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为何被称为词中赋梅之绝唱?

——陆游之后,谁人赋梅更胜之?

宋代骚人酷爱梅竹,白石咏梅之什颇多。《暗香》、《疏影》尤为有名。

张炎在《词源》中所说:"诗之赋梅,唯和靖(林逋)一联(指"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而已,世非无诗,无能与之齐驱耳。词之赋梅,唯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

辛亥之冬,余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二妓肆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1.白石先锋

词人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姜夔当时便名重天下,但多次应试都未能考中进士,一生漂泊江湖,郁郁而终。

他被论为"白石脱胎稼轩,变雄健为清刚,变驰骤为疏宕"。姜夔是与辛弃疾并峙的词坛领袖,在文学史上有杰出的地位。浙西派词人把他奉为宋词中的第一作家,比为词中老杜。

姜夔小辛弃疾十四岁,辛弃疾对他也很欣赏:"深服其长短句"。颇负盛名的《扬州慢》是对扬州城在被金主完颜亮南侵洗劫之后的无限悲怆:"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何其悲,何其痛。

而后,姜夔拜访父亲故人萧德藻,萧德藻在当时是和陆游、杨万里、范成大齐名的诗人,对姜夔的《扬州慢》颇为赏识。杨万里对姜夔的词称赏不置,曾作诗勉励:"尤萧范陆四诗翁,此后谁当第一功?新拜南湖为上将,更推白石作先锋。"意思是尤袤、萧德藻、范成大、陆游四位老一辈诗人之后,年轻人之中谁能担起重任呢?就要数张鎡(卜居南湖)和姜夔你们两位啦。"

2.小红低唱

经杨万里推荐,姜夔去到苏州拜访退居石湖的范成大,范成大对其一见如故,称其翰墨人品有如魏晋风流,两人结为忘年之交。

绍熙二年冬,姜夔到范成大家踏雪寻梅,一住就是个把月。临别之日,对姜夔音乐才能极为推崇的范成大请他度新曲以咏此梅,留作记念。于是取材于"梅妻鹤子"之称的林逋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自制出《暗香》《疏影》两首新词牌。范成大拿着词谱反复哼唱把玩,又叫来最擅歌舞的家伎小红配以乐器来了一段正式演出,音节和谐婉转美妙之极。

3.笛中梅花

诗中咏梅的林逋,词中赋梅的姜夔,何以得到张炎的最高评价?脍炙人口的《卜算子 咏梅》何以居于前者之下?

个中深意不难品味。

林逋诗题中的"山园",就是林逋在西湖孤山上自己种的梅园。他隐居在这个冷清寂寞而美不胜收的地方,二十年足迹不进城市,终身没有出来做官。自称"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梅妻鹤子"便由此而来。

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而彼时的姜夔——时年37,在范成大居处,人生早已过而立之年,却只身一人,四处游历。词中清香幽冷的梅,寄托着作者无尽的情思。

《暗香》一词,以梅花为线索,通过回忆对比,抒写作者今昔之变和盛衰之感。从月下梅边吹笛引起对往事的回忆。那时,作者同美人在一起,折梅相赠,赋诗言情,境界何等幽雅,生活何等美满!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何逊而今渐老",笔锋陡转,境界一变,作者年华已逝,诗情锐减,面对红梅,却没有当年的辞采和文笔。正如作者所说:"才因老尽,秀句君休觅"(《蓦山溪》)。而今,他像何逊已渐渐衰老,往日春风般约丽的辞采和文笔,全都已经忘记。但是令他惊异,竹林外稀疏的梅花,竟将清冷的幽香散入他的卧席。

花木虽无知,却多情依旧,把清冷的幽香照例送入词人的室内,浸透着周围的一切,尽管你"忘却春风词笔",却仍免不了撩起深长的情思,引起词人的诗兴。

词的下阕,写折梅寄远,无法传达,红花无言,深念玉人。江南水乡,正是一片静寂,想折一枝梅花,寄给那久别的玉人,可叹路途遥遥,夜晚一场积雪又遮断了大地。手捧起翠玉酒杯,禁不住洒下伤心的泪滴,面对着红梅默默无语,昔日折梅的玉人浮上我的记忆。总记得曾经携手游赏之地,千株梅树压满了绽放的红梅,西湖上泛着寒波一片澄碧。此刻梅花又一片片飘离,被风吹得凋落无余,何时才能重见梅花的幽丽?

西湖孤山的红梅,傲雪迎霜,幽香袭人,又似通人情,寄香冷入瑶席。

公元1193年(绍熙四年),姜夔大约三十九岁,他在杭州结识了世家公子张鉴。张鉴是南宋大将张俊的诸孙,家境豪富,在杭州、无锡都有田宅。他对姜夔的才华也很欣赏,因为姜夔屡试不售,曾经想出资为姜夔买官,但姜夔却不想用这种让人羞愧的方式进入仕途,婉言谢绝。

姜夔的词具有清刚幽冷之境,和梅花合而为一,词的创作虽与林逋《山园小梅》有关,但其境界却远远超林逋的诗作,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也不相类。林诗"曲尽梅之体态"(见司马光《温公诗话》),陆词借梅比喻诗人的品德,姜夔这首词却织进了个人身世盛衰之感。但写法上却"不即不离",看上去,似咏梅而实际并非咏梅,非咏梅而又句句与梅密切相关,堪称佳作。

过垂虹

宋|姜夔

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

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一个读书人,坐在轻舟,吹着洞箫,如泣如诉;一个明艳照人的美女,正低低地唱着歌,那动人的吴侬软语,回旋在轻烟中。两岸的梅花,袭来阵阵暗香……这组画面,是姜夔为自己写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