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位分析"魚病不好治"的人為因素!

隨著水產養殖的集約化程度的逐步提高,水產養殖中病害常有發生。魚病的發生不僅影響了養殖品種的品質,還制約了養殖的產量和效益。

在防治魚病過程中經常遇到看似一種“簡單”的病症,但在實際治療過程中卻發現哪怕窮盡了各種辦法,浪費了大量的錢財和時間及精力,卻還是總得不到應有的治療效果,造成了大量的損失。

當然,有些魚病本身頑固當然不好治癒,但有一些魚病造成久治不愈多是人為因素促成,須加以重視和克服。

一、魚病的誤判

比如引起爛鰓病的原因有很多種,常見的有四類:

多方位分析

1、寄生蟲引起的爛鰓病(如指環蟲,車輪蟲,杯體蟲等)。

2、細菌性爛鰓。

3、其他疾病繼發感染引起的爛鰓症狀(如腸炎病、營養不良引起的爛鰓)。

4、其他其它因素引起的爛鰓症狀(如水質惡化引起的爛鰓)等。

多方位分析

(細菌性爛鰓病)

多方位分析

(寄生蟲引起的爛鰓病)

如果不能對病因做出準確的判斷,僅憑病魚鰓部表現出的腐爛症狀就簡單診斷為細菌性爛鰓,有可能就很難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這是魚病久治不愈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因。

二、病情主次不分

現在的很多種疾病,單一病症的很少,大部分都是幾種病症混雜在一起,但一般都是以一種或兩種疾病為主,其他表現出來的疾病症狀大多都是因為主要疾病的繼發感染引起的,比如指環蟲病、錨頭鰠病往往伴隨著細菌性爛鰓病,草魚“三病”往往同時發生等。

如果治療的先後順序,側重點產生偏頗,都會造成疾病的蔓延。多表現在一用藥死亡量就下降,藥一停死亡量就上升,反反覆覆,疾病總是難見好轉。

所以,在治療過程中一定要分清主次,先治療主要疾病,後治療次要疾病,對其中比較嚴重的疾病得到基本控制後,再針對其餘的魚病用藥。

三、 藥物選擇不當

當前市場上魚用藥物種類繁多,僅就治療細菌性爛鰓病為例,就有氯製劑、二氯製劑、三氯製劑、二氧化氯、季銨鹽類等等。

多方位分析

各個廠家生產的藥物品種就更是五花八門。廠家往往給新藥冠上一種神乎其神的名字,標籤上介紹應用範圍特別廣,效果特別好,幾乎包治百病。

有些所謂的"新特藥"僅僅是換了個名字,藥物成分還是沒有什麼大的變化。建議最好選擇自己熟悉和對藥物成分了解的藥物;對於比較新穎的養殖品種的用藥或者自己不瞭解的新特藥,多向有關人員詢問,必要的情況下可先實驗性治療進行嘗試。

四、用藥療程不夠

用藥療程不夠,容易造成致病菌得不到徹底的殺滅,會反覆感染魚體,最終產生耐藥性。

很多疾病從用藥治療到治癒都有一個過程,一般都需要一個療程或更長一段時間的連續用藥。

如果在病情稍有穩定後就停止用藥是不能保證病不反覆的,因此,用藥後發現死魚減少或停止,還應該繼續用藥以確保療效,否則,病原菌就有可能在含有較低藥物濃度的機體內頑強生長、繁殖,逐步產生耐藥性,甚至發生變異。

五、抗藥性的影響

長期使用同一種藥物或高劑量施藥治療魚病,病原體容易產生耐藥性,哪怕是特效藥亦如此。

平常在用藥時,有些人的藥物劑量往往超出正常的一半及以上,導致魚類的抗藥性和藥物殘留問題越來越嚴重。

長期使用一種藥物防治魚病開始效果會很好,但是時間長了以後藥效往往會減弱,這是因為病原體對藥物產生了抵抗力,即耐藥性。

總之,水產養殖重在“防患未然”而不是“亡羊補牢”。病害防治一定要以“預防為主,防重於治”為原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