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首例晶石葬落地蘇州

今年清明前夕,江蘇省首例生命晶石葬落地蘇州市吳中區木瀆山陵文化綠色殯葬示範基地,當地為這一全新的生態葬式開闢了“藏晶苑”。這也標誌著“生命晶石”這種新型骨灰存放模式,繼上海、杭州等地後首次落地江蘇。

今年1月20日,年僅22歲的潘恩幸因病去世。一手把她帶大的外婆韓奶奶遵從孩子和全家人的意願,簽署了生命晶石葬協議。

“外孫女在世時,我們都叫她‘小寶寶’;現在孩子走了,我們想把‘小寶寶’以另一種形式留在身邊。”韓奶奶深情地說。

去年潘恩幸的病情不斷加重,住進蘇州當地一家護理院。韓奶奶每天來回花5個小時,轉幾趟公交去照顧外孫女。就在女孩身體一天天虛弱之際,她提出捐獻自己的眼角膜和遺體,得到全家人的支持。

記者連線韓奶奶得知,前不久醫院通知家屬,恩幸的眼角膜已讓幾位失明病患重見光明。“我們感到很欣慰,她在世時,每個月享受政府給予的重殘生活補貼和護理補貼,全家都感覺無以為報,孩子捐獻自己,也是回報社會和好心人的幫助。”韓奶奶說。

在給外孫女辦喪事時,韓奶奶瞭解到吳中區剛引入的“晶石葬”是一種零汙染新型綠色殯葬。她和全家商量後決定,讓恩幸成為江蘇首例進行“晶石葬”的逝者。

“這是我們記住她、懷念她的最好方式。這樣的方式好,不佔國家一分地,不給別人添任何麻煩。讓孩子短暫的人生通過生命晶石得以永恆!”韓奶奶一席話令人動容。

江蘇省首例晶石葬落地蘇州

“生命晶石”通過高溫熔融後自然冷卻技術,將傳統骨灰“升級”為類似寶石的晶體,具有節地、環保、美觀、乾淨等優點,體積也比傳統骨灰存放載體縮小80%,既可安放於骨灰堂,也方便居家祭祀,還可做成飾品隨身攜帶。據公開報道,杭州“保姆縱火案”中的遇難者家屬最後也選擇了晶石葬。吳中區殯葬管理所所長鬍春慶介紹,吳中區把推行“晶石葬”作為全國殯葬綜合改革試點的重要創新舉措,以實踐生態節地、移風易俗綠色殯葬新理念。

晶石葬2016年從國外引入,最早在上海試點,截至目前該市已有2萬例晶石葬。但現實生活中,“舶來”的創新殯葬方式與“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還是產生了強烈碰撞。

支持者認為,不懼怕把親人時常“帶在身邊”,就好像他們從未遠離一樣,與其每年去一次墓地祭掃,不如讓這份溫暖的紀念一直留在家裡。反對者則認為,還是入土為安好,這種新方式有違國人傳統習俗和觀念。還有不少家庭認為,相比於動輒幾十萬元的墓葬,節地生態葬花費少,而過於“簡陋”顯得對先人不尊敬。

“中國人缺乏死亡教育。”省殯葬協會負責人表示,只要能體現讓逝者安息、生者前行的方式,都不妨創新嘗試,節地生態葬也可以“高大上”。

正是出於觀念原因,長期以來各地生態葬仍相對遇冷。胡春慶說,群眾的接受度有差異,這是正常反應,就和樹葬、花壇葬、江葬等生態葬一樣。晶石葬不是強制舉措,而是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新的殯葬方式。

守護綠水青山的必然要求

為什麼吳中區率先引入晶石葬?記者多次採訪當地的山林墓園,吳中每一處青山遠看鬱鬱蔥蔥,但走近就會發現,林子裡全是墓地。這一現象有其歷史原因,蘇州市8800多平方公里山林集中在吳中,青山資源多,導致40多年前這裡每個山頭都有墓。而吳中區生態紅線保護區域總面積達1943.24平方公里,是江蘇生態紅線區域最大的縣(區)。

6300畝存量墓、150萬穴已安葬墓地、300萬掃墓大軍……這些數字背後,不僅僅是青山白化、資源告急,還有巨大的山林防火安全壓力。“別人看吳中區捧著‘金飯碗’,其實我們自己知道,還戴著‘緊箍咒’。”吳中區民政局局長龔豔坦言,推進殯葬改革已不僅是移風易俗的現實需要,更是守好綠水青山的必然要求。

為此,吳中區出臺嚴格規定:

不新增一平方米公墓用地;不違規建設一處大墓、豪華墓;不發生一例違規銷售事件;不新增一處散墳。海葬、樹葬、壁葬等新方式逐步推廣,全區18家經營性公墓均建有綠色生態葬區供群眾選擇。凡是選擇綠色殯葬方式的戶籍居民,可獲得1000—2000元不等的補貼。

困難群體骨灰安放骨灰堂的,管理維護費一律減免。木瀆鎮還建成一個蘇州市綠色殯葬示範基地,至今已有2000多名逝者選擇生態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