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大熊猫的回家之路

大熊猫放归,是整个大熊猫种族复兴的攻坚之战。根据放归前和放归后人工介入程度的高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认为动物的放归一般分为“硬放归”和“软放归”两种方式。“硬放归”是指将动物直接放归野外,缺乏必要的人工辅助措施;而“软放归”是指动物在放归前经过一系列人工辅助的训练,同时,放归后也有研究人员给予持续的必要的监测和一定帮助。

探索大熊猫的回家之路

▲2018年12月26日,在大相岭野化适应场的大熊猫“星辰”(前方)和“和雨”(后方)。摄影/冯菲菲

目前,我国大熊猫的“硬放归”一般采用在野生环境中母兽带仔的方式,为其提供类似于野外环境的大小不等的训练场地进行幼兽的培训。自2003年开始,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采用野生母兽带仔训练的方式,共有13只大熊猫放归自然,据报道有10只在野外存活。

相比于“硬放归”,“软放归”充分利用了动物逐步发育、不断学习的特点,给放归的动物提供不同的环境,经过一系列的科学引导和评估,让它们逐步适应野外环境。这些动物将发展出圈养条件下难以获得的野外生存能力,加之研究人员在个体放归野外后给予必要的人工辅助,从而大大降低野外放归的风险。

全球使用“人工辅助软放归”的方式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成功实现了很多物种的放归,例如肯尼亚大象和犀牛、婆罗洲大猩猩、巴西金面狮狨、印度亚洲黑熊、印度尼西亚马来熊和美国黑熊……其中,美国黑熊专家本·吉勒姆博士采用“人工辅助软放归”方法成功将150多只黑熊幼仔放归野外,除了一只个体被猎杀外,其余个体全部存活,最早放归的黑熊已经在野外繁育了10胎。

在吸收、借鉴与大熊猫相近物种(如黑熊)放归经验的基础上,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采用“人工辅助软放归”野化训练方式,用多代圈养出生的大熊猫和人工辅助相结合的野化培训方式进行大熊猫野化放归研究工作,已培训的圈养出生个体的野化训练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2批次通过圈养场地和半野化训练阶段的培训后,分别进入野化阶段的栖息地适应场进行训练。以大熊猫“倩倩”为例,她目前在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野化训练场地进行训练,已经在严酷的野外自然条件下独立生活了3年,且健康状况良好,同时也与研究人员建立了紧密的互相信任的关系。“倩倩”在活动量、觅食能力、警觉性及探究能力方面均显著高于其他圈养个体(科学对照组),行为表现方面接近于野生个体,这些充分证明了其很好地适应了从圈养环境到野外环境的转变。采用“人工辅助软放归”的训练方法,可通过多代圈养大熊猫母兽持续提供野化放归幼仔,使得培训阶段参与培训的母兽和幼仔健康监测相对容易;人与动物间的互信关系,不仅能够保证大熊猫野化个体在训练期的安全,同时也保障了研究人员的安全。然而,该方法需要研究人员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将是对研究人员的一个新的挑战。自2014年起,成都熊猫基地采用该训练方法已经培训了4批次共计12只个体(包括8只训练个体和4只母兽),除了1只训练个体“和盛”在野化与野外环境下交互式训练过程中遭到不明动物的袭击,因细菌感染不幸死亡外,其余训练个体均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同时,参与野化训练的10余名研究人员与大熊猫密切接触,逐步建立互信关系,不但能够保障两者的健康和安全,而且能够在与训练个体接触的同时,收集大量的科学数据,为今后大熊猫野化放归研究提供宝贵的技术资料。2018年12月6日,两只大熊猫“和雨”“星辰”入驻大相岭自然保护区进行野化训练。荥经大相岭大熊猫放归项目负责人表示:“成都与雅安合作推进大熊猫野化放归研究工作,将对大相岭大熊猫种群的长期续存,对增加与邛崃山山系大熊猫种群之间的遗传交流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探索大熊猫的回家之路

▲2019年1月,3名研究人员正在检查“倩倩”的项圈及其健康情况。摄影/张志和

探索大熊猫的回家之路

▲2019年2月13日,在大相岭大熊猫野放适应场,野放团队成员周延山为大熊猫“和雨”测量体温。

我们开展大熊猫野化放归过程中也会遇到或发现一些问题或困难。首先,一些保护区周边社区的散养犬只对野生动物的生存造成一定威胁。尽管野化培训的大熊猫具有较强的警惕性和避险能力,但犬只依然会对放归个体造成较大的威胁甚至伤害。其次,一些放归区域的人类干扰活动依然存在。长期以来,保护区周边的居民时常有打笋、放牧和采药等活动,这不仅干扰了野生动物的正常活动,也增加了放归个体的受干扰程度。第三,部分保护区基层保护力量需要加强,社区及公众保护意识有待提高。部分保护区地处山区,工作条件艰苦,社会经济相对落后,周边居民对发展与自然保护的认识不到位。我们需要通过加强对放归地点临近村民的法制和保护宣传教育,提高民众对大熊猫放归重要性的认识,充分估计圈养大熊猫放归后可能对当地居民生活及生产带来的影响,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经过10多年的探索,四川已建成都江堰野放繁育研究中心、核桃坪野化培训基地和天台山野化培训基地3个半野化培训基地。根据在大熊猫主要栖息地整合设立国家公园的要求,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分别与栗子坪和大相岭两个自然保护区合作,在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片区建成了栗子坪和大相岭野化研究基地,为大熊猫回归野外家园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有条不紊地推进大熊猫野化放归研究,不断积累放归经验,我们相信大熊猫野化放归和野生大熊猫保护事业将拥有美好的未来。(来源:《看熊猫》杂志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研究中心野放小组/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