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嵬坡兵變,是太子李亨為整垮唐玄宗而一手策劃的政治陰謀嗎

1.

安史之亂,深刻影響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繁花似錦的大唐盛世從此沒落,一個藩鎮割據兵火連天的時代來臨了。

馬嵬坡兵變中,唐玄宗李隆基黯然落幕,做了二十多年太子的李亨,終於熬出了頭,藉機稱帝繼位,是為唐肅宗。

縱觀整個事件,當中最大的受益者,只有一個人,就是太子李亨。於是有人說,馬嵬坡兵變,是太子李亨一手策劃的政治陰謀,目的就是要整垮唐玄宗,自己當皇帝。

當然,這些都是歷史唯物主義者的狂想和猜測。

馬嵬坡兵變,是太子李亨為整垮唐玄宗而一手策劃的政治陰謀嗎
馬嵬坡兵變,是太子李亨為整垮唐玄宗而一手策劃的政治陰謀嗎

2.

在馬嵬坡,楊國忠和楊貴妃被譁變的士兵殺死後,唐玄宗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他按住轡頭,久久凝望,沉默不言。

短短是時間裡,政治的失敗,軍事的崩潰,愛妾的慘死,這些接二連三的打擊,都像匕首一樣直刺唐玄宗的胸膛。

凜冽的寒風中,唐玄宗第一次剛感到老了,力不從心了,撐不下去了。他需要一個地方,以撫平受傷的心。

連老百姓都看得一清二楚,唐玄宗始終堅持去西南的四川,這是一條政治上的逃跑主義,是嚴重的右傾機會主義。

馬嵬坡兵變,是太子李亨為整垮唐玄宗而一手策劃的政治陰謀嗎

3.

說服不了唐玄宗,百姓和百官大臣就圍住太子李亨,勸他留下,帶領大家到北方去,建立根據地,收復長安,平定逆賊。

太子的宦官李輔國,對形勢看得清清楚楚,他說:

“胡逆犯闕,四海分崩,不因人情,何以復興!”

道理很簡單,太子跟隨皇上入川,如果叛軍封鎖了棧道,豈不是被困在四川,中原大地就拱手讓給了敵人,還談什麼復興啊。

人心渙散了,再想凝集起來就難了。如果到北方,集合西北各處官兵,再號令河北的郭子儀和李光弼,齊心東征,必能克復兩京,削平四海,復興社稷。

到那時,打掃整理皇宮,迎回皇上,這才是大孝!何必在這裡守婦人之仁!

馬嵬坡兵變,是太子李亨為整垮唐玄宗而一手策劃的政治陰謀嗎

這些話,何嘗不是太子心裡想的。從自己的經歷來說,他何嘗不盼著這一天,何嘗不想另起爐灶。這麼多年一直在那裡當太子,很憋屈!

唐玄宗當了三十多年的皇帝,都六七十歲了,太子都好幾十歲了。太子都當了這麼久了,擱誰都膩歪了,唐玄宗能不擔心太子嗎?這二十幾年,李亨雖貴為太子,但大家都看出來,他深受唐玄宗的忌憚。

安史之亂爆發後,正是用人的關鍵時刻,唐玄宗也沒讓太子掌握一點兵權,所到之處,都是扮演那個不受尊重的角色,打打雜,跑跑龍套。

馬嵬坡兵變,是太子李亨為整垮唐玄宗而一手策劃的政治陰謀嗎

4.

李亨明白,這是上天留給自己的一次好機會,所以他下了決心:留下來,到北方去,領導抗戰!

這個理由,唐玄宗難以反對。

唐玄宗其實沒有走遠,他在不遠處停下來,等太子。但是,時間過了很久,也沒等到太子。驚詫之餘,唐玄宗意識到這又是一個命運的十字路口,自己所能處心積慮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

他仰天長嘆:“一切都是天意啊!”

馬嵬坡兵變,是太子李亨為整垮唐玄宗而一手策劃的政治陰謀嗎

既然這樣,就退而求其次,順水推舟吧,唐玄宗的智慧再次閃現,他命令從衛隊中分出兩千精幹人馬,前去保衛太子:

“太子仁孝,可以繼承大業,你們要好好輔佐他!”

又派人向太子交代:

“西北各族,我待他們不薄,你可以得到他們的幫助。孩子,好好幹吧,不要以我為念!”

太子聽罷,放聲大哭。

從此唐玄宗父子分道揚鑣,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在誰也無法預知的情況下,悄悄地完成了唐朝的世代交替。

馬嵬坡兵變,是太子李亨為整垮唐玄宗而一手策劃的政治陰謀嗎

5.

實際上,馬嵬坡兵變,根本不是太子李亨為整垮唐玄宗而一手策劃的政治陰謀,而是這父子倆在形勢發展中不斷被迫選擇的結果。

情況發展的太快了啊,根本沒時間讓他倆預先計劃將來,他們能做的就是摸著石頭過河,苦撐待變,捱到天亮就是勝利!

唐玄宗以為自己還年輕能幹,想多玩幾年,乾脆裝模糊,不提讓位的事,但他不至於那麼窩囊糊塗,不看好李亨,還要立他為太子;

太子李亨長期在父親的陰影下生活,生性懦弱,根本沒有那麼精明能幹,時時韜光養晦,刻刻處心積慮,分析形勢,並積極應對。他沒有膽量實力魄力索要權力,猴急猴急想繼位,但是白白著急。

馬嵬坡兵變,是太子李亨為整垮唐玄宗而一手策劃的政治陰謀嗎

由於溝通交流的不暢,所以他倆中間這層窗戶紙一直沒被捅破。誰先捅破,誰就會被扯下“聖人君子”的面具。

在權力面前,人人都是偽君子!

在歷史長河中,沒有人能真正把握住時代的潮流,最多也就是碰巧遇上機會,順流而下,跌跌撞撞地熬過來罷了。

那些所謂的成功,只不過是成功者的吹噓!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