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產業融合發展 “光伏+”的想象空間有多大?

2019-04-11 22:41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白麗媛

跨产业融合发展 “光伏+”的想象空间有多大?

4月11日,以“引領能源高質量發展新時代”為主題的“第四屆中國光伏+ 創新發展論壇”在杭州召開。國家能源局、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浙江省發改委、江蘇省能源局,上海市、天津市等地方政府及400餘位企業代表,圍繞“‘光伏+’如何助力行業跑好馬拉松”等議題,展開深度探討。

浙江省發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長蔡剛在致辭中指出,當前,光伏行業發展進入了新階段,也對“光伏+”模式的創新性提出了更多要求,“光伏+”模式打開了跨產業融合發展的新途徑,通過探索沙光、漁光等建設高附加值的項目,提升了項目的生態效益。

多樣模式助力光伏“跑馬”

蔡剛表示,在國家大力發展低碳綠色經濟的背景下,對眾多行業提出了新能源改造的要求,給“光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時,技術的進步也為“光伏+”發展帶來突破性革命,使得光伏全產業鏈更加智能、高效、經濟和環保。記者瞭解到,作為光伏跨界融合的路徑,“光伏+”當前呈現的主要模式包括“與多種能源綜合利用”、“與各行業結合開發”、以及“與社會發展模式變革結合”。

與多種能源綜合利用是指光伏參與“多能互補”,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副院長易躍春在致辭中指出,利用太陽能和風電、水電在日內和季節間變化的互補性,以及水電、火電、光熱電站的調節能力,對促進我國可再生能源大規模開發利用具有重要的示範意義。

光伏與各行業結合開發,有著更為多樣化的應用場景。在易躍春看來,將農業、治沙、漁業、旅遊等和光伏應用結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實現上可發電、下可沙漠化治理、種植、養魚及與生態旅遊相結合等的綜合開發模式,同時還實現了一地多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產值,提高低碳能源比重,對於提高當地非化石能源比重和汙染防治也具有重要意義。對此,蔡剛表示,“在未來幾年,我們可以預見光伏產業有望成為農、林、牧、漁、扶貧,以及智能城市、新農村建設等形成跨界合作和生態聯動的中堅力量。”

跨产业融合发展 “光伏+”的想象空间有多大?

據瞭解,在土地資源緊張的東部地區,採用“農光一體”、“漁光一體”,將有效解決光伏電站建設的選址問題。據江蘇省能源局新能源處處長唐學文介紹,由於江蘇省人口眾多,光伏項目用地等問題是制約該省光電發展的瓶頸之一,在當前集中式光伏電站受限的情況下,大力發展“漁光互補”模式,成為江蘇省光伏發電的必然選擇。

光伏與社會發展模式變革結合,主要體現在光伏與電力體制改革、互聯網的融合。早在2017年10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就開始鼓勵光伏發電就近開發利用,擴大電力市場交易,同時明確清潔能源優先。易躍春表示,光伏+電力體制改革,有望在市場需求側也形成促進改革的強大動力;而光伏與互聯網和大數據結合,則可以促進能源行業和信息行業的跨界融合,實現能源生產和使用的智能化匹配及協同運行,提高全社會生產效率。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劉譯陽表示,未來在技術持續創新、光伏系統成本不斷下降的趨勢下,適用於不同應用場景下的業務模式與選型方案將逐步趨向多樣化,光伏應用也將轉變為活躍的以提效降本、實現平價為目標的發展新階段。

“光伏+儲能”創新前景可期

“光伏+”的不斷探索,是光伏企業不斷追求模式創新和技術創新的一個縮影。劉譯陽指出,“當前的發展環境對於中國光伏企業來說,既有非常嚴峻的挑戰,也存在著一定的發展機遇,而能否抓住機遇,關鍵在於技術與應用創新;能否在挑戰中取勝,關鍵在於平價或低價業務模式創新。”

劉譯陽進一步表示,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各家企業技術水平的大幅提升以及競爭程度的加劇,在光伏應用創新中差異化發展的特點正在凸顯,“光伏+儲能”應用項目以技術示範和模式驗證為主,但仍達到近260MW裝機規模,隨著各新能源企業對儲能的理解和認識逐步加深,“光伏+儲能”的多元化應用並獲得多重收益的模式將會快速發展。

談到“光伏+儲能”的重要性,廣東省水利電力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機電分院副總工吳新平表示,光伏作為新能源,宜作為電網系統的基荷工作,但是光伏出力的隨機波動性,對電網供電的穩定性、連續性和可靠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電網留出一定的備用容量來吸納這種不穩定出力。

對此,吳新平介紹了海水抽水蓄能的模式,他表示,將海水抽水蓄能與光伏系統結合,可通過自動頻率控制來提高電網頻率調節精度,擁有更快的響應速度和更寬的調節範圍,同時解決大規模新能源併網帶來的頻率不穩定問題。

對於“光伏+儲能”的應用前景,易躍春也表示樂觀。他指出,“光伏+儲能”,可平緩光伏發電短期波動,起到削峰填谷作用,使太陽能發電在未來電力系統中發揮更大作用。此外,他還表示,光伏與智能微電網的融合,可利用光伏發電普適性以及與負荷曲線較好匹配的特性,推動智能微電網的成本降低和高效利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