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債券入“巴” 加快中國債市對外開放

點擊標題下「中國城鄉金融報」可快速關注

從4月1日起,人民幣計價的中國國債和政策性銀行債券被正式納入全球主要債券指數——“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被完全納入該指數後,人民幣計價的中國債券將成為繼美元、歐元和日元之後的第四大計價貨幣債券。從一個相對封閉、陌生的市場,逐步成為被全球各類投資者所追捧的投資領域,中國債市的國際化之路正揚帆起航。

中國債券被納入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將以每月遞增5%的速度,在20個月內分步完成,最終達到在指數中佔比6%。本次納入彭博巴克萊指數的債券為中國國債和三家政策性銀行債券,納入的債券需要符合以下標準:發行規模不低於50億元;久期不少於1年;固定收益;在銀行間市場掛牌上市。

在當前全球低收益環境中,中國債市對於外資具有較大的吸引力。

一是債券收益率較高。

橫向比較,中國債券不僅相較主要發達國家債券具有70-300個bps的利差,甚至相比其他一些新興市場也有利差。

二是債券市場容量較大。

中國是全球第三大債市,在全球低利率環境下,相比於其他新興市場,投資中國債券市場可以把整體全球投資組合的表現提升。

三是靈活入市流程吸引機構佈局中國債市。

從起先只能通過QFII投資中國債市,到此後銀行間債券市場(CIBM)對符合條件的外資開放,再到債券通“通車”,投資者層次也不斷豐富,從最早的海外央行與商業銀行,到此後的保險、資管、養老金等投資者都競相佈局中國債市。

四是人民幣匯率更加市場化和穩定,令人民幣債券更具吸引力。

由於我國國際收支均衡的內因,也有主要發達國家央行貨幣政策逐步轉鴿、全球風險情緒緩和等外因,人民幣匯率趨於穩定。投資境內人民幣債券,對於外資意味著承擔較小的匯率風險。

隨著中國債券被納入彭博巴克萊指數,中國債市會從相對邊緣的市場進入到國際主流市場的行列,對中國債市產生深刻影響。

一是將為中國債券市場帶來增量資金。

雖然債券通、CIBM等早已為外資流入中國債市提供了渠道,但其中相當部分來自中國公司的境外機構,真正的外資持有國內債券的比例仍然不高。在入“巴”後,大量的國際資金將可以通過指數跟蹤的途徑進入中國債市,國際資金流入中國債市的實際金額可能達到1200億美元左右。

二是提升債券市場流動性。

現有的34家“債券通”報價機構彙集了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外資行以及“龍頭”券商,銀行依舊佔據了絕對主力。過去商業銀行在債券市場中更多是扮演投資者的角色,購買債券後多持有到期。隨著大型商業銀行以做市商的角色進入市場,債券持有到期的比例會減少,將有更多的債券在市場上流通,從而提高債市的流動性。

三是進一步提升中國債市開放程度。

2017年7月,內地與香港“債券通”正式推出,為境外機構進入境內債券市場增添了新途徑。“債券通”推出後,境外投資者對中國債券市場的增配力度顯著提升。截至2018年末,境外投資者持有的中國債券市場投資規模近1.8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6%。隨著中國債券市場基礎設施的進一步完善,中國債市開放程度有望進一步提高。除了彭博巴克萊指數,另外兩大國際債券指數摩根大通全球新興市場多元化債券指數、富時羅素指數也在考慮納入中國債券。

隨著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日益凸顯,中國資本市場對境外投資者的吸引力將進一步加大。作為全球體量第三的債券市場,中國債市正在成為全球基金的重要配置市場。然而,債券市場的發展和開放仍需要付出許多努力。例如,此次納入債券指數的只是國債和政策性銀行債,信用債流動性缺乏以及評級體系的差異,這或將在漸進開放中逐步改善。但無論是股票“入摩”,還是債券“入巴”,中國資本市場國際化的每一小步,積累起來都將是未來的一大步。

文章刊於4月8日《中國城鄉金融報》A1版

編輯:農銀報業新媒體中心 李靜 蔣春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