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國家首輔,同是西方遊歷,李鴻章和伊藤博文帶回的東西大不同

李鴻章簽訂完《馬關條約》從日本回到北京不久,光緒帝就召見了他。短暫寒暄後,光緒帝劈頭蓋臉地指責起了李鴻章,斥責他身為重臣卻把臺灣拱手相讓,失民心,傷國體。李鴻章只能唯唯稱罪。後來,他躲進借住的賢良寺閉門不出,門生故吏紛紛離他而去。

李鴻章比常人高明的地方在於,他沒有一味抱怨,而是不斷反問:伊藤博文究竟在哪裡贏了我?我可以向他學習什麼?

同是國家首輔,同是西方遊歷,李鴻章和伊藤博文帶回的東西大不同

​伊藤博文早年遊歷西方的事情此時一幕幕在李鴻章的腦海中回放—1863年,伊藤博文22歲,被秘密派往英國留學。那時的日本,同樣被西方的堅船利炮叩開國門,同樣被迫簽下不平等條約。年輕的伊藤博文在出國前痛恨、排斥西方。出國後,他努力學習英語,專心提升學問和修養,經常搭伴與英國學生同遊,參觀博物館、造船廠等。在深入瞭解英國社會後,他由衷地佩服英國的進步和強大,排斥西方國家的態度由此改變。

1871年,以而立之年躋身日本權力中心的伊藤博文隨使團出使歐美,再次踏足西方,用了兩年時間對歐美的政治制度深入考察。他認識到立憲制度是一個國家文明的標誌,也是國家強大的重要條件。回國後,他負責調研立憲政治的可行性,主張在日本逐漸推進君主立憲並開設議院。1882年,已是日本政壇核心人物的伊藤博文又一次親赴歐洲考察立憲制度,還在柏林專門拜會了德國某著名法學家,聽取他對憲法的看法。

離伊藤博文初到西方已經過去了三十多年,年邁失勢的李鴻章決意效仿當初年輕氣盛的伊藤博文,遊歷西方。恰好有一個契機,讓俄國成了他的第一站。

同是國家首輔,同是西方遊歷,李鴻章和伊藤博文帶回的東西大不同

​1896年5月,沙皇尼古拉二世舉行加冕典禮,各國要派出特使致賀,清朝打算派湖北布政使前去。俄國認為其人微言輕,不能勝任,可勝任者,只有李鴻章。清朝便改派李鴻章赴俄。啟程前,李鴻章對晚輩黃遵憲說,此去俄國的目的是“聯絡西洋,牽制東洋”。果然,1896年6月,李鴻章與俄國簽訂《中俄密約》,協定兩國共同制約日本,日本若再次侵犯清朝,俄國會對清朝提供保護。作為交換,清朝同意俄國修築一條經過黑龍江和吉林,直達海參崴的鐵路。這一約定為後來日俄兩國在中國東北大打出手埋下隱患。

結束俄國之行,李鴻章來到德國,德國皇帝威廉二世邀請他一起閱兵,還給他特製了虎皮椅和大紅綢涼傘。李鴻章興致勃勃地參觀了來復槍廠和造船廠。緊接著,他拜訪了已經退休的德國宰相俾斯麥,兩人從養生之道談到國家大事,很是投機。李鴻章請教復興中國的辦法,俾斯麥認為強兵是第一位的。雖然甲午戰敗後,李鴻章的強兵之路已然走到盡頭,但當他聽到俾斯麥這樣的回答時,心中依然竊喜於兩人所見略同。隨後,李鴻章又和俾斯麥聊起了與皇帝的相處之道,但對君主制度的變革這個關鍵問題隻字未提。

同是國家首輔,同是西方遊歷,李鴻章和伊藤博文帶回的東西大不同

​不難看出,李鴻章的西方之行仍停留在他最有興趣的技術體驗上,並未深入制度層面。或許是暮年之人不比年少之人的銳氣與洞察力,或許是李鴻章自始至終都是大清王朝的忠臣孝子,不會也不願想到“大逆不道”的制度之變,因此,他註定無法找到西方強大的根源。中日首輔同樣去西方遊歷,一個為日本找到制度,一個卻只能為中國找到技術。

離開德國,李鴻章又到了法國,拜訪了法國總統,參觀了巴黎銀行並詢問借款事宜,還親自體驗了火炮試射。隨後,他前往英國,拜見了維多利亞女王,參觀了倫敦橋,專門體驗了電報發送的過程。接著,他來到美國、加拿大。歸國途中,李鴻章路過日本,他沒有上岸,或許他再也不想踏上那片傷心之地,再也不願想起伊藤博文。

有趣,有料,有深度

作者|許陳靜

來源|《百家講壇》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