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143:做有智慧的仁者

《論語》143:做有智慧的仁者

【原文】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譯文】

孔子說:“有智慧的人喜愛水,有仁德的人喜愛山;有智慧的人活躍,有仁德的人沉靜。有智慧的人快樂,有仁德的人長壽。”

【思索】

水是流動的,活潑的,能夠自我淨化,而且還能隨著地勢改變自己的流向,所以被看作是有智慧的。有智慧的人就向水學習,深入理解變通的道理,天天反省自己,不斷改正錯誤。這種做法就是“動”。山是寧靜、穩固、包容的。有仁德的人向山學習,能夠冷靜思考,不容易衝動,堅守自己的追求,去除貪慾,寬容他人,仁慈為懷。 這種做法就是“靜”。

有了智慧,能夠通達事理,理解人生內涵,不會隨便地生氣,快樂積極地生活做事。有了仁德,心胸更加寬廣,追求更加高遠,對人更加寬厚、仁慈,內心更加平靜,不急不躁,不慌不忙,不容易被名利引誘,自然容易長壽了。

其實,有智慧的人和有仁德的人,不是兩種人,而是一種人。有智慧,也要有仁德;有仁德,也就有智慧。有仁德,本質上就是理解了為人處世的根本道理,就是擁有了很高的人生智慧。

孔老夫子一般是把仁德放在對人要求的第一位,甚至讓大家誤以為他不注重智慧。其實,從重視仁德,到學習仁德,再到推行仁德,哪裡離得開智慧呢?仁德是學習做人做事的起點,也是終點。也就是說,努力做好人,這是有智慧的人;做個好人,需要很高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