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江白塘鎮前村:走橋要念志

鎮前村位於涵江區白塘鎮,涵黃公路橫穿全村,該村原是興化灣海塗的一部分,由於地殼變化,海塗逐漸隆起,先民遷居於此,形成村莊,因處在古時寧海鎮對面北岸之最前,故名為“鎮前”,有著優越的地理位置。

寧海橋,亦稱東際橋,俗稱橋兜橋,古為“寧海渡”,舊時沿海居民北上莆田、福州,南下泉州、廈門的必經之地,又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寧海初日”的勝景所在。

涵江白塘鎮前村:走橋要念志

寧海橋

寧海橋為石樑式構造,仿泉州洛陽橋的“筏型基礎”“種蠣固基法”的建築技術而建,南北向,全長225米, 寬5.8米, 高約10米。由73塊長13米,厚1.2米巨大石樑架在14座船形橋墩上,兩墩間淨跨8.8米~11.8米,比泉州的五里橋和洛陽橋的跨徑還大,每塊石樑均刻有捐施人的姓名和捐款數額。

莆田龜山寺僧越浦於元代元統二年(1334年) 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募資建寧海橋;明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興化府同知徐則敬聘靈雲寺僧湘江修橋,立址重建;康熙三十九年,提督吳英主持重修,自元至清300多年間六建六圮。

涵江白塘鎮前村:走橋要念志

到清雍正十年(1732年)一場特大洪災沖毀了寧海橋,當時興化府知府蘇本潔慨然捐俸倡修,但仍然遠遠不夠。僧人了磐發宏願,多方勸募,方得動工, 歷時數年,鎮海橋的第七次重修完成。2013年,寧海橋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寧海橋經多次重修重建,也留有明代尚書陳經邦所撰的紀刻碑文等六塊,無奈歷經時代變革,如今留存者僅剩一塊清乾隆年間重修寧海橋的碑刻。過去大人訓示小孩 “走橋要念志”,為的是不忘前人締造之功。

涵江白塘鎮前村:走橋要念志

寧海初日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端午節前後時太陽直射寧海橋下游的海面, 不會被兩邊的海堤遮住, 太陽照到海水全部反射到橋上,又逢初五前後是退潮,寧海橋整個海面被陽光照得如萬條金龍翻滾, 金光閃閃, 非常壯觀,能欣賞到 寧海初日 奇觀。

元代古詩云: “天雞催落潮, 澎湃撼橋石, 破門湧金輪, 洗出海天赤。” 明代邑人陳經邦在《寧海橋記》中形容該橋 “跨溪海之吭喉,束潮汐之吞吐”。明佘翔《寧海觀瀾》詩云:“海上晴虹駕作橋,雲連唇氣望迢迢。三江日暮濤聲起,不數廣陵八月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