廣場。

“红色+绿色” 焕发革命老区新活力

方誌敏練兵臺

“红色+绿色” 焕发革命老区新活力

村委會辦公樓

耕耘成就夢想,奮鬥收穫幸福。習近平總書記說:“70年砥礪奮進,我們的國家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無論是在中華民族歷史上,還是在世界歷史上,這都是一部感天動地的奮鬥史詩。”

一路披荊斬棘、奮勇向前,今天,我們走進一個充滿生機、富有活力的時代,一個開拓未來、創造歷史的時代。目睹我們國家滄海桑田的鉅變,親歷中華民族邁向復興的航程,時代給予我們光榮與夢想,更賦予我們責任與使命。作為新聞工作者,我們牢記囑託、不忘初心。為展示共和國70年光輝歷程,展現十八大以來歷史性變革,全國新聞戰線共同行動,大型主題採訪活動“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於3月底全面啟動,300多名編輯記者奔赴全國各地蹲點調研採訪,講述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奮鬥征程和輝煌成就。

70年前,中華民族迎來從落後邁向進步的偉大轉折。今天,全國各地的新聞工作者來到江西,這個在中國現代歷史上具有重要歷史地位的革命老區。這裡有宣告中國人民解放軍誕生的第一聲槍聲、有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有共和國搖籃紅都瑞金……回望交織著勝利號角與滄桑鉅變的歷史時刻,這裡曾經瀰漫的每一寸榮光、發生的每一幕變革,都值得重新檢索和聆聽。

今日起,晨報推出“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系列報道,記者深入“閩浙贛革命根據地省委機關”舊址所在地——上饒市橫峰縣楓林村,開展蹲點式調研採訪,與基層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用心、用情去體驗、去記錄,力求講好革命老區百姓和新中國共成長、同命運的故事。閩浙贛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時期全國著名的六大革命根據地之一,在蹲點採訪中記者也注意到,當地處處湧動著學習革命傳統、弘揚紅色文化的熱潮,有力地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良性發展,令人耳目一新。我們將用筆端、鏡頭,捕捉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鮮活畫面,追敘革命老區的奮鬥歷程,勾勒百姓對新時代美好新生活的嚮往與憧憬。

葛源鎮,位於江西省橫峰縣北懷玉山餘脈磨盤山山區盆地中,與弋陽、德興、上饒三縣交界,因滿山長滿野葛而得名。雖然是山區集鎮,卻有著“紅色省會”之稱。在這裡,有個不起眼的小村莊——楓林村,但它曾是“中共閩浙贛省委機關、省蘇維埃政府、省軍區司令部”等所在地,是閩浙贛革命根據地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中心。

作為革命老區,楓林村曾經有過輝煌,也經歷過平靜。如今,依託著紅色資源、綠水青山,它又重新煥發出它的生機與活力,成為全國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旅遊景區。

輝煌歷史

小山村曾是閩浙贛革命根據地的核心

閩浙贛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時期由方誌敏、邵式平、黃道等領導創建的。它位於福建、浙江、江西三省邊界地區。全盛時期包括上饒、橫峰、弋陽、崇安、開化等20餘縣的地區,紅軍在此發展到萬餘人。閩浙贛根據地東臨東海,西接鄱陽湖,北靠長江,南達閩江,閩浙贛之間的群山,綿延橫亙,山巒疊障,地勢險峻,構成了武裝割據的天然屏障,得天獨厚的遊擊地帶。而上饒市橫峰縣葛源鎮楓林村就是閩浙贛省委機關所在地,這裡曾是閩浙贛革命根據地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中心。

近日,記者來到楓林村,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紅軍操 場舊址。這座佔地10500平方米的操 場被保護得相當好。當地村民告訴記者,它建於1933年,整個廣場被168棵高大的楓樹環繞著,廣場北端有一座司令臺,是當時軍民群眾集會的地方。蘇區的紀念會、祝捷會、體育運動會、文藝演出都曾在這裡舉行。1934年11月,方誌敏在這裡召開誓師大會,與鄉親們告別,揮師北上抗日。

而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舊址,位於楓林村村北,佔地664平方米,有正房一幢,偏房2幢,內設辦公室、財政部銀庫、警衛排住房等。在方誌敏的領導下,閩浙(皖)贛蘇區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法制建設等方面取得了輝煌業績。1934年1月被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授予“蘇維埃模範省”,這是當時全國六大根據地唯一獲此殊榮的根據地。

還看今朝

紅色旅遊推動村民發家致富

昨日,記者走在楓林村村中,發現它依然保持著老區的純樸和幽靜。村民告訴記者,每當深秋,紅色的楓葉落在村子的每個角落,紅楓葉、紅色旅遊相互呼應,成為了楓林村獨有的“紅”特色。近年來,楓林村以“紅色最紅、綠色最綠、脫貧最強”為目標,全力打造紅色旅遊文化村、農業產業示範村,充分發揮自身紅色資源優勢,將紅色資源轉化為旅遊資源,楓林村接待旅遊人次由無到有,由最初的幾百人次到上千人次,發展到現在的年接待量突破十萬人次。

在村裡一家農家樂,記者看到店內不少裝飾與陳列都與紅色資源有關。“我們是依託紅色旅遊資源開的店,這幾年生意一年比一年好,現在一月的毛收入就有幾萬元,比在外面創業好多了,在自家我們心裡更踏實。”老闆娘喜滋滋地告訴記者,在政府的引導下,5年前她和家人回家鄉創業,如今,全家人都過上了好日子。

同時,藉助“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兩大東風,楓林村著手解決農業發展緩慢、村級集體經濟收入較低的現象,積極引導農民發展藥材、果樹和茶葉種植,推進農業產業化,幫助村民走上致富的道路。

目前全村實現村村通公路、養殖種植業蓬勃發展,全村共有果樹基地600畝、名貴藥材鐵皮石斛套種260畝、茶葉基地430畝、芋頭基地300畝等,人均年收入由前幾年的幾百元提升至2018年的6500元,成功甩掉貧困村的“帽子”。

在全村上下不懈努力下,楓林村於2014年成功創建“全國生態文化村”,2018又成功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