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第一次“偷”東西時,該如何明確“偷”和“拿”的概念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有很多的問題出現,像一個非常常見的問題,就是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會開始從幼兒園順東西回家。很多父母都非常擔心孩子的這個問題,因為這樣在我們大人的觀念裡面是"偷",那麼到底應該怎麼告訴孩子不可以"偷"別人的東西呢?

孩子第一次“偷”東西時,該如何明確“偷”和“拿”的概念

示例1:小天是一個非常受寵的孩子,所以到了幼兒園之後看到什麼東西就會帶走,被發現了好幾次。每次小天順走別人東西回家,媽媽都會不讓他吃飯甚至是打他。但是這樣的懲罰並沒有讓小天停止順東西,並且越順越多。小天覺得你想要懲罰就懲罰,你不給我做我偏要做。

孩子第一次“偷”東西時,該如何明確“偷”和“拿”的概念

小天的行為在很多家長看來都是不能容忍,一定要好好的管教好好的懲罰一下。但是那種懲罰並沒有讓小天住手,甚至是出現叛逆的心裡,你不讓我做我反而更要做。所以家長的做法反而讓小天沒有住手,起到了反向作用。

孩子第一次“偷”東西時,該如何明確“偷”和“拿”的概念

示例2:小唐和小天的情況差不多,也是"屢教不改"。於是後來老師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每次小唐拿走一樣東西之後,就會給他想要的東西的雙倍作為懲罰。一開始小唐拿了一顆同學的巧克力吃,老師給了他兩顆,拿走了一盒彩筆老師送他兩盒。一開始小唐覺得很好玩,但是沒幾次小唐就不繼續拿東西了。因為小唐覺得老師對他的懲罰讓他覺得很羞恥,因為這根本不算是懲罰,一點都不好玩。

孩子第一次“偷”東西時,該如何明確“偷”和“拿”的概念

其實小唐的故事並不是說家長一定要採用這種偷一送二的方式,而是告訴家長們孩子成長過程中這種"偷"的行為在我們看來非常嚴重,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可能只是想要,這並不是什麼道德敗壞的行為。

孩子第一次“偷”東西時,該如何明確“偷”和“拿”的概念

因此不要動不動就上綱上線,不要無限誇大孩子的問題行為。其實很多的行為都是在一定時期的,大人對於孩子的成長過程應該用更加開明的方式去對待,少點懲罰,多一點理解,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孩子第一次“偷”東西時,該如何明確“偷”和“拿”的概念

首先孩子是非常柔軟的,他們對於世界的理解和認識都是新的。

所以大人如果想要達到教育的目的,需要走進孩子的內心,通過情感讓孩子能夠與大人更好的交談。讓孩子感受到他是被理解被接受的,然後再進行理智上的對話。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可以以聊天的方式和他說像"你這盒蠟筆顏色好多哦,你從哪裡找到的啊。你在拿之前有沒有問過它的主人呢?它的主人怎麼說呢?"之類的,從孩子的角度去考慮溝通。

否則家長那種單純的懲罰只會讓孩子感受到冷漠和不被理解,就會導致孩子本來和父母是親密無間的,然後變成不願意和父母說。

孩子第一次“偷”東西時,該如何明確“偷”和“拿”的概念

接著就應該和孩子一起把東西還回去。很多家長在和孩子說的時候都是直接命令孩子說你明天要把這個東西還給人家。但是孩子面臨這種事情的時候更多的是手足無措的,因此要他們獨立完成也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因此家長應該陪著孩子一起想要怎麼和東西的主人說,並且教孩子應該如何道歉。

孩子第一次“偷”東西時,該如何明確“偷”和“拿”的概念

最後最重要的就是教孩子什麼才是正確的,讓孩子在心裡建立起一個道德的底線。像很多孩子其實會趁父母不注意的時候將商品從超市裡面拿出來,其實這時候是因為孩子在這個年紀還沒有買東西要付錢的概念。即使是超市裡沒有發現,但是作為家長應該帶著孩子回去付錢,讓孩子知道買東西付錢才是對的。其實這就是一種人的道德底線的問題,道德底線是需要家長從小開始培養的。家長應該用自己的行為來給孩子做好榜樣。

孩子第一次“偷”東西時,該如何明確“偷”和“拿”的概念

家長也應該和孩子明確的說什麼是偷什麼是拿,告訴孩子別人給你的你才可以拿走,主人沒有說給你的,你就不能拿。只有明確的和孩子說這樣做是不可以的,孩子才會知道這種行為是不可以做的。

孩子第一次“偷”東西時,該如何明確“偷”和“拿”的概念

孩子的世界觀是慢慢被建立起來的,因此在生活中的時候他們常常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對還是錯。家長這時候在孩子的教育上面就要特別的注意,要讓孩子從小養成一個好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