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疏草74商品和貨幣的量的比例是什麼時候被打破的?

現在我們回到商品流通領域來【案:進入新一話題了。簡單說這一自然段是解答為什麼保存貨幣會成為人的目的。答案是。貨幣成為人的目的本身乃是在貨幣具有了支付功能後產生的歷史現象。從內容看,本自然段和下面一個小自然段是一部分,介紹商品支付功能下,貨幣和商品所具有的新特點。

】。等價的商品和貨幣不再同時出現在賣的過程的兩極上【案:這句是在強調現在討論的條件。即使對前面段落的承接也是再開啟下面的段落內容。】

資本論疏草74商品和貨幣的量的比例是什麼時候被打破的?

現在,第一【案:第一點。】,貨幣在決定所賣商品的價格上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案:注意的是再貨幣支付功能狀態下,貨幣之下了價格尺度的職能。這兩個職能在這裡重合了。】。由契約規定的所賣商品的價格,計量買者的債務,即買者到期必須支付的貨幣額【案:我們是按照事前規定的價格支付的,所以這裡規定的價格就具有了價格尺度的職能。】。第二,貨幣執行觀念的購買手段的職能【案:觀念購買手段。】。雖然貨幣只是存在於買者支付貨幣的承諾中【案:沒有花錢或者是隻是花了部分錢,但是也可也消費商品了。當然典型的就是我們現在的按揭貸款買房 了。這是最能說明問題的例子。】,但它使商品的轉手實現了【案:這是關鍵。】。只是當支付日期到來時,支付手段才真正進入流通,就是說,從買者手裡轉到賣者手裡【案:約定好的支付日期到期你才會交錢給對方。】。

資本論疏草74商品和貨幣的量的比例是什麼時候被打破的?

流通手段轉化為貯藏貨幣【案:注意這裡是個跳躍。從流通手段轉化為貯藏貨幣。支付手段就將另外兩個職能也拉入了。】,是因為流通過程在第一階段中斷【案:沒有收錢就先使用商品,當然是流通過程再第一階段就中斷了。第一階段本來是商品和貨幣互換的。而支付手段造成了不必錢貨兩清。】,或商品的轉化形態退出了流通【案:商品的轉化形態是指商品賣出去的貨幣。當貨幣支付完成之後,貨幣就自動進入貯藏階段了,因為不需要它接著流通商品照樣可以完成轉移使用。這裡的商品形態實際上是說的是商品的使用價值。】。支付手段進入流通,但這是在商品已經退出流通之後【案:這句話其實另起一層意思。也是承上啟下的作用。但是這點很重要,即支付手段進入流通的條件,或者說是與商品形態轉化的關係。】。貨幣不再是過程的媒介【案:馬克思在這裡提出了,或者說是得出了一個新的看法,即貨幣不再是過程,這裡的過程當然是商品流通的過程,的媒介。我們知道之前我們是一直將貨幣作為這樣的媒介來看的。而不是媒介也是從上一句得出的。無需商品的介入,貨幣也可也進入流通,是以支付的形式進入流通。貨幣不再是媒介是在貨幣交具有了支付功能後才具有的新特點。

】。它作為交換價值的絕對存在,或作為一般商品,獨立地結束這一過程【案:這是不再是媒介的意思。首先是因為貨幣自身是絕對存在,也就是可以隨時交換的商品,這就是一般商品的意思。獨立完成貨幣轉移的過程。貨幣無需商品為對立面也可以完成轉移,注意,這裡說的只是在支付這個環節上,不是說此時絕對不需要商品。當你支付房租的時候,你或者是已經住了房子或者是還沒有住。但是錢必須得交了。其實就是這個意思。】。賣者把商品變為貨幣,是為了通過貨幣來滿足某種需要【案:這是當然的。注意前後句都是從貨幣來說的。比如我們中國人存錢是為了將來支付比如大病或者養老或者是給孩子結婚買房子,等等。都是有去處的錢。】,貨幣貯藏者把商品變為貨幣,是為了以貨幣形式保存商品【案:這裡儲藏商品其實就是儲藏貨幣。我們現在的話叫保值。當然實際上反倒沒有保住。可是如果不換成錢,那就更保不住了。左右為難,反正是。】,欠債的買者把商品變為貨幣,則是為了能夠支付。如果他不支付,他的財產就會被強制拍賣【案:支付的強制性使他必須積累貨幣用來完成支付。商品銷售者,儲存貨幣者,欠債者,三個社會角色。】
。因此,現在由於流通過程本身的關係所產生的一種社會必要性【案:三種角色都是必須需要貨幣,而不是商品的使用價值形態,而是價值形態。】,商品的價值形態即貨幣就成了賣的目的本身【案:這樣,就成了目的本身。中國人愛存錢其實大體都是這個原因,當然現在也沒有什麼錢了。】。

資本論疏草74商品和貨幣的量的比例是什麼時候被打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