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清明,如何给孩子讲解生死?

PLAstyle




现代父母跟孩子交流,最好始终坚持两个基本原则:诚实,科学。

我们八零后这一代人,小时候问父母我们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他们告诉我们:我们是乞丐丢的、路边捡的、菜心里刨出来的、天上大雁飞过时掉下来的……

我们问我们最后到哪里去,人为什么会死,父母告诉我们:我们永远健康、长生不老,我们一百年一千年后如果去了另外的地方,是因为地上太闷了,菩萨神仙要带我们去更好的地方享福……

父母因为他们自身对生死的看法和理念,因为个性里的羞怯,或是表达方法的欠缺,将生死这些基本的重要的命题,善意而有想象力地加以遮蔽和隐瞒。

新时代的父母无需如此。

古人说:不知死,焉知生?世上所有事,唯有死生最大。我们自己要爱生、惜生,但不贪生、偷生,我们真实地热爱活着的每一天,也坦然乐观面对衰老和死亡。我们自己对待生死要有良好的态度,然后也能够分享给孩子。

当我未来的孩子问我,他/她(下文用ta)从哪里来时,我会很坦然地告诉ta,ta的父亲和母亲因为爱而结合,创造了ta这样一件伟大的作品,ta是上天给我们的礼赞。



我们会带ta参观相关博物馆,观看相关纪录片,毫不避讳地让ta知道:ta父亲上千万只“小蝌蚪”中最强壮的那只,跋涉了艰苦漫长的旅程,和ta母亲提供的“细胞”相遇。它们因为相爱而在一起,慢慢地,长大成了你。

——如果是男孩,这些生命的历程将主要由我讲解给他听;如果是女孩,则主要由她母亲告知。

我们会带ta去参观人体标本,了解人体的生理结构,培养医学常识;我们会给ta配置简单好用的仪器:显微镜,天文望远镜……甚至会为ta打造一个小小的实验室,让ta自己探索树叶、昆虫等生命的奥秘,让ta观测浩瀚的宇宙银河,认识到自身的渺小;

我们还会带ta去殡仪馆,参加各种不同的葬礼。告诉ta:变成尘埃是每一个人的必然结局,生活在世的每一天,你要正直而圆通,善良而勇敢,强大而慈悲,一切好的品质和成就不会来自任何人的赐予,你只有靠博学、思考、实践才能得到;你要具备好的德行,卓越的才能,亲近一切生命,对他人的不幸怀有悲悯、理解和同情,活着的每一天你首先要健康快乐,我们更希望你能在这个基础上担当起促进社会和人类进步向上的责任。你不要只想到占地、买房、购车、捞钱、发财、升职……这些俗事,正常人只要愿意的话都会无师自通。我们希望你成为一个健全圆满的人,你的才干和品质达到了,你一定能获得并配得上美好的一切,所有被你影响过奉献过的人,都会将你当成他们心中永恒的荣耀之国。

我还会对ta说:你将来也会有孩子,我和你母亲是你的前世,你的孩子是你的来生。我们一家人,就这样生生不息。当你的孩子来到世上,你要体验生命的喜悦;而当我和你母亲离开,请你微笑而不用悲伤。


邹泽江的光阴故事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对死亡都没有太大的敬畏。那些年,陆续有亲人离世,我也难落下一滴眼泪。当时我想,死亡,就意味着不能再见到他们而已,生活该干嘛还是干嘛。

可最近,我却意识到,死亡,并非永远的离开,长辈们还存活在我们的心里。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与之永存

上个寒假,我回到家乡,发觉过去崎岖不平的道路,已经用水泥铺平,那张青石凳,也已不见踪影。幼儿园放学了,我伫立在十字路口,静静地等待人群流走。


我倏地想起,以往,太婆便常在那张青石凳上等我放学,一周总有那么三四回。她总拿着些不知名的零食,朝我挥手,我便乐呵呵地朝她奔过去。她翻开那老旧的布衫,从白色暗格里翻出一捆花花绿绿的纸币,从中抽出几张,硬塞给我,说我太瘦了,该多吃点。

又有些日子,她总给我带一些不知名的糖果面包,我嫌那味道不好,却又无法拒绝。后来,我心生一计,决定绕远路回家,好躲开太婆。

没想到,过了几天,正要吃晚饭时,楼下传来了太婆的喊声,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她还是穿着灰蓝色的布衫,路灯映出她枯瘦的影子。

“最近怎么不见你了?”
“我,我去同学家里了,给他补习数学。”
“这样啊,”太婆将一个红色塑料袋塞给我,“给你吃的,我先回去了,你也去吃饭吧。”

我木然地接过,透过泪珠,目送太婆蹒跚着离去。

回到楼上,我打开了袋子,里面是我最喜欢的大白兔奶糖。

原来,太婆,什么都知道呢。


我回过神来,人群已经散去,那张青石凳,依旧找不着。

我方明白,再也不会有人,静静地等我放学;也不会有人,乐呵呵地朝我招手;更不会有人,费尽心思地为我提供一切。

我的眼泪,簌簌地流下。


陪孩子去感受生活,他们便明白了“生死”

想来,这便是我们要教给孩子的生死吧。

我们无需教导他们生命的终结是由于身体细胞的新陈代谢放缓,也不用让孩子背诵各个国家的平均年龄,从而让孩子了解“死”。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与之永存。

所以嘛,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和孩子一起,去了解身边的人,去好好地感悟人生,品尝每一刻的酸甜苦辣,每一丝真情实感。


浮世新观


和孩子谈论死亡,绘本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

我曾和孩子一起读过一本绘本《獾的礼物》。故事中的獾已经很老了,预见了自己即将死去,他淡然地给朋友写了一封信,然后在睡梦中安然离去。他告诉别朋友,不要替他难过,他只是去往了长长隧道的另一头。

在这个故事里,衰老和死亡是一个无比自然的过程,不会令人畏惧,对老迈的獾来说,死亡是自由,是解脱,是生命的另一种形态。

对于獾的朋友们来说,悲伤在所难免,但獾死了并不意味着他的消失,他给他们留下了礼物,值得他们永远怀念他。

在读这本绘本的过程中,不要刻意地加进自己的解说,不必强行让孩子去理解,倘若他有问题,弄清楚他真正的疑问在哪里,帮助他解答就可以了。我个人认为,关于死亡,只告诉他他想要了解的部分就可以了。人生漫长,成年人也未必能理解死亡,死亡是一生的课题。

清明节扫墓祭祖是一个契机,可以准备一些类似的绘本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探讨关于死亡、关于怀念的话题。

其他绘本推荐:


主妇向上


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人的生死本就是人之常情,每个人都必须要经历的事情,尽管你还小,可是你早晚有一天也会轮到你,看淡就好了,看不淡的话,折磨的还是你自己,一切顺其自然就行了。

其实,我也害怕着死亡,这不是胆小,当你真正面对死亡的时候,你可能也会怂了,有些事情不是说上说说就行的,千万不要逞强!

你要记住的是,作为一个人害怕死亡是很正常的事情,不害怕的话,可能就有些矛盾了。

但你更要记住的是活着,就要好好活着,过好当下的每一天,不要让自己后悔就行,正所谓熊熊圣火,焚我残躯。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为善除恶,惟光明故,喜乐悲愁,皆归尘土。怜我世人,忧患实多。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人活在世,开心最重要。


志明科技派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天地轮回,日月星移,周而复始,草木逢春,春暖夏热,秋凉冬寒,一年四季,自然规律。

人的一生,有生有死,生老病死,不可违背,生死有命,健康根本,人之重点,少小勤奋,兴旺发达,青年发奋,成家立业,中年创家,晚年幸福,生儿育女,一代传承,不忘根本。


清明时节,祭祖思源,参天大树,必有其根,江河湖海,必有其源,人之亦然,教育传承,发扬传统,水清则明,清白做人,踏實做事,光明磊落,正派对人,一世传承。网图。


有缘人153832681


中国人喜欢讨口彩,因此畏惧谈论死亡。一年之中好像也只有清明节才能放下忌讳谈论下死生的话题。节日期间,我们通常会带着孩子去给逝去的亲人们祭扫坟墓,这时也是我们帮助孩子理解死亡的契机。那么如何给孩子讲解生死呢?

一、要排除孩子幼小心灵中对死亡的恐惧。要让他懂得,人为什么会死亡,因为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就像一棵树,一盆花,春天长出的新芽,秋天就会凋落,年复一年,新旧更替,没有什么可怕的。生命是一个圆圈,循环往复,永无休止。

二、要让孩子懂得生命的可贵。生命,每个人都只有一次,要让孩子懂得珍惜。珍惜当下的时间、珍惜与亲人的团聚、珍惜所有的生命。

三、要让孩子懂得亲情的无可替代。告诉他无论怎样,父母亲人对他的关爱无时不在。即使有一天父母可能不在了,但只要心里想着他们对你的爱护,他们就会一直活在你的心里。要懂得,死亡不是永久的告别,忘却才是。


东极观澜者


能量守衡原理

不能因为孩子什么也不懂,所以就用不科学的方式来解释。但解释得太科学,孩子不一定能明白,又徒增孩子的烦恼与恐惧。

我是告诉孩子,生和死,是生拿的两种不同的状态,但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东西都遵守着能量守衡原理,只是状态不同了。

先和孩子说说能量是如何守衡的,比如,煤燃烧变成了热能,热能带动机械能,机械能再转化成电能。或是根据孩子的年龄举一些他能理解的能量转化的例子。

物质的不同状态

现实生活中,同一物质,不同状态的现象。比如,水分子能呈现气体的状态、也能是固体状态、也能是液体状态。三种状态,不可能同时存在。

和孩子解释的时候,就可以说,生死是生命的不同状态。如果水的不同状态一样。液态时,不能理解固态的坚硬,气态时不能理解固态的冰冷,固态时也不能体会液态的流动,这就和生命的两头一样,生不能理解和体会死的状态,死不能体会生的状态了。

一种容易接受的方式

和孩子解释的时候,用物体的状态给生死归类,同样,也告诉她们,一家人处在同一种状态时又能汇合了。

这样,应该是一种容易接受的方式。


锋能量


看电影《Coco》,分分合合,生生死死,不过是另外一场聚合,生命的消散,不过是肉体的消完,当现实世界的人不在记得先人,先人才算完全消失。

记得有马东曾回忆他的父亲,相声界泰斗马季时,这样说——在父亲过世一年多后,梦见父亲对他说,这一世父子,感觉很好,他要走了,珍重。内容大概是这样,初听时,泪目不止,这就是消完的意义,有灭失,才有珍重,才会在乎这一场盖棺定论。

大多数时候,我们害怕谈死亡,不语怪力乱神,可是如果就这样消失了,我们真的不甘心。清明,他的意义不是排场,而是另一种生命的延续方式。生活需要仪式感,当晚辈站在先人的墓碑前,听父母说家风家史,谈家训家教,这就是一种言传身教。孩子们给先人汇报考试成绩,成年人谈谈工作情况。

写到这,笔者突然认为,清明的意义在于生者,生死的意义更在于生者。莫等子欲养而亲不待,莫等要失去才想珍惜。

孩子,死亡的意义在于我们的任何行为,都是有期限的,错过就是错过,我们只能往前走,但是不要害怕,爸爸妈妈在你前面,永远爱你,我们也许会先走一步,但是我想告诉你,勇敢一点,我们永远在你心里,陪伴你。

其实《Coco》里讲的更好,是一部老少皆宜的动画片,与君共勉。


玥思759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死观。印度人认同多世说,相信生死轮回。中国人认同二世说,死后认祖归宗。欧美国家一些人则认同一世说,人死如灯灭,过完今生就好。

不同的生死观,会让活着的人,产生不同的价值观。相信轮回的人,倾向于遵守善恶有报的价值观念。相信死后归宗的人,倾向于为祖宗负责。而只相信今生的人,有不确定的价值观。

成人的生死观,必然会影响孩子们的生死观。中华民族讲究清明祭祖,实际上就是相信人死后,会和阴曹地府的祖宗们再次齐聚一堂。阳间是否行善积德,是否孝敬祖宗,是否光宗耀祖,都直接影响着将来在阴间的生活。因此,清明是否祭祖,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

在教育孩子上,首先必须要树立孝敬祖宗、长幼有序的理念。其次要带着孩子尽可能的履行祭祖的义务,相信祖宗在天之灵,会时刻庇护家人。最后还要告诉孩子,生死无常,但家人有常,对于死亡不必恐惧,列祖列宗们都保佑着呢。


Fandy


我不许所有的亲朋好友在现场掉眼泪。当我的儿子问我,奶奶为什么会躺在殡仪馆这里?我会非常认真的告诉他,奶奶这一辈子很苦很累太困了,他实在需要睡觉休息,我们不应该打搅他。由于一辈子太苦太累睡眠都不太好,所以他这一次的睡眠要睡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很久。他只能在梦里跟你说说话,聊聊天,陪你玩。我们的生命来源是我们哭着来到人世间,父母笑着迎接我们的到来庆贺。反之,我们希望平静的离去。不希望亲友伤痛的让我们离去。阿弥陀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