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剧大师沈云陔遗史》连载(十三):请你帮我吃饭

“跟沈老出差,不会吃亏。”

这不过是句玩笑话罢了。然而,戏言谑语中不无赞许之意,从生活小事上关照青年,资助他人,也是沈老一贯遵循不悖的“规矩”。

那是一九五六年,沈老打听到文化部在北京主办全国戏曲演员训练班,便力荐余少君、张漪、丁桂英等同志赴北京参加全国地方戏曲演员训练班学习。临行前,张因家境贫寒,无钱添置新衣。沈考虑到这是去大场合,代表我们的剧种,不能太寒酸。于是,为张借了一套合身的衣服,又打扮一番,这才上路。

进京后,大家学习任务异常紧张,生活也很艰苦,加上对环境的不适应。一到休息日,颇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之感。沈老发现他们瘦了,就利用假日带大家逛逛公园,散散心。他对余少君说,人家的姑娘红花雨点,我屋的伢们面黄肌瘦,要补补。于是,把大家带进了全聚德烤鸭店用餐。

饭后,众人说,大家“抬石头”(即出份子钱,现叫AA制)。沈老笑了笑说:“莫呐,莫呐,我包了。你们的工资还要养家……”

说罢,抢着埋单了。


《楚剧大师沈云陔遗史》连载(十三):请你帮我吃饭


又一回,我和余少君在省楚剧团食堂吃午饭时,听他讲了一饶有趣味,不,十分稀奇的故事。

话说,三年自然灾害时, 有那么一天中午,在武昌珞珈山附近的一条大街上,一老一小两个饥肠辘辘的行人寻觅着,老者想找一家餐馆犒劳办事能干的女儿,美美地撮上一顿。可只见满街尽是卖壹仟圆(现币壹角)一碗的萝卜汤,终于找到一家颇为高档的饭店,老者从上衣口袋里掏出最后一张高知优待餐券,特地点了一碗女儿最爱吃的鸡蛋炒饭,外加一盘荤素搭配的菜。

姑娘正待狼吞虎咽时,他们看见一个戴着"武汉大学"校徽的男青年在柜台前徘徊不止,眼睛时不时地直勾勾地瞅着桌上的饭菜,老人见状,沉思片刻后,急忙按下女儿举筷的手,叫她把那个青年叫过来,他笑着对小伙子说:"来,这位同学,你坐下,我想请你帮我个忙,我的菜饭要多了,还没动过,吃不完,又怕浪费,想请你帮我吃一些好不好?"他边说边将面前热气腾腾的饭菜轻轻推到小伙子面前。然后,拉着姑娘一阵风似地逃出了饭店,另找吃饭的地方。

" 爸爸,您,您疯了!"姑娘一跌足,扭头哭了起来。

父亲大笑地抚摸着她的头说:“丫头呐,你妈总说你聪明,今天么样苕了,人家是个正在读书的大学生,是最需要营养的时候。看他的样子一定是饿坏了,我想他不是冇得粮票,就是冇得钱,造孽。我往日逃难时还不是有好心人搭救。”

“一个生人,凭什么……?”

“生人?不是的,伢,是熟人。你想想,将来你不是也会上大学么,到那时,不就成了熟人?一回生,二回熟唦。嗯,我们现在能帮帮你未来的同学,难道你还不该高兴高兴吗?"

老人一番话说得姑娘不好意思地破涕为笑了。

诚然,吃喝不等于友谊,施恩不见得有好报,但是在特定的环境、特定情况下,及时适度的表示,往往有利于干群之间、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交流。也是人生旅途心灵中一缕恒久不息的春风。还有,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余少君问我说:“你猜,这位老人是谁呢?”

我久久不语,抬头望着院子里的那棵高大的梧桐树。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易俗,湖北黄陂人,1958年考入湖北省戏曲学校年楚剧科,坐科表演专业8年,师从 “满肚子师父”、知名楚剧老生应工演员陈汇南。后分配湖北省楚剧团(现为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从事专业编剧,任艺术室副主任;后借调武汉大学任教两年,任教研室副组长;考入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进修二载,任学习组长;为湖北省诗词学会会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