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北極星”:點亮每個學生最弱那一點

12年創業教育領域

人工智能實現“西醫式”教學

蔡志濤從寧波大學研究生畢業後,就一直紮根寧波。北極星創始團隊4位核心成員年輕相仿,都是80後。他們相識在12年前的大學時代,從大二起4人先後3次聯合創業。

和老團隊多次創業的蔡志濤始終堅守的,始終沒有離開教育領域。“我們這一代人,經歷的教育過程大同小異,都是老師講什麼,我們聽什麼,但往往因為個性化的差異,每個人在知識點上的缺失,是不同的。”蔡志濤說。

事實上,從小到大,蔡志濤也曾被教育所困,“以前甚至因為被逼著學,有過一段時期厭惡上課。老師、家長逼著學很多東西,有些我會的,老師也要重複地讓我們做,我不會的,簡單講幾遍,我還是不會,也不敢多問。”蔡志濤笑著說,自己很小就長了白髮,“可能也跟當時讀書不開心有關。”

正因為這樣的經歷,蔡志濤從大學畢業後,就立志要改變教育的現狀,實現缺什麼能補什麼。他當過英語老師,自己也合作辦過教育機構,但最終發現,要改變一些學生的本質問題,還是需要技術的支持。

大數據、人工智能、信息化技術……科技上的不斷革新,給了蔡志濤在教育領域上突破的靈感。兩年多前,蔡志濤和團隊在經歷創業積累了一定資金後,孤注一擲,開始研發“千人千面”的教育軟件——北極星AiTutor。

“我們堅持的是以高級算法為技術內核,結合納米級知識圖譜與知識點追蹤理論的模型。”蔡志濤說,通俗地說,這套技術所呈現的,是能夠追蹤判斷學生知識點的每一個掌握情況變化,從百億級知識點認知狀態中,精準定位學生每一個知識點的掌握程度、薄弱知識點的認知等級,通過數據採集,構建學情“數據畫像”。

蔡志濤舉了個例子,我們的模式,更接近“西醫式”教學診斷分析模式,“就是結合知識目標認知模型,自動規劃‘最優學習路徑’,從而實現因材施教。”

教書和育人怎麼分開

未來三年可以迎來“春天”

不過,錢江晚報記者瞭解到,在創業中,蔡志濤一直接受到不同的聲音——人工智能教育,到底能帶來什麼?

“事實上,互聯網技術加上教育,是一把雙刃劍,因為對於普通互聯網產品而言,允許犯錯,大不了重頭再來,但是教育沒有,每個孩子的教育是不可逆的。”蔡志濤說,正因為如此,他們在研發產品時更加謹慎。

“老師依賴人工智能不是壞事情,我們的目的就是把教書和育人分開,老師最大的作用是育人,教書留給人工智能。”當過老師的蔡志濤對現在教育存在的問題了然於心,他和他的團隊立志通過人工智能化的教育方式,逐步改變現狀。

蔡志濤記得,為了將自己的產品介紹給學校或是培訓機構,他往往講一個亮點就需要兩三個小時,“有時候,很多知名老師,即便覺得我們這個產品好,但也不敢輕易給學生用。”

但是,長期在教育行業摸爬滾打的蔡志濤始終相信,人工智能技術將為教育帶來深遠的影響,“未來3年,將迎來市場應用爆發期。”蔡志濤說,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方面有著很多優勢,比如,可以成為教師助手,利用人工智能提高教學效率,輔助教師完成備課、批改等日常工作,把教師從重複性、機械性的事務中解放出來,“更重要的是,通過人工智能輔助,能夠幫助老師實現大數據化的學情分析診斷,準確定位學生學習中的學習障礙。”

比如,人工智能自動出題將成為學習過程中的重要部分,幫助教師對不同能力的學生自動生成不同的試題,一個班級50個孩子,生成50份個性化的作業,可以減少約40%的“無效作業”,這樣學生就真正告別“題海戰術”。

近2000家學校成為客戶

要把優質資源帶給偏遠山區

隨著他們團隊在技術方面的成熟,他們開發的軟件逐漸從首先定位學生,發展到定位老師。蔡志濤說,讓老師們用“數據決策”代替“經驗決策”,用數據驅動精準教學,“人機共教”可以真正實現個性化的教育方式。

事實上,目前,這套名為北極星的軟件上線一年,已經服務近2000家學校,生成學習分析數據數十億條,“我們的客戶包括上市公司昂立教育集團、海亮教育集團等國內民辦教育領軍企業。”蔡志濤說,這樣的成果給了他們很大的信心。“人工智能技術能促進教育公平,通過人機教學的模式,讓年輕教師擁有和資深的優秀教師一樣的經驗,從而把優質教育資源輸入給偏遠山區。”

這幾天,更讓蔡志濤感到欣慰的是,他們的技術得到了專業機構的認可。目前,還完成數千萬的pre—A輪融資。融資由西電天朗創投/聚卓資本領投、聚科資本跟投,此輪融資資金將用於市場拓展、產品升級,以及建設人工智能實驗室等。

“其實,投資教育的回報是個漫長的過程,但我們相信,當下這樣的技術,是發展趨勢,所以,我們願意為這樣的技術提供支持,也是為教育的發展增添自己的力量。”一位投資人說。

耕耘教育12年,他要用人工智能推動教育減負增效

一顆“北極星”:

點亮每個學生最弱那一點

33歲的蔡志濤滿頭白髮,卻也神采奕奕。創業12年,他卻從未離開過曾經“恨透了”的教育這行,他甚至自嘲,做了12年的“校長”,連自己都想不到。

如今,在蔡志濤取名為“北極星”的公司裡,他依然自稱“校長”,而他團隊成員互稱“老師”。他說,公司做的是人工智能技術,卻落地服務教育行業。“我們希望通過‘千人千面’的高效個性化學習,實現人工智能技術輔助教學與學習,助力教育減負增效。”蔡志濤說。

事實上,人工智能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各個領域時,很多人無法相信教育也能實現人工智能,“甚至很多人懼怕人工智能化的教育,但是,在我看來,只有真正做到智能化的教育、個性化的教育,才能在當下時代,讓每一個學生髮揮出自己真正的潛力。”

在蔡志濤看來,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也是立足現在,看到未來的事情。“所以,校長這個角色,我要一直當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