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國機場排名:旅客量千萬級機場達37個,北京首都機場首破億


2018中國機場排名:旅客量千萬級機場達37個,北京首都機場首破億

山川網:據民航局“2018年民航機場生產統計公報”顯示:2018年,我國境內民用航空(頒證)機場共有235個(不含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其中定期航班通航機場233個,定期航班通航城市230個。

全年旅客吞吐量超過12億人次,完成126468.9萬人次,較上年增長10.2%。分航線看,國內航線完成113842.7萬人次,較上年增長9.9% (其中內地至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航線完成2872.7萬人次,較上年增長6.0%);國際航線完成12626.1萬人次,較上年增長13.0%。

各機場中,年旅客吞吐量1000萬人次以上的機場達到37個,較上年淨增5個(寧波櫟社、石家莊正定、珠海金灣、溫州龍灣、合肥新橋)。37個千萬人次級機場合計完成旅客吞吐量佔全部境內機場旅客吞吐量的83.6%,較上年提高2.6個百分點。


2018中國機場排名:旅客量千萬級機場達37個,北京首都機場首破億


按照年度旅客吞吐量情況,2018年十大機場依次為:北京首都、上海浦東、廣州白雲、成都雙流、深圳寶安、昆明長水、西安咸陽、上海虹橋、重慶江北、杭州蕭山。

十大機場中北京首都是唯一年度旅客吞吐量破億的城市機場,2018年達到了1.0098億人次,上海浦東則以7401萬人次排名第二。不過由於上海的虹橋機場同樣上榜十大機場並且排在第八位,年度旅客量達到4363萬人次。如果把浦東和虹橋兩大機場的數據合併後,上海則會以11763萬人次位居中國城市航空總客運量第一位(北京南苑機場為651萬,合計後為10750萬人次)。

值得大家留意的是,十大機場中長三角上榜3席(上海浦東、上海虹橋、杭州蕭山),珠三角上榜2席(廣州白雲、深圳寶安),成渝上榜2席(成都雙流、重慶江北)。按照南北方劃分,北方機場與南方機場的佔比仍為2:8。

即使是在37個年度旅客吞吐量千萬級以上機場中,事實上內部分化情況依舊明顯:北京首都、上海浦東、廣州白雲依舊穩居全國前三,區域交通樞紐地位盡顯無疑。

成都雙流、深圳寶安、昆明長水、西安咸陽、上海虹橋、重慶江北、杭州蕭山7座機場年度旅客吞吐量處於3500~5500萬之間。雖然距離前三位的機場差距明顯,但是與身後的一眾城市機場也拉開一個身位。

7座機場事實上又可以進一步分類兩種類型,其一是成都、深圳、上海、重慶、杭州都是區域經濟中心城市,活躍的經濟活動為客流量長期穩定增長奠定了基礎。西安和昆明的情況略特殊,雖然在經濟體量上二城距離其他城市尚有一定距離,但是發展航空的區位優勢十分明顯。

昆明市中國西南重鎮,是連接中國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與東南亞諸國的重要樞紐。由於深居西南,區域交通對於航空的依賴顯然更勝鐵路與公路。而西安則是中國東部、中部地區連接西北地區的重要樞紐城市。加之過去一段時間內由於開放落戶帶來的戶籍人口迅速增長,也為西安機場的客流量快速提升帶來了利好。

其餘的27座城市機場,年旅客吞吐量集中在1000~3000萬人次區間。南京、鄭州、廈門、長沙、青島、武漢、天津等熱門城市機場,均處於全國機場第11~20位的區間。

之所以會如此,首先是以上城市普遍地處東部與中部地區,交通十分發達,旅客的出行選擇更多,鐵路分散了較大一部分的客流量。其次是部分城市作為城市群成員城市,受到航線數量和票價優惠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旅客也會被所在城市群航空樞紐城市進一步分流。


2018中國機場排名:旅客量千萬級機場達37個,北京首都機場首破億


年度旅客吞吐量和同比增長情況,大致呈反比狀態:排名靠前的機場由於既有客流量較大,機場運力基本上已經接近飽和,客流增長更多隻能通過優化機場效率得以實現。而排名靠後的機場由於較大的航線增長空間,在不斷豐富航線和優化服務之後,客流量自然會進入較快的一個增長空間。

在年度客流量前20位的城市,客流量同比增長最高也只有12%左右,多數城市的增速都處於6%左右。年度客流量前50名的機場中,共有9座機場客流量同比增長超過了20%。

分別是:南昌昌北23.7%,寧波櫟社24.8%,珠海金灣21.7%,溫州龍灣20.8%,合肥新橋21.5%,煙臺蓬萊29.7%,泉州晉江39.4%,揭陽潮汕33.9%,常州奔牛32.6%。

從四大城市圈機場群的年度新增旅客吞吐量來看,普遍處於7%~10%的良性正向增長區間。四大城市圈的增速排名情況,也與城市圈目前實際的經濟發展階段相匹配:長三角9.1%>珠三角8.4%>京津冀7.7%>成渝7.3%。

具體來看:

京津冀機場群完成旅客吞吐量14499.7萬人次,較上年增長7.7%。

長三角機場群完成旅客吞吐量22805.0萬人次,較上年增長9.1%。

粵港澳大灣區機場群(珠三角九市)完成旅客吞吐量13227.9萬人次,較上年增長8.4%。

成渝機場群完成旅客吞吐量10202.2萬人次,較上年增長7.3%。

按照行政大區來看,各地區旅客吞吐量的分佈情況是:華北地區佔14.9%,東北地區佔6.2%,華東地區佔29.5%,中南地區佔24.1%,西南地區佔16.2%,西北地區佔6.4%,新疆地區佔2.7%(注:由於四捨五入的原因,各地區佔比之和可能不等於100%)。

分省來看,廣東省以年度14184.5萬人次的旅客吞吐量位居第一,上海、北京分別以11763.4萬人次和10749.6萬人次分居第二、第三。再之後的是雲南的6758.1萬,浙江的6538.7萬,四川的6124.9萬,山東的5763.4萬和江蘇的5164.6萬。這也是年度航空客運量超過5000萬人次的全部8個省級行政區。

其中與省份經濟體量與人口規模存在明顯反差的,顯然就是江蘇。背後的原因也比較容易理解:首先是江蘇鐵路、公路系統發達,對航空客流進行了首次分流;蘇南地區與上海通勤便利,二次分流;江蘇省經濟體量第一市蘇州至今沒有機場,三次分流。如此一來,江蘇全省航空客運量起碼減少了3000萬左右的規模。好在,目前蘇州正在努力申請機場,且看後續的發展。

關於235座機場完整版的2018年中國機場旅客&貨郵吞吐量排名圖表,正在整理中,將在本週末安排推送,有需要的朋友屆時可以關注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