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剧大师沈云陔遗史》连载(九):让录音


《楚剧大师沈云陔遗史》连载(九):让录音

“随么事都要我去,就说明我屋里穷,要让我屋里(指楚剧)多出几个人,你要大胆上,现在靠你们青年人去闯世界了。”

——沈云陔


九、 让录音

“沈老师不保守,不嫉妒,真心待人,手把手教戏,恨不得阖肚子倒……”

翻开我厚厚的《楚剧名人轶事》采访笔记,第119页用红笔赫然写着上面沈老的同行姜翠兰、张漪的内心独白。 同时,我耳旁也隐隐传来一些窃窃私语:

宁赠一锭金,不传一句春。

宁给十吊钱,不把艺来传……

总之一言以蔽之:同行是冤家。

众所周知,楚剧初期演员大多是手工业者和农民,演出也多属业余自娱性质。后来逐渐出现农闲时演出的麦黄班和常年演出的四季班。演员也逐渐开始由业余走向半专业或专业化,由自娱自乐变为卖艺谋生。于是围绕看家本事、独门绝技的保护或封锁之行规、帮规和思想意识体系层出不穷,无奇不有。大多根深蒂固,广为流传。某些艺人暗念“一山不容二虎”的老经,以竞争代替合作,以封闭代替交流,更有甚者明争暗斗,互相拆台。造出不少同行是冤家,两败俱伤的现实悲剧。

1951年在“改人、改制、改戏”的活动中,取消了老板雇佣制,一些剧团转为国营。1952年4月,首个武汉市国营楚剧团成立。那么,从旧社会、旧戏班一路走来的老沈和他的战友们,面对这种特定情境,又将如何担任主角,演好这新时代的“三改”大剧呢?我们拭目以待。好,先吐露沈老让录音的秘密吧。

北京唱片社来人要《庵堂认母》一剧录音了。这本是好消息,却“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了。

众所周知,1949年11月,老沈因主演《九件衣》获武汉市第一届戏曲观摩一等奖;1951年7月1日,出任武汉市楚剧团团长。1952年携《葛麻》参加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举办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二等奖,并于1956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成戏曲艺术片;1958年由武汉楚剧团创作演出的现代大型楚剧《刘介梅》晋京汇报演出并拍成电影。

《庵堂认母》这戏,是老沈的拿手好戏,按说录音的事非他莫属。但是他教出的学生亦有不少,各有千秋的不乏其人,如此良机可遇不可求,谁又不想被幸运之神青睐一把呢。庆幸的是张漪得到了非官方的信息,但她怎么也不信,因为她年轻的心早有千千结,不禁想起辛酸往事。

原来,张因自己来自文工团,非科班出身。为学传统戏“两河岸”的唱段,泡好茶,摆好椅,某老师终于等来了,但他说几句话便走了。然后,她只好到他家里去学,他正午休,师娘却说不在。连吃闭门羹让她十分伤心。又一回,现代戏《两兄弟》在长征剧院演出,这老师带的那一队只能在条件较差的汉阳剧场上演。于是大为光火地说:“哼,想我让,我就不让,能霸一天是一天。”为此,张一度产生转行去读书的念头。想到录音,这是多敏感的大事啊,不能有丝毫杂念。她不觉心中自警起来。

一天上午,老沈老远笑眯眯地向她走来,告知《庵堂认母》录音要她上。张漪半晌无语,然后对自己这位严父慈母般的老师,作了真诚的推让。接着,老沈意味深长地道出了久藏内心的秘密:

“随么事都要我去,就说明我屋里穷,要让我屋里(指楚剧)多出几个人,你要大胆上,现在靠你们青年人去闯世界了。”


《楚剧大师沈云陔遗史》连载(九):让录音

楚剧名家张漪

张漪在老沈关怀下,加上自己刻苦努力,技艺突飞猛进,政治上稳步前进。现将成绩单简忆如下:

1953年,市戏曲汇演中,《两兄弟》、《三换肩》获表演二等奖。

1956年,在省市青年戏曲汇演中,《白扇记》扮黄氏,获表演一等奖。

1959年,在省戏曲汇演中,《庵堂认母》扮志贞,获表演二等奖。

1959年,在省戏曲汇演中,《白扇记》扮秀英,获表演二等奖。

1960年,在省市青年戏曲汇演中,《打灶神》获表演一等奖。

政治上也进步很快,年年被评为团内先进工作者。从1953年出任班长、组长起,先后历任演出队委员,团总支委员。1975年,又连任团党委委员,纪委委员。1978年受邀出席市妇代会,1979年,受邀出席省妇代会,1980年,被评为武汉市三八红旗手,1982年,出席市党代会……

一位伟人说过:“因为他们常常被文坛“名人”的自负,我们某些组织的官僚主义,和冷酷无情以及同辈的嫉妒压抑下去。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打穿这堵死墙,使不可胜数的年轻力量得到出路。”

毫无疑义,我们的沈老不作“死墙”作人梯,变“冤家成亲家”。把多少青年引进了艺术的大门,扶他们登上了艺术的金殿。他正是为青年打开这堵死墙的先锋,为年轻力量开路的一代旗手。

(未完待续)

前文回顾:


作者简介:易俗,湖北黄陂人,1958年考入湖北省戏曲学校年楚剧科,坐科表演专业8年,师从 “满肚子师父”、知名楚剧老生应工演员陈汇南。后分配湖北省楚剧团(现为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从事专业编剧,任艺术室副主任;后借调武汉大学任教两年,任教研室副组长;考入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进修二载,任学习组长;为湖北省诗词学会会员。

关注微信公众号“相问剧社”,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