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坡兵变,是太子李亨为整垮唐玄宗而一手策划的政治阴谋吗

1.

安史之乱,深刻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繁花似锦的大唐盛世从此没落,一个藩镇割据兵火连天的时代来临了。

马嵬坡兵变中,唐玄宗李隆基黯然落幕,做了二十多年太子的李亨,终于熬出了头,借机称帝继位,是为唐肃宗。

纵观整个事件,当中最大的受益者,只有一个人,就是太子李亨。于是有人说,马嵬坡兵变,是太子李亨一手策划的政治阴谋,目的就是要整垮唐玄宗,自己当皇帝。

当然,这些都是历史唯物主义者的狂想和猜测。

马嵬坡兵变,是太子李亨为整垮唐玄宗而一手策划的政治阴谋吗
马嵬坡兵变,是太子李亨为整垮唐玄宗而一手策划的政治阴谋吗

2.

在马嵬坡,杨国忠和杨贵妃被哗变的士兵杀死后,唐玄宗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他按住辔头,久久凝望,沉默不言。

短短是时间里,政治的失败,军事的崩溃,爱妾的惨死,这些接二连三的打击,都像匕首一样直刺唐玄宗的胸膛。

凛冽的寒风中,唐玄宗第一次刚感到老了,力不从心了,撑不下去了。他需要一个地方,以抚平受伤的心。

连老百姓都看得一清二楚,唐玄宗始终坚持去西南的四川,这是一条政治上的逃跑主义,是严重的右倾机会主义。

马嵬坡兵变,是太子李亨为整垮唐玄宗而一手策划的政治阴谋吗

3.

说服不了唐玄宗,百姓和百官大臣就围住太子李亨,劝他留下,带领大家到北方去,建立根据地,收复长安,平定逆贼。

太子的宦官李辅国,对形势看得清清楚楚,他说:

“胡逆犯阙,四海分崩,不因人情,何以复兴!”

道理很简单,太子跟随皇上入川,如果叛军封锁了栈道,岂不是被困在四川,中原大地就拱手让给了敌人,还谈什么复兴啊。

人心涣散了,再想凝集起来就难了。如果到北方,集合西北各处官兵,再号令河北的郭子仪和李光弼,齐心东征,必能克复两京,削平四海,复兴社稷。

到那时,打扫整理皇宫,迎回皇上,这才是大孝!何必在这里守妇人之仁!

马嵬坡兵变,是太子李亨为整垮唐玄宗而一手策划的政治阴谋吗

这些话,何尝不是太子心里想的。从自己的经历来说,他何尝不盼着这一天,何尝不想另起炉灶。这么多年一直在那里当太子,很憋屈!

唐玄宗当了三十多年的皇帝,都六七十岁了,太子都好几十岁了。太子都当了这么久了,搁谁都腻歪了,唐玄宗能不担心太子吗?这二十几年,李亨虽贵为太子,但大家都看出来,他深受唐玄宗的忌惮。

安史之乱爆发后,正是用人的关键时刻,唐玄宗也没让太子掌握一点兵权,所到之处,都是扮演那个不受尊重的角色,打打杂,跑跑龙套。

马嵬坡兵变,是太子李亨为整垮唐玄宗而一手策划的政治阴谋吗

4.

李亨明白,这是上天留给自己的一次好机会,所以他下了决心:留下来,到北方去,领导抗战!

这个理由,唐玄宗难以反对。

唐玄宗其实没有走远,他在不远处停下来,等太子。但是,时间过了很久,也没等到太子。惊诧之余,唐玄宗意识到这又是一个命运的十字路口,自己所能处心积虑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他仰天长叹:“一切都是天意啊!”

马嵬坡兵变,是太子李亨为整垮唐玄宗而一手策划的政治阴谋吗

既然这样,就退而求其次,顺水推舟吧,唐玄宗的智慧再次闪现,他命令从卫队中分出两千精干人马,前去保卫太子:

“太子仁孝,可以继承大业,你们要好好辅佐他!”

又派人向太子交代:

“西北各族,我待他们不薄,你可以得到他们的帮助。孩子,好好干吧,不要以我为念!”

太子听罢,放声大哭。

从此唐玄宗父子分道扬镳,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在谁也无法预知的情况下,悄悄地完成了唐朝的世代交替。

马嵬坡兵变,是太子李亨为整垮唐玄宗而一手策划的政治阴谋吗

5.

实际上,马嵬坡兵变,根本不是太子李亨为整垮唐玄宗而一手策划的政治阴谋,而是这父子俩在形势发展中不断被迫选择的结果。

情况发展的太快了啊,根本没时间让他俩预先计划将来,他们能做的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苦撑待变,捱到天亮就是胜利!

唐玄宗以为自己还年轻能干,想多玩几年,干脆装模糊,不提让位的事,但他不至于那么窝囊糊涂,不看好李亨,还要立他为太子;

太子李亨长期在父亲的阴影下生活,生性懦弱,根本没有那么精明能干,时时韬光养晦,刻刻处心积虑,分析形势,并积极应对。他没有胆量实力魄力索要权力,猴急猴急想继位,但是白白着急。

马嵬坡兵变,是太子李亨为整垮唐玄宗而一手策划的政治阴谋吗

由于沟通交流的不畅,所以他俩中间这层窗户纸一直没被捅破。谁先捅破,谁就会被扯下“圣人君子”的面具。

在权力面前,人人都是伪君子!

在历史长河中,没有人能真正把握住时代的潮流,最多也就是碰巧遇上机会,顺流而下,跌跌撞撞地熬过来罢了。

那些所谓的成功,只不过是成功者的吹嘘!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