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為何被稱為詞中賦梅之絕唱?

——陸游之後,誰人賦梅更勝之?

宋代騷人酷愛梅竹,白石詠梅之什頗多。《暗香》、《疏影》尤為有名。

張炎在《詞源》中所說:"詩之賦梅,唯和靖(林逋)一聯(指"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而已,世非無詩,無能與之齊驅耳。詞之賦梅,唯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自立新意,真為絕唱。"

辛亥之冬,餘載雪詣石湖。止既月,授簡索句,且徵新聲,作此兩曲,石湖把玩不已,使二妓肆習之,音節諧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

江國,正寂寂,嘆寄與路遙,夜雪初積。翠尊易泣,紅萼無言耿相憶。長記曾攜手處,千樹壓、西湖寒碧。又片片,吹盡也,幾時見得?

1.白石先鋒

詞人姜夔,字堯章,號白石道人。姜夔當時便名重天下,但多次應試都未能考中進士,一生漂泊江湖,鬱鬱而終。

他被論為"白石脫胎稼軒,變雄健為清剛,變馳驟為疏宕"。姜夔是與辛棄疾並峙的詞壇領袖,在文學史上有傑出的地位。浙西派詞人把他奉為宋詞中的第一作家,比為詞中老杜。

姜夔小辛棄疾十四歲,辛棄疾對他也很欣賞:"深服其長短句"。頗負盛名的《揚州慢》是對揚州城在被金主完顏亮南侵洗劫之後的無限悲愴:"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何其悲,何其痛。

而後,姜夔拜訪父親故人蕭德藻,蕭德藻在當時是和陸游、楊萬里、范成大齊名的詩人,對姜夔的《揚州慢》頗為賞識。楊萬里對姜夔的詞稱賞不置,曾作詩勉勵:"尤蕭範陸四詩翁,此後誰當第一功?新拜南湖為上將,更推白石作先鋒。"意思是尤袤、蕭德藻、范成大、陸游四位老一輩詩人之後,年輕人之中誰能擔起重任呢?就要數張鎡(卜居南湖)和姜夔你們兩位啦。"

2.小紅低唱

經楊萬里推薦,姜夔去到蘇州拜訪退居石湖的范成大,范成大對其一見如故,稱其翰墨人品有如魏晉風流,兩人結為忘年之交。

紹熙二年冬,姜夔到范成大家踏雪尋梅,一住就是個把月。臨別之日,對姜夔音樂才能極為推崇的范成大請他度新曲以詠此梅,留作記念。於是取材於"梅妻鶴子"之稱的林逋名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自制出《暗香》《疏影》兩首新詞牌。范成大拿著詞譜反覆哼唱把玩,又叫來最擅歌舞的家伎小紅配以樂器來了一段正式演出,音節和諧婉轉美妙之極。

3.笛中梅花

詩中詠梅的林逋,詞中賦梅的姜夔,何以得到張炎的最高評價?膾炙人口的《卜算子 詠梅》何以居於前者之下?

箇中深意不難品味。

林逋詩題中的"山園",就是林逋在西湖孤山上自己種的梅園。他隱居在這個冷清寂寞而美不勝收的地方,二十年足跡不進城市,終身沒有出來做官。自稱"以梅為妻,以鶴為子","梅妻鶴子"便由此而來。

宋|林逋

眾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而彼時的姜夔——時年37,在范成大居處,人生早已過而立之年,卻隻身一人,四處遊歷。詞中清香幽冷的梅,寄託著作者無盡的情思。

《暗香》一詞,以梅花為線索,通過回憶對比,抒寫作者今昔之變和盛衰之感。從月下梅邊吹笛引起對往事的回憶。那時,作者同美人在一起,折梅相贈,賦詩言情,境界何等幽雅,生活何等美滿!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何遜而今漸老",筆鋒陡轉,境界一變,作者年華已逝,詩情銳減,面對紅梅,卻沒有當年的辭采和文筆。正如作者所說:"才因老盡,秀句君休覓"(《驀山溪》)。而今,他像何遜已漸漸衰老,往日春風般約麗的辭采和文筆,全都已經忘記。但是令他驚異,竹林外稀疏的梅花,竟將清冷的幽香散入他的臥席。

花木雖無知,卻多情依舊,把清冷的幽香照例送入詞人的室內,浸透著周圍的一切,儘管你"忘卻春風詞筆",卻仍免不了撩起深長的情思,引起詞人的詩興。

詞的下闋,寫折梅寄遠,無法傳達,紅花無言,深念玉人。江南水鄉,正是一片靜寂,想折一枝梅花,寄給那久別的玉人,可嘆路途遙遙,夜晚一場積雪又遮斷了大地。手捧起翠玉酒杯,禁不住灑下傷心的淚滴,面對著紅梅默默無語,昔日折梅的玉人浮上我的記憶。總記得曾經攜手遊賞之地,千株梅樹壓滿了綻放的紅梅,西湖上泛著寒波一片澄碧。此刻梅花又一片片飄離,被風吹得凋落無餘,何時才能重見梅花的幽麗?

西湖孤山的紅梅,傲雪迎霜,幽香襲人,又似通人情,寄香冷入瑤席。

公元1193年(紹熙四年),姜夔大約三十九歲,他在杭州結識了世家公子張鑑。張鑑是南宋大將張俊的諸孫,家境豪富,在杭州、無錫都有田宅。他對姜夔的才華也很欣賞,因為姜夔屢試不售,曾經想出資為姜夔買官,但姜夔卻不想用這種讓人羞愧的方式進入仕途,婉言謝絕。

姜夔的詞具有清剛幽冷之境,和梅花合而為一,詞的創作雖與林逋《山園小梅》有關,但其境界卻遠遠超林逋的詩作,與陸游的《卜算子·詠梅》也不相類。林詩"曲盡梅之體態"(見司馬光《溫公詩話》),陸詞借梅比喻詩人的品德,姜夔這首詞卻織進了個人身世盛衰之感。但寫法上卻"不即不離",看上去,似詠梅而實際並非詠梅,非詠梅而又句句與梅密切相關,堪稱佳作。

過垂虹

宋|姜夔

自作新詞韻最嬌,小紅低唱我吹簫。

曲終過盡松陵路,回首煙波十四橋。

一個讀書人,坐在輕舟,吹著洞簫,如泣如訴;一個明豔照人的美女,正低低地唱著歌,那動人的吳儂軟語,迴旋在輕煙中。兩岸的梅花,襲來陣陣暗香……這組畫面,是姜夔為自己寫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