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原因使清朝人口不到两百年就从几千万人增长到了四亿多人?

月光侃历史


如果看中国古代的人口数量增长情况,你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从秦汉开始大一统王朝开始,直到明朝前期,在这漫长的将近两千年的时间里,中国的人口数量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控制着,每次增到六千万左右就会被按下来,然后又开始增长到六千万,又被按下来,往复循环,但是上限始终维持在六千-七千万这个水平。

从秦汉时期确了定大一统王朝后,中国的人口数量就开始增长,到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出现第一个人口高峰,有户1223万,口5960万。

西汉和东汉交接之际,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战乱,人口也有一定损失,直到东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人口才差不多恢复到西汉的水平,有户1068万, 口5649万。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持续的军阀混战给人口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几乎是十不存一。曹操在《蒿里行》中写道:

、、、、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这种惨不忍睹的景象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

三国之后,西晋维持了短暂的统一,但也只是昙花一现,不久西晋内部就爆发了八王之乱,时西晋元气大伤,随之而来的就是北方少数民族大肆入侵,屠杀汉人,一片惨象。人口更是跌倒了低估。

之后一直到隋唐时期,才又迎来了大一统的王朝。隋朝开皇年间的记载是“隋开皇中,户八百七十万”,如果按每户四口人计算,那人口就是3480万,如果每户六口人计算,那就是5220万,所以,隋朝人口大概在3500万-5000之间。

随末唐初的农民战争使得人口大量损失,唐朝建立时,仅余200万户,直到在唐玄宗天宝年间,人口才恢复到巅峰,拥有891万户 ,口5220万。

两宋时期,人口有所增长,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宋朝和金国的人口加起来大约有7400万。

元朝时期,人口有所下降,只有5985万。

到明朝时期,在明太祖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朝进行了第一次全国性人口统计,有户1 654万,人口 6365万。但是,到了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在这不到200年的时间内,人口便几乎翻了三倍,激增到了1.66亿。

虽然明末的战乱使得人口损失也很大,但是在清朝时期,人口进一步快速增长,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总量都远远超过了之前的封建王朝。清宣宗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就是鸦片战争爆发这一年,中国人口达到了4.1亿,此后,一直到民国时期,人口也稳定维持在4亿左右,所以有后来的四万万同胞一说。

那么,为什么清朝的人口会急剧增长,最后达到任何一个封建王朝前所未有的庞大人口数量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 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回复

其实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到,在明朝时,就已经跳出了中国古代人口6000-7000万这个坎,首次进入了亿级人口。这时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历史这肯定是向前发展的,生产力也会不断提高。具体表现为,明清时期,铁器、牛耕在农业上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从黄河流域开发到长江流域开发以至经济重心南移,从单季稻的生产到双季稻的推广乃至部分南方地区三季稻的栽培,再到经济农作物的大量种植,使得粮食产量不断提高,为养活庞大的人口提供了基础保障。另外就是清朝社会的稳定,从清前期自康熙帝在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平定了三藩叛乱后,直到嘉庆元年(1796年)为止,这一百多年间,内地都没有发生大规模社会动乱,这为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提供了一个和平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毋庸置疑的是,清朝的帝王教育是所有朝代中最好的,这就保证了,即使皇帝资质平庸,没有雄才大略,但也基本不会干出荒淫无道的事情来。所以,清朝的前几任皇帝都还是能做到兢兢业业,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经济的措施,如在内地和边疆大规模推行垦田措施、兴修水利等。在与民休息政策下,人口数量增长迅速。

二 人口统计范围的扩大

虽然清朝的领土不是所有朝代中最大的,但是清朝的有效统治面积是最大的。清朝把人口分为边民和腹民,腹民是指中原王朝传统的势力范围内的人口,边民自然指边疆地区的人口,腹民会统计到丁口多少,而边民一般只统计到户。但是,像藏、回、黎、苗、瑶、夷这些少数民族,清朝时期因为对他们的统治很牢固了,也把他们当做腹民统计了。对东北边疆的鄂伦春、鄂温克,华北边疆的蒙古族(包括现在的外蒙古),西北维吾尔族,西南的少数民族,东南(包括台湾境内)的高山族等边民则是以户(甚至是以寨)为单位进行统计的。随着后期清朝“改土归流”政策的推行,中央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控制力也不断加强,远远超过了古代王朝。所以,人口统计范围扩大,使得常年隐匿的人口浮出来,也是人口数量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 康雍时期“摊丁入庙”这一赋税改革的推行

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人头税,在汉、唐以及明后期的一条鞭法等各种形式的赋税中,人头税始终存在着。包含人头税在内的沉重赋税,往往造成大批农民破产。为了逃避沉重赋税,农民或藏丁匿口,或举家逃亡,以致政府长期以来难以真实可靠地统计人口。

康熙五十一年(1712),康熙帝下诏:

海宇承平日久,户口日增,地未加广,应以现在丁册定为常额,自后所生人丁,不征收钱粮,编审时,止将实数查明造报

虽然康熙规定了从这以后出生的人口不再征收钱粮,但是并未废除人头税。那些官贾豪绅虽然拥有大量田地,但都用各种方法瞒报人口,最后的税收反而落到少地无地的农民头上。

直到雍正时期,雍正皇帝:

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统谓之“地丁”

这就是“摊丁入庙”政策,这个重要制度的出现是我国传统社会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它最终将人头税纳入田地税中征收,使得长期以来压在劳动人民头上的人头税取消。此后农民在用不着瞒报人口,大量隐形人口得以统计上报,而这也等于是鼓励了农民生育,人口因此激增。

四 新农作物的传入

随着世界范围内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地的交流也逐渐频繁起来。明清时期,西方的大量新奇事物涌入中国,给古老的中国带了深远的影响。明末清初时期,美洲的甘薯、马铃薯、玉米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了中国,之后迅速发展起来,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产品总产量,也改变了人们的食物结构,“一年红薯半年粮”。这些高产农作物作为消费资料,解决人们温饱的同时也提供了人类繁衍的物质条件。

总结

可以看到,在明朝时期,人口就已经开始出现激增的苗头了,只不过明朝晚期持续的动乱,政治腐败,使得人口增长潜力并没有释放出来。明末清初,虽然社会饱经战乱,但是人口基数还是很大,高达9000万,清朝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加上上述的一系列因素,使得人口几乎呈直线增长,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奠定了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的基本国情。

我是一卷青史,欢迎留言评论加关注,一起聊历史!!

一卷青史


是什么原因使清朝人口不到两百年就从几千万人增长到了四亿多人? 清朝人口增长,其实是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相互作用,加上点数据错误所造就的神话。

第一、所谓数据错误,那就是清初的人口并不是几千万,而是将近1.2亿,而且史界普遍认为这个数字是被低估。

第二、接下来就是制度的突破。当时清朝颁布了一系列政令,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实行“摊丁入亩”制度,取消了人头税。以前人纳税是按照人头,自从摊丁入亩这项制度实行之后,纳税就以田地而定。这样大家自然可以放心大胆的生育,不用踌躇于需要缴纳太多的赋税。

第三、就是外界环境的影响。虽说也有战事,但是这段时间的政局还是比较平稳,没有特别大的战乱,百姓安居乐业、幸福生活。这为孩子提供了安稳的成长环境以及孩子成长所需要的物质条件。

再者古代又没有限制生育,普通老百姓孩子生得很多,只是活下来的少而已。而孩子夭折的最大原因就是没有粮食,但是这段时间的人口出生率比较高,这是导致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第四、红薯和土豆的传入。有人说:粮食是决定人口增长的先决条件。我国传统的农作物,小麦和水稻,它们的生长都需要大量的水分和比较肥沃的土地,这就使得能够种庄稼的地很少。红薯和土豆则不同,它们对土地的要求比较低,这样就满足了红薯与土豆的生产条件。

其次这两种作物的产量很高,就现在的种植技术。水稻在水浇地与旱地产量分别是800-1000斤与400-500斤。至于红薯与土豆来说则可以达到2000-2500公斤。虽然古代可能没有这么高的产量,但是至少能给解决大部分人的温饱问题。

还有比较宋朝与清朝的领土数据,众所周知,宋朝的疆土很小,它真正的面积只有280万平方公里。当时的宋朝可以说是个战乱的时代,但是宋朝的人口增长情况如何呢?在北宋建国20年后的公元980年,人口为3710万,到了100多年后的1124年,人口繁衍至1.26亿。


之所以能养活这么多人,也是因为一种稻种的推广——占城稻。这种水稻成熟的话只需要50天,远远超过其它稻种,这就让宋朝的粮食供应丰富起来。无论是当时宋朝的国土比较肥沃还是清朝的土地比较肥沃。

清朝的种植技术比宋朝强太多。毋庸置疑清朝的粮食的产量比宋朝多太多。那么按照宋朝的人口增长模式,清朝的这种人口的增长速度也不足为奇。总的来说,这样的人口增长的速度,是众多因素共同相互作用的结果。

天时-正好从其他地方传入可以替代粮食的红薯与土豆,解决了温饱问题;地利-清朝的领土达到1297万平方公里,是宋朝领土的4倍之多,这就是地利条件;人和-清朝政局稳定,加上一些相关政策的支持,这样的人口增长速度就不足为奇。


史之策




关于这个人口统计,水分肯定是有的,但明末,人口大幅下降是一定的,饿死的,战死的,数不胜数。

从清朝康熙开始,到鸦片战争前夕,人口突破了4亿,大清国一派“人丁兴旺”的样子,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人口剧增呢?

有三个主要原因。

“摊丁入亩”让穷人敢生孩子



“摊丁入亩”是一项伟大的税制改革,改革的思路来自明万历年间的《万历条鞭册》,但当时的改革并不成功,也不彻底。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对于已有的税制,提出了看法和建议,提出“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什么意思呢?大白话就是,新出生的人不收税。

这以前(从汉朝开始),国家最主要的税来自于按人头收的“人头税”,有钱没钱,有地没地,全按人头收税。所以,一些大户吃香的、喝辣的,而上的税却和穷人差不了多少,这是一个极大的不公平。



“摊丁入亩”是按土地收税,地多,多交税;地少,少交税;没地,不交税。

这个建议提出后的完全实行,不是在康熙年间,而是在雍正任上。大家都知道,雍正是个改革派,而且是个实战派。在雍正主导下,“摊丁入亩”迅速开展,广大的穷人终于敢多生孩子了。

“摊丁入亩”对于人口的增长绝对是起了巨大的助力。

玉米和马铃薯等的普及,让穷人能养活孩子




古代,穷人家的孩子经常面临的问题是吃不饱。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害处多多,半路夭折的孩子数量很大。

但地就那么多,遇上个“丰年”还好说,遇上个“灾年”,全家只能“喝风”了。

十六世纪初,有一种重要的农作物从西方被带入了中国,名字叫做玉米,俗语叫“苞米”。这东西好,产量高,抗旱能力强,于是开始逐渐推广。清朝时期,全国大部分省市,已经全面展开玉米的种植。



如果说玉米给人带来了惊喜的话,那十七世纪“马铃薯”的被传入,给人们带来了另一重惊喜。这是一种果实长在地下的农作物,抗旱不说,吃了还抗饿。抗饿不说,还不太挑土地,什么山区平原都可以种。清朝,对于马铃薯的推广也是不遗余力,这极大的促进了人力的发展。

马铃薯,别名叫“土豆”、“洋芋”,目前是全球范围内,餐桌上非常多见的一种食材。

清朝人口的飞速发展,与这两个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有着巨大的关联,因为它们,饿死的人变少了。

当然,还有另外一些农作物的引进,但影响最大的就是这两种农作物。

鸦片战争前没有大范围的战争,使人口激增



从清朝建立,到鸦片战争前夕,除了康熙帝平三藩、灭准噶尔、收台湾外,没有大范围的战争。这对人口的增长绝对是利好的因素。所以鸦片战争前夕,大清人口就到了四亿以上。

鸦片战争后,大范围的内乱发生了,这就是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陕甘回民起义,这三个事件对人口增长有非常大的损害,使人口减少了至少半亿以上,到了三亿多。清朝“下台”前,人口数量再次到了四亿以上。

综合来说,清朝人口的大量增加,主要是“摊丁入亩”,推广了玉米、土豆,前期大范围战争少。


蓝风破晓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没什么了不起,主要是清粉自吹自擂。

葛剑雄认为1600年明朝约有1.97亿,也就是接近2亿。

清初1655年时,认为中国人口为1.2亿人。

一般认为,这是一个低估的数据,实际人口要高得多。

而到鸦片战争期间,中国人口是4亿。

由曹树基、侯杨方分别完成的《中国人口史》后两卷以翔实具体的考证和统计告诉我们,满清时期人口增长并不算高。

在《中国人口史》第5卷中,曹树基证明,以往由于严重低估人口基数导致的所谓清中叶人口空前高速增长的说法不确。从1644清朝建都北京至1851年太平天国战争爆发前,人口年均增长率0.49%,增速低于唐前期、北宋前期和南宋前期,即便是其中增速最快的康雍乾百年“盛世”,年均增长率也不到0.7%,所以“‘清代前期人口的高速增长’是一个虚构的命题”。(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5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835页)

而清代在鸦片战争之前,国内局势大体是稳定的。

然而,在国内战乱的民国,人口增长比满清要高得多。

而从1851年太平天国战争爆发直到1949年国共内战结束,中国处于传统治乱周期中两个“大王朝”之间的“乱世”,然而这个乱世的晚清和民国两段却有不小的差别。清末以太平天国战争为主的咸同年间大战乱,固然使人口从4.36亿降到了3.65亿,辛亥革命前夕却恢复了增长。

根据侯杨方《中国人口史》第6卷的研究,清末民初到抗战前的人口增速更是超过了清朝的康雍乾盛世。

在1911-1936年间,全国人口从4.1亿增长到5.3亿,年均增长率达到1.03%。尽管抗战时期又一次导致人口下降,但1949年年底仍达5.4亿。

侯杨方据此认为:整个“民国时期的全国人口增长速度之快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侯杨方:《中国人口史》第6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575页)

如果觉得对比民国不太合理,我们可以对比同时代的外国。

1600年时各国人口:英国500万,德国1200万,俄国1520万!

1900年:英国3750万,德国4300万,俄国10600万!

英国人口翻了7倍,德国4倍,俄国7倍,而中国3倍而已,并不算特殊。

至于满清的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粮食数量的猛增。

到了满清时期,土豆、红薯、玉米开始在中国扎根,使得粮食产量剧增,彻底改变了仅仅依靠水稻、小麦甚至粟的单一模式。

就是因为粮食多了,老百姓敢于生孩子,人口自然就多了。


萨沙


大清朝的百姓孜孜不倦地繁育子嗣,生完了头胎生二胎,生完了二胎生三胎。这股生育的热情,历史罕见;这种增殖能力,千年少有。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清朝人口从几千万激增到了四亿多呢?

首先,要明白的一点是,明末清初有一次人口锐减,这主要是受战乱影响造成的。其实,如果没有明末农民大起义和满州人的杀戮,明代社会如果稳定,以当时的社会生产能力,也将会迎来一个生育高峰。

所以,在自康熙朝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后,时局也逐渐安定下来。此后,又经雍正、乾隆等朝的经营,清朝国势达到顶峰,而且满汉矛盾也逐渐弥合。这样的局势,对于人口增长,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其次,清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与摊丁入亩政策的落实,也给百姓吃了一颗定心丸。康熙大帝高瞻远睹,率先做出了不收人头税的决定,而清政府此后又实行了摊丁入亩的税收政策,彻底取消了人头税。

当满清政府不再从人丁方面实行剥削时,老百姓的负担大为减小,敢于并且能够放心大胆的繁育子嗣。这一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另外,自明代起,诸如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引入并得到推广,使滋生的人口有了一定的粮食保障。如此一来,虽不至于人人吃饱,却也不易饿死。


史海烂柯人


中国历史上人口长期保持在六七千万之下,比如秦朝时为2000万,两汉时期最高6000万左右,而到了几百年后的隋唐时期,中国人口巅峰也就5000多万人,还不如汉朝。而到了明朝,人口最多时在7000万~8000万之间。

到了清朝时期,总人口顺治八年约5500万,乾隆六年约1.4亿,咸丰三年约4亿,到了清末也差不多4亿人,人口呈现暴涨。

中国自古就是以农耕为主的农业国,土地是广大平民赖以生存的根本,每次土地兼并愈演愈烈之后,就会产生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导致王朝的更迭。所以中国的王朝一般不超过300年。

由于农业生产的局限,古代中国的田地可以供应的人口差不多在几千万的水平,再多了土地就超负荷了,所以中国的人口一直在几千万的水平内上下波动,不会出现人口的暴涨。

明朝以后,南美洲许多农作物传入中国,如玉米、红薯、土豆、花生等,这些农作物可能适应山地种植,而且产量非常高,所以每亩田地可以供应更多的人口,这就为人口的暴涨提供了物质基础。

而清朝自统一之后,内地基本上一直处于和平的情况,尤其有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康雍乾盛世,为人口增长提供了有利的内部环境。所以中国总人口在清朝呈现了爆发式的增长,迅速成为了超级人口大国!


对话历史


只要粮食够吃,以清朝的国土面积,很多人都存在误区,认为清朝在割地赔款方面最在行,几乎是冠绝历史了,但是清朝的国土面积在整个中国历史排第二,仅次于元朝的一千六百多万平方公里,达一千三百多万平方公里。(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即使大家津津乐道的唐朝,被周边国家称作天可汗的时候,国土面积也不过才有一千两百多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大,意味着只要条件合适,就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民以食为天,只要粮食够吃,对生几个娃儿,那简直就是几天几夜的事情。

当然,人口的增长离不开政治因素的推动,有时候政治因素的推动甚至说都要大过吃饭问题了,比如说刚建国的那阵,人就是最大的生存力,什么事情都是在军事轨道上,按打仗的办法进行,弄死了很多人。


加之自晚清以来的天下大乱,可以说普通百姓的死亡律师很高的,男子当兵的现象虽里边存在,但经历乱世晚清、乱世民国,其中夹杂着抗日战争,男丁却并不像第二次世界大战打的极为惨烈的东欧国家那般短缺,反而因为国家鼓励生育,现在三千多万光棍找不老婆。

至于说到清朝,最大的政治因素就在于税制方面的改革,把原来的人头税改成了土地税,也就是说原来是查人头算税,有几个人算几个人的税。关键是有几个人并不一定会有几份产出,因为土地兼并的存在,失去土地的人很多。

没有了收入来源,反而要照常纳税,过关了平凡日子的老百姓算这笔账还是算得清的,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少生几个,免得拿冤枉钱,因为有土地的老百姓日子已经很难过了,更不要说还要多养几个累赘了。

当然,清朝人口的增长还与荒地的开垦和利用有关,比如说高产农作物马铃薯得传入,使得清朝国土范围内的高山土地得到了充分利用,那些在平原地区活不下去的人可以找个僻静的地方安静的种地安静的生娃,这也是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


历史三日谈


一、康熙初,把大量的“无主地”任由百姓耕种,后转为自耕地,使大多数百姓拥有了自耕地。康熙中期又固化了以户为单位的人头税。过去每丁必税,朱明朝更是以丁加捐摊饷,让人不敢生不敢养。康熙固化每户的人头税后,户内新添的人口就不用纳税了,实质是鼓励各家各户多生多养,人口自然就快增加了。二、雍正的摊丁入亩改革。就是以田地来纳税,不按历朝的收丁口税了。此举彻底地释放了生育的能力。三、生产力水平提高了。由于面对人口的迅猛增长,防止饥荒民反,清朝上下,可谓想足了办法。改进生产方式,引进推广新的作物,尤其是粮食作物,维持了人口的快速增长。


安平144796971


其实关于这个历史人口问题,在中国有一个怪圈,历朝历代在开国初年,国泰民安,君主英明,百姓安家乐业,一片繁荣昌盛,但是到了每个朝代中后期,就开始昏君当道,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最后走向灭亡,下一个轮回。并且在清朝以前历朝历代,人口总数量,始终在5千万上下徘徊,最高峰五六千万,最低峰一两千万,为什会出现这种怪圈,而唯独清朝却能打破这个历史怪圈,人口一下子到清末光绪帝年间突破四千万呢?这就要从土地,人口,生产力,农作物几个方面说起了!



首先说土地,每个王朝开国初期,政治清明,皇帝也是从基层一步步爬上去,了解民间疾苦,皇帝会把土地平均的分配给老百姓,但每到王朝末年,土地兼并特别严重,百姓人口增加,但是又没有土地,最后起义重新再分配土地,并且征税还是按照人头征税,不管你多少地,增加一个人就要交一个人的税,而清朝却不一样,自从雍正实行摊丁入亩政策后,不管你百姓家几口人,我就按照你的土地来征税,你有几亩地就交几亩地的税,所以到了清朝中期,百姓就使劲的生孩子,反正也不用交税!

第二,就是农作物的问题,清朝以前的农作物就是五谷杂粮,小麦,小米,大米,是主要农作物,但是这些农作物有个特点,产量低,没有化肥根本不长庄稼,,我记得小时候,有些家庭比较穷,买不起化肥,一亩小麦才亩产一百斤,而在古代,因为没有化肥,这些农作物产量是非常低的,哪像现在亩产一千斤都是低的,而这个问题恰好到了清朝被解决了,红薯,番茄,辣椒,玉米,都是从明朝末年传到中国,到了清朝被大力推广种植 而这些农作物,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不需要话费,只要上一点家肥,就能亩产上千斤,适合贫瘠的土地生长,还能高产,大大解决了中国人口多却没口粮的问题,我记得中国老百姓从民国到改革开放初期家里吃的粮食主要就是红薯,因为别的作物产量低啊!




在一个就是社会生产力的问题,和科学进步,乾隆年间,西方已经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并且那时中国就和西方在一直做贸易,西方国家把吃的用的多的用不完的拉到中国,换取丝绸茶叶瓷器,并且带来一些先进的的武器和设备,和生产理念,间接的提高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给中国老百姓提供一些吃的喝的,实际上在乾隆中后期,国家已经不是一个单独的国家了,而是地球上的一份子,这个地球上哪里有战乱,都影响全球,大航海时代已经到来,谁都不能独善其身,躲在自家里享受!

所以人口的增长是不可避免的一件事,也就是说天时地利人和他都占完了,在不大踏步的增加人口,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菩提非明镜


清朝历史268年,从清初的约七八千万人增长到清末4.5亿人,大体翻了近6倍,这堪称中国历史的人口大爆竹时期。

那么,以农业社会为基底的清朝,为何能实现这一人口现象,而以往朝代却做不到呢?综合而言,有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因为人口税的缘故,历朝对人口统计都存在较大的偏差,真实的人口数据可能低于统计数据。

比如有专家认为,明朝人口高峰可能达到2亿(个人认为可能过高估计了,1.5亿有可能),如果真是如此,清朝的人口数据也未必如此突出。



其次,王朝末期,经过几十年的战乱与社会混乱后,人口大量减少(如明朝从1亿多减为七八千万),但经过二三十年的社会稳定后,人口基数就会自然恢复。

而就清朝而言,尤其有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康雍乾盛世,社会稳定持续时间超过以往各朝,因而人口平稳增长成为可能。

第三,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有效控制的疆域最大的时期(元朝虽大,但非有效控制),虽然边疆地区人口未必对人口总数有多大帮助,但疆域的扩大终究能带来人口的增加。

第四是美洲作物如玉米、红薯、土豆、花生等作物的输入,因为这些作物可能适应山地种植,因而为更多的土地开放提供了可能,而粮食的增加,也有利于人口的增长。



当然,对于这点,现在也有人认为,不能高估其作用。因为根据统计,美洲作物的种植面积大概只有总种植面积的十分之一,其粮食增加和对人口增长的促进可能没有想象的大。

第五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清朝统治稳定,而且实行低税收的仁政。像历朝历代扰民的负担如兵役、徭役,这些在清朝都没有,而且,康熙雍正皇帝分两步废除了人口税;

此外,清朝的名义负担极低,法定税赋大概只有农民收成的3到4个点,即使加上一些地方加收的不合规负担,总体也不会超过收成的10%。

而且,清朝还经常实行减税政策,如康熙皇帝曾普免全国钱粮一次,乾隆曾普免全国钱粮4次,嘉庆也曾普免一次,至于个别省份因为灾害而免赋的就更多了。



从这个角度上说,清朝统治者是真心实行仁政,而清朝老百姓的负担在历朝历代里可能是最轻的,这对于人口增长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清朝实现人口增长的高峰也就不奇怪了。事实上,在1800年前,清朝在疆域、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都远远超越了以往各朝,创造了传统王朝的最高峰。

这个,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抵触不抵触,应该说都是历史的事实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