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三李”之李因篤

關中三李”之李因篤

李因篤畫像

李因篤(1631~1692),字子德,號天生,薛鎮韓村人。先世為鹽商,父映林,27歲歿,明末東林派學者馮從吾的私淑弟子,因篤3歲喪父,隨寡母田氏投外祖父就讀。

李因篤幼有才華,8歲即能寫文章,11歲參加縣童生考試,獲冠軍。年齡稍長,遊學關中。

1644年,明朝滅亡。李因篤潛心研究經史詩文,不願通過參加科舉考試而求得一官半職,他結交華陰縣王宏撰(山史),周至縣李顒(二曲),眉縣李柏(雪木)和太原傅山(青主)等明末名流,研討學術理論,切磋詩文,以“林下隱逸”、優遊世外為標榜,避免與清統治者接觸。與李二曲、王山史及三原的孫豹人,被當時譽為不受清廷籠絡的“關中四君子”,與李二曲、李雪木被稱為“關學”發展有成就的“關中三李”。

1658年,李因篤被涇(川)固(原)道尹陳大年聘為家庭教師,隨道尹全家從丘原(內蒙古河套平原)至雁門,前後共9年。1663年,在雁門時結交了當時著名的反清復明活動家、思想家、學者顧炎式。並與顧召集百姓,在滹沱河上游開墾荒地,經營種植業。1668年,顧因受文字獄牽連,在山東濟南被捕入獄,李因篤等人設法積極營救,顧不久便被釋放。

1674年,顧炎武、傅青主、李二曲、李雪木、王山史等名人學者,都曾先後來富平,與李因篤一起參加研討學術理論、講學質疑、詩文唱和的學術活動。這次學術活動是一次被譽為“關學大興”的盛會,不僅震動了關中,而且影響到京都和江南。

1678年,科舉考試開設“博學鴻儒科”,李因篤進京應試。第二年應試及格,被授為翰林院檢討。但因母親年邁,李上疏陳情37次,要求回家供養母親,終獲批准。

關中三李”之李因篤

李因篤著作《受祺堂詩集》

李因篤還善於寫詩,他的詩格律嚴謹,意味醇厚。其詩集《受祺堂詩集》印出後,曾風行一時。他一生的著作很多,現保存有《廣的正》4卷,《漢詩評》10卷,《受祺堂詩集》35卷,《受祺堂文集》15卷和《續刻受祺堂文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