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中的历史‖初识甲骨文

初识甲骨文

——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明见证

□山东博物馆 汤铭


文物中的历史‖初识甲骨文


(图1)“以众人”卜甲(正面)

文物中的历史‖初识甲骨文


一提到“甲骨文”,大多数人往往会想到这是中国的古老文字,是商代人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神秘文书,是很高深的学问,看到甲骨文好似“读天书”,难以识懂。其实,在今天,甲骨文中的某些字,一个从未接触和了解甲骨文的人也能轻松认识,因为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汉字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比如一二三,几乎和我们的写法一模一样,又如“集”字,采用了隹(鸟)栖于木上的表意写法,本意是“群鸟栖止于树上”,现代汉字几乎完全保留了甲骨文的结构和特征。

文物中的历史‖初识甲骨文

甲骨文中很多象形或表意文字,构图简洁、直观,特点突出,我们看到一个个甲骨文字的时候,就好像看到了一幅幅形象的简笔画,这是因为甲骨文字体本身就是通过描绘出一些事物的具体形态或相互关系,进行组合变化而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表示人体特征的图像,如:“夫”(

文物中的历史‖初识甲骨文

),像是一个正面站在那里,有头有身子,有胳膊有腿,且头上插簪子的大人型。《说文·夫部》:“夫,丈夫也。从大,一以象簪也。”古代男子二十行加冠礼,将头发束起来插上簪子,表示已经成人。“目”(

文物中的历史‖初识甲骨文

),就是一个人的眼睛的形状。此外还有“耳”(

文物中的历史‖初识甲骨文

)、“口”(

文物中的历史‖初识甲骨文

)等。有表示动物的图像,如“牛”(

文物中的历史‖初识甲骨文

)、“羊”(

文物中的历史‖初识甲骨文

)、“犬”(

文物中的历史‖初识甲骨文

)、“鱼”(

文物中的历史‖初识甲骨文

)等。大家可能不认识这些甲骨文,但是从它们的字形所表现出来的图像来看,几乎可以猜出它们所特指的事物。


文物中的历史‖初识甲骨文


(图1)“以众人”卜甲(反面)

文物中的历史‖初识甲骨文

“通灵之术”——甲骨的占卜

甲骨文刻在甲骨之上,主要就是为占卜之用。常规的甲骨占卜制作过程主要包括甲骨的取材、整治、钻凿、烧灼、刻辞。首先,甲骨的取材种类主要是指龟甲和兽骨,兽骨以牛骨为大多数。选材部位以龟腹甲(图1)和牛肩胛骨(图2)为多。其次,要对甲骨进行整治,就是要将甲骨中的一些无用部位进行切除,保留并修整用于刻辞占卜的部位。龟甲经切除与背甲连接的甲桥后,只保留一版平整光滑的腹甲,牛肩胛骨则在切除部分骨臼和脊角后保留一版较为平整光滑的大骨扇。甲骨整治后便成为可用的占卜材料,从而进入正式的占卜程序。

商人深信鬼神,所以占卜是他们行事预测的重要手段。《史记·龟策列传》曰:“灼龟观兆”。《说文解字》云:“占,视兆问也”。甲骨的占卜过程就是在甲骨的背面上进行钻凿,使甲骨变薄,用火在这些巢槽内烧灼,使另一面相应部位出现裂纹,通过观察细小裂纹来判断所占事项的吉凶。


文物中的历史‖初识甲骨文


(图2)“祷禾”卜骨

文物中的历史‖初识甲骨文

这种裂纹被称作卜兆。卜兆的形状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卜”字状,卜兆出现后,占卜者就会通过兆纹的长度、粗细、曲直、显隐、形态变化等来判断卜卦的吉凶。卜问吉凶之后,下一步就是刻辞,刻辞即是用刀子把占卜的内容和结果刻在卜兆的近处,这就是卜辞。完整的卜辞由“前辞(叙辞)”“命辞(贞辞)”“占辞”“验辞”四部分组成。包括占卜的时间、贞卜之人、占卜所问的内容、预测的结果及验证结论的记录等。


文物中的历史‖初识甲骨文


(图3)“龙田”卜骨

文物中的历史‖初识甲骨文

殷商时期的百科全书

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商朝人们占卜的事项非常广泛,包括天气、农作收成、畜牧田猎、宗教祭祀、征伐战争、疾病生育、灾祸等。所以看甲骨文可以大概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的历史和文化。商朝农业非常发达,在甲骨的占卜中经常会看到有关耕作的卜辞。比如这件“龙田”卜骨(图3),正面现存四条卜辞,第一条为“……卜,壳贞:呼龙田于……”。第一条卜辞的内容可能与农业有关,“龙”是人名,此辞卜问呼令龙在某地耕种,是否吉利。


文物中的历史‖初识甲骨文


(图4)商代晚期“允雨”卜骨

文物中的历史‖初识甲骨文

由于农业的发展及日常生活需要,商人对气象的预测尤为看重,甲骨卜辞中保存有大量的占卜气象的内容。从这件“允雨”卜骨(图4),便可看出,正面现存一条卜辞,“贞[今日其雨],王占曰:疑,兹迄雨。之日允雨。三月”,意为问今日下雨吗?王分析卜兆说,怀疑会不会下雨呢?但最终还是会下雨的。到这天果然下雨。甲骨文中的“雨”字形象生动,像雨滴纷纷下落状。这条卜辞除骨片断开处遗失的部分前辞外,包含了命辞、占辞和验辞在内的较为完整的卜辞句式结构,占辞部分商王对于是否下雨进行了审慎斟酌的判断,出现的验辞部分说明对于下雨的结果进行了持续关注并记录结论。甲骨卜辞中还保存有大量的气象记录,商人对气象的观察频繁而细致,反映了气象对于商人行事的重要性。


文物中的历史‖初识甲骨文


(图5)“九示”卜甲

文物中的历史‖初识甲骨文

商王朝对先王的崇拜,也是商代祭祀文化中的一大特点。在商代的祭祀中,现任君王会把历代君王视作“保护神”,以示敬重。如这件“九示”卜甲(图5),正面现存一条卜辞“戊辰卜,壳:勿于九示。一”。卜辞问不要祭祀九位先王,可以吗?卜辞中的“示”即指祭祀先王的祭台,九位先王指太乙、太丁、太甲、太庚、太戊、仲丁、祖乙、祖辛、祖丁。殷人祖先神多被分为若干组进行祭祀,其目的是为了遍祀诸位先祖而避免遗漏。

早在3000年前,商人就拥有了都市、文字、青铜器这三项标志文明成熟的基本要素。甲骨文让我们直观地认识了我们古代文明的发达,而甲骨文迄今发现有4000多单字,尚有3000字左右未获识别,探索甲骨文的文明之路仍漫长而艰辛。(本文图片由山东博物馆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