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汕尾:它的第一批渔民来自哪儿?

汕尾市的海岸线长达455.03km,辖内海域有93个岛屿、12个港口和3个海湖,是全国沿海开放第一类口岸,海洋国土面积2.38万km,占全省海洋国土面积的14%。

对于这样一座旖旎的海边城市,不禁会让人对它的渔民文化产生一些疑问:

1、它第一批前来开拓的渔民来自何方?

2、在历史长河中他们曾经历了怎样的变动?

3、汕尾的渔民文化有哪些特色?

4、这些渔民现况如何?


揭秘汕尾:它的第一批渔民来自哪儿?



☞汕尾最早的开拓者:古越人

回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越族的祖先活动在汕尾一带,是南越的一个分支,当时他们打渔使用的主要器具多为石纺轮、石网坠、石鱼叉、骨鱼叉等等工具,并且具备了猎杀大型海洋动物的能力。如果你对古越人的足迹感兴趣,可以前往埔上墩、打石城、角青山、元颠山、麒麟山等地观摩那50多处史前遗址。

晋张华在《博物志》中说:“东南之人食水产……,食水产者,龟、蚌、蛤、螺以为珍味,不觉其腥臊也。”渔业,对于生活在汕尾的古越人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据出土的文物推断,他们的主要渔捞区域在河口和海湾。他们把“干栏”式的寮屋搭建在离江海不远的沙丘上,多数位于朝南向阳的地方,以便采捕螺贝类。他们吃食后把贝壳丢在住处附近,日长月久就形成了贝丘堆积层,于是便有了陆丰西山及城区沙坑等贝丘遗址。


揭秘汕尾:它的第一批渔民来自哪儿?



☞历史中的悲惨遭遇:残酷的渔奴制

渔奴制度是对渔民的一大摧残。清末民初,汕尾的渔奴制度大致是这样的:渔父出资(称顺风价)购买10%的渔船,疍民舵工出资购买90%的渔船及全部船上工具,此后船权及舵工的人身权均属渔父,渔父不负责渔船维修及任何生产费用,却享有渔获物的发卖权,并无限期地收取渔获产值的20%作为抽花钱,舵工如转往它船劳作,需经渔父首肯,同时要交纳自身收入的3%~5%作为抽花钱。

29

揭秘汕尾:它的第一批渔民来自哪儿?


☞渔文化:丰富而多样

由于常年跟海打交道,勤劳而智慧的人们在一代代交互相传中衍生了丰富多样的渔民文化,在这之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渔歌、渔谚、妈祖庙等等。

汕尾渔歌产生于宋、元时期,它的曲式多为七言四句体,类型多样,有捕鱼歌、恋情歌、婚嫁歌、斗歌、生活情趣歌和后勤服务歌等;而渔谚对指导渔业生产生产则有着重要意义,在渔场渔汛中有“清明过三日,带鱼走得尾直直”,意即来到汕尾外海渔场的带鱼;另一方面,凡有疍民渔船聚泊的港口,都建有妈祖庙,如城区的奎山港、新港、马宫港、龟龄(岛)港,海丰的大德港、小漠港、后门港,陆丰的甲子港、碣石港、乌坎港等。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是妈祖的诞生日,每年的这一天,汕尾的疍民都要举行隆重的妈祖庙会。


揭秘汕尾:它的第一批渔民来自哪儿?


☞中海渔民面临新问题:贫困

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海洋渔业资源持续衰退,渔不成讯,种不成群,疍民的渔捞生产入不敷出,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现在他们已成了广东继水库移民、石灰岩地区移民之后的又一贫困群体。曾有数据统计,汕尾市的海洋渔业人口15.85万人,

渔民人均年收入低于本市最低生活保障线占了海洋渔业人口的23.3%,其中人均年收入低于省特困线(1500元)的特困户有6774户。这些特困户,绝大多数为从事中海作业的疍民。

汕尾的渔业大体可分为深海作业、中海作业和浅海作业3种类型。从事中海作业的渔民,几乎是清一色的疍民,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文化水平低,社交范围窄,他们要继续从事中海作业,支出大于收入,连年亏损,他们要转作他业,又是耕作无土地、从工无技能、经商无资本,他们正处于两难之间。因此,各级政府应把解决贫困疍民问题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大事来抓:一方面,要把贫困疍民列入社会低保对象,为他们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