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的《活着》主要想表达什么?

看得到的直


谈一谈个人的见解

刚开始接触余华的书是《兄弟》

看完之后感慨到怎么会有脑洞这么大的作者写出这么荒诞的作品。

《活着》是看完《第七天》之后看的。

刚开始的富贵是一个衣食无忧的地主家儿子,败光家产的悲哀不单单是因为他,原生家庭很重要。人生中有很多要去做的选择,但是真正需要去做的就是对于环境的选择就够了。环境导致了这个家的破产。

在去给生病的母亲请郎中时被抓了壮丁,加入了国民军。后被解放军俘虏,给他返乡钱让其返乡,与家人重逢。本以为就此以后可以安安心心过日子,但又不得不经历三反五反,大跃进。生活在那个时代是他别无选择的。当时的大环境下造就了他二次落魄。

这才刚开始。

儿子有庆因为跑去给县长夫人输血,而被活生生的抽死在了医院。

他的女儿在生孩子的时候也因为大出血死在了这所医院

他的女婿因为工地事故也死了,只留下了他和他的孙子。但没想到的是,最后连他的孙子也因为吃豆子而被活生生撑死了。

文章的最后他跟一头老牛在夕阳下终老。

在文章中说过一句话,“人是为了或者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或者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句话对于我的影响很大,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默念这句话。

很多人都说徐福贵最后乐观豁达的活下去。谁知道呢?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生活一直都很不容易,但是跨过去了又觉得没有那么难。经常无病呻吟的是自己。把快乐无限放大的也是自己。


草莓发动机


活着是为了什么,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亦或只是单纯的为了活着而活着。

我们都在努力的活着,却也在被动的为了活着而活着。努力挣钱,努力工作,当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能够活着的时候,一种悲哀,两处闲愁。 这是我第一次因为一部小说的名字有意义才去认真买来看的小说,我也在困惑中想知道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又传递了一种什么观念,能让我从中学会什么,又能否解开缠绕我心中许久的疑问呢?于是我关闭了手机,于晚上九点看到十一点,两个小时一本书,我逐字逐句认真看完。

开头小说的节奏是欢快的,我以为写作者自己的故事的时候小说的节奏开始变换了,以作者去乡下收集民谣碰到的一个叫福贵的老人和一头牛的故事通过主人公福贵以第一人称的叙述开始讲述了他的一生。

故事的开头充满滑稽和搞笑,作者形容的人物生动,语言朴实简洁。 我一开始在困惑作者为何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形式完成小说的创作,通过后边的过程我开始明白这才是作者写作的高明之处。自己的人生更具有现实感,很多的变故都是一场场事故,充满悲观离合,只有自己能体会到发生到自己身上的那些无可奈何。别人的叙说也只是一场故事,故事的真假又有谁知,那种痛苦也只是作者笔下的痛苦。

主人公福贵,看完小说时原以为他的一生除了不幸只有悲痛,却原来还有些许美好。不幸的是他身边所有人都死了,却只有他活着。他的一生该是不幸的,最应该死的是他。可该死的没死,不该死的全死了。这个世界或许就像别人说的,“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

所有的不幸都来自于福贵的赌博,输掉了家中几世的家业。所以也让我第一次觉得,这个世界可以穷,但不可以去赌博嫖娼,那会让你一无所有。 主人公福贵的生活虽然很不幸,却也充满了美好。这也是他在身边所有人都死了他却还充满希望的活着。

他的每一个阶段的人生完全不同。从一个赌博的坏人,变成一个好人。从一个富家大少变成一无所有的贫民。从家庭美满,儿女双全,到亲人皆离他而去。多么戏剧的一生,多么苦难的一生。我以为他会死,他会很痛苦的死去。

却原来在所有希望变成死寂的时候他还坚强乐观的活着,带着他的牛,唱着民谣,淡淡的过着每一天。生活的重担压不挎他,生离死别也不足以让他放弃活着。哪怕这个世界只有他一人,他也能找到活着的意义,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故事终有结尾,可我们的人生却才刚刚开始,画不了结局。活着或许很累,很苦,也很甜,可我们也终会遇到福贵碰到的那些生离死别。或许我们没那么惨,但当我们遇到那些苦难的时候,又能否有他那样的承受力。故事很发人深省,也在告诉我们这些活着,并且活的很幸福的人,珍惜身边那些对你好的人,做一个好人,活出生命的意义,将来不管多苦多累,只要我们活着,乐观的活着,我们的人生才会发光发彩。

一生能有几多悲苦,一世能有几多惨事。受常人所不能受之痛,尝常人所未尝之苦,方能明白活着的意义,进而立足于世间。笑着活下去,不为他人,不为自己,只为活着的本身而活着。 乐观的生活态度,积极的心理,以及任何时候都打不倒的坚强毅力,才是我们活着并且活出意义的动力。

我们见过太多承受不住压力,承受不了生命逝去后的痛苦而死亡的人。他们自私的把痛苦留给了自己的孩子,亲人,自己不珍惜生命。可是福贵呢,他承受的灾难是有些人几代都未必能遇到的,却还有很多人因为一点点事情寻求死亡,我们该为这些人悲哀吗?我想是的。

当你活着的时候你要明白,活着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才是活着的真谛。


北烟胧月


余华的《活着》是至今唯一把我看哭三次的小说,这是一本读来会让很多人极度难受的小说,但它的魅力,恰就在此。看这部小说的过程有多难受呢,这么说吧:“像无数虫子在身上撕咬”,对,这就是我看这部小说时的感受。但看完后,你又会不自觉地被充满力量。

实际上,认真看过这部小说的人,应该都会对生命、对人生有不一样的看法。我从这部小说里得到的就是:活着,是最需要坚持的事。因为死太容易,活着却太难。(等下我再详细解释这句话)


这部小说脉络非常简单,它讲诉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WG等社会变革下,主人公徐福贵的悲惨人生。在命运起伏中,徐福贵身边的人一个个都凄惨地死去了:儿子有庆在献血的时候被活活抽血抽死,妻子家珍患了软病一步步走向死亡 ,女儿凤喜生产的时候大出血而死,就连女婿都在出工的时候被压死,最后的唯一一个亲人,自己的孙子也因为几颗黄豆噎死了……

当所有亲人都离他而去时,他却依旧选择了活下去,他买回了一头正要被宰杀的濒死的老牛,并在此后一直与老牛相依为命……

看到最后,很多人会说:这样的活着看起来很没有意义!但这恰恰就是余华《活着》要表达的:活着本身就是生命的意义!对,好死不如赖活着,生命的最大意义就在于“活着”!这个道理,徐福贵是在经历无数至亲离去后才参透的!


正因为徐福贵悟透了生命中这个最重要的道理,所以他最后才说:

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全篇要表达的精髓也在他的这句话里:恰是徐福贵的这种“赖活”才最珍贵!因为,这种“赖活”之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相比那些为为名为利等等而活着的人,徐福贵何其可敬,他的生命又何其有意义?!

看这本书,是在十年前,而写下这篇读后感,却是在十年后。此刻的我,很感激余华,感谢他通过这部小说带给我的所有!在看它前,我是开朗的,但却并不乐观,是这部小说,让我从此对人生抱持永远乐观的态度。

这以后的十年里,当我经历任何不公、挫折、磨难甚至生离死别时,我都会想想《活着》里的徐福贵,想完顷刻间人就豁达了。但其实,在看完小说后因为阅历等种种关系,我还并未完全参透“活着”的更深含义,关于人为什么一定要坚持活着,为什么好死不如赖活,我还有很多疑虑。

但这个疑惑,在我多年后第一次做记者时,得到了解答。那年,分到现场突发线的我,单独接的第一个稿子就是一起自杀跳河事件。

轻生者跳河的地点是在一座大桥上,我们赶到的时候,正好眼见他大叫一声跳下去了。他跳下去以后,救生员迅速下水去救,但上岸时,人已经断气了。

我眼见一个鲜活的生命,仅用了一眨眼的功夫就没了,那感觉对我触动很大。我当时竟然没有一丝同情,唯一的情绪竟然是愤怒,现在想来,大概因为我觉得他死得太容易了。也是从那以后,我对所有自杀者都不抱任何同情,大概也因为他们往往“死得太容易”!



这件事后又过了几年,我经历了一次重大人生变故,我主动接触心理学也是在这期间。这场变故对我的一生都有很大影响,变故后的某个晚上,我第一次想到了死。在我想到死的那晚,我正住在高楼,身旁有水果刀,卧室有绳子,书房的抽屉里还有大量安眠药。现在想想,如果我真的要死,该是多么容易啊。

但如果我活下去,我就得收拾一堆的烂摊子,去面对在等着我处理的各种人事,我每天还得继续琢磨怎么让自己多挣钱,想怎么在未来组建一个新的家庭……

死,只要打开窗子轻轻一跳,或者拿出水果刀划拉一下,再或者更简单点:吃点安眠药……但活着,却有千千万万要面对!

很突然地,在这种巨大的反差对比下,我想起了余华的《活着》,竟就这样兀自通了:因为死太容易,而活着却最是需要坚持,也最难,所以才要活着!死那么容易,多没意思啊!多没意义!

如此,如果你是人,你是不是得活着!活着本身就是意义啊!于是,我吃了一颗安眠药好好睡了一晚,第二天就开始挨个去解决手上的问题。很多人并不知道,第二天醒来的我,和以前已经截然不同。这后面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生活都很难,但我却再未想到过死,以后也更不会!

今天,当我已经走出当年,重新站在阳光下时,我才更清楚地意识到活着的意义。

没错,余华在《活着》里说了:活着什么也不为,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记者李满


《活着》是余华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据说是他文学创作的分水岭。

《活着》写徐福贵经历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迁,失去所有亲人,最后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要理解《活着》主要想表达什么,抓住“分水岭”三个字就行。

照惯例,写了那么多时代,应该是一首史诗,可余华于此意图似乎并不明显。

过去,作家谁不希望写出一部史诗?

可是,看不出来。

原因何在?

过去,作家一定会对人物和事件、对社会人生作出政治解读,那样的作品才配称史诗,余华在《活着》里好像没有这方面的努力。

从政治解读扩大到对人的生存状态和处境、人的命运和人性的解读,是突破,是分水岭?

从人的高度去解读社会和历史?

许多解读《活着》的人,都不约而同认为余华要表达的,是活着就是一切,余华自己也说:“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

他并且说,要对善和恶一视同仁。

作家往往是指南打北的。

作家一定要高尚地写作。

从大富大贵嗜赌如命妓女当坐骑到失去一切,徐福贵活着,哪一种活着更能体现人性?




大悔忆智冰


罗曼罗兰曾说,这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实面目后,依旧热爱生活。


第一次读《活着》的时候,觉得福贵也太惨了,经历破产、抓壮丁,可是从福贵少爷到普通人福贵,从普通人福贵到说评戏福贵,每经历一次生活对他的磨难,都重新站了起来。


可是生活还是没有善待他,从儿子有庆在献血的时候被活活抽血抽死,家珍患了软病一步步走向死亡 ,女儿凤喜生产的时候大出血而死,就连女婿都在出工的时候被压死,最后的唯一一个亲人,自己的孙子因为几颗黄豆噎死。



读的时候,我在想要是我的话,可能早就自杀了,活着太难了。

可这正是这本书想要表达的意思,活着本身就是一件很需要勇气的事情,相比来说,死反而很容易。

余华在写这本书的灵感源自于,他在美国遇到的一个老黑奴,经历过贩卖、奴役、歧视和解放,最终孜然一人,可他的脸上还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他想表达一种,经历过人世间所有的磨难,依然面对生活,磨难也没有那么难,福贵也只是一个普通人,活着本身的意义也就是活着而已。

罗曼罗兰曾说,这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实面目后,依旧热爱生活。


看影子的猪


余华想表达什么?不如说福贵揭示了什么!

当福贵最后落得为了活着而活着的时候,我们都禁不住发问"福贵的活着有什么意义?"的时候,余华想表达的东西就已经表达出来了!

生活就象两块磨盘,将生命,尊严,追求,磨砺的皮开肉绽,将生活和命运的残酷展露无遗。

生活就这样轮回着,让你感到无望,让你怀疑活着的意义。在无望中保有余烬一般的希望。

读者会明白,我们的存在就足以证明活着还是有价值的!

同时故事也让我们记住,曾几何时,生命曾经在生活的磨盘下经受过摧残和蹂躏,现在依然还能嗅到一些血腥和脓臭。生活何以如福贵的命运这样惨?这难道是我们摆脱不了的宿命吗?

但愿那曾有的血腥和脓臭永不再有!


山东朱墨


余华的小说《活着》到底说了个啥?众说纷纭。

余华怕大家理解的跑偏了,使他的小说没法活,卖不出价了。于是,他主动点题,引导大家,说他的小说是写了人应该为活而活。

为活而活的调门不算高,但也凑合了。在容忍的氛围内。

但作家喜欢指南打北,余华的小说用大量的情节写了什么呢?他不是写了人为活而活,而是写了人没法活。

如果一部小说写了人没法活,那这部小说就没法活了,活不起了。

为了掩盖他那个没法活的意思,不使他的小说活不起,他在最后,适度的把小说的调门猛然的提高起来。让那个富贵成了哲学家,向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靠拢。

这个猛然提高的调门,和整部小说的逻辑不符。但也确实迷惑了很多人。也使他那个可能活不起的小说活了下来。

我只能说,余华是狡猾狡猾的。

战争,灾荒,动乱,是余华那个岁数的中国人经历的苦难。这些轮番上演的苦难让人没法活,有人苟延残喘着,有人索性就不活了。

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可以——(以下省略五百字)

写那样一个灾难频仍的年代,作家没水平,或者作家不狡猾是没法写的。

余华写了,还写成了,在中国🇨🇳文学史上为我们留下了那段历史。

我佩服的第一是他的文学造诣,第二就是他的狡猾。狡猾狡猾的余华。


呼吁法律


余华《活着》的这本书是我今年来一气呵成,熬夜看完的第二本小说;前一本是《孤独小说家》,这里我们简单的说说他的故事情节:福贵本是个阔少爷,可他嗜赌如命,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他的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则在穷困中患了重病,福贵前去求药,却在途中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经过几番波折回到家母亲早已去世,女儿哑巴。此后他的妻子、儿女、女婿和孙子相继死去,最后只剩福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的超级悲惨故事!

(Mr唐官的《活着》读书笔记)


书读一半的时候,我为福贵的悲惨人生感到不屈,为小说的情节感到压抑,为作者把他的身世写的如此悲惨而感到悲愤,更是为福贵这么悲惨为什么还活着感到疑惑,我想人生应该没有比这还悲惨的苦难了,特别是他的儿子嘶吼,妻女相继死去后,然后他的女婿也死了!


那么《活着》的主要想表达什么呢?

这是我在读完后的评语:事事铭心,句句刻骨,懦弱而伟大,卑微而又坚强!

今天在加一句:生命悲苦,满足长存!


“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缘,做鸡报晓,做女人织布,哪只牛不耕田?这可是自古就有的道理,走呀,走呀。”


疲倦的老牛听到老人的吆喝后,仿佛知错般地抬起了头,拉着犁往前走去。


为你推有用的书,找好看的电影,大家好我是Mr唐官,以上是我的原创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觉得有用的给个小赞,或关注我;这是我在头条的第二个回答。


正好有书


余华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个人觉得比莫言还高些。作为代表作,余华的活着通过平淡朴素的语言来讲述几代人的悲剧性故事。很多人有各种解读,但作者其实并没有表达太多的态度和观点,就是一种人性本能而已。这反而是小说立意较高的地方,在似与不似之间让每个人尽情展开想象!从而使作品更加充实饱满!作为一种艺术化画面的处理,这个格调很高了!不过,就文学语言技巧来说,我更喜欢(在细雨中呼喊),那种文字表达的鲜活,直接,厚重,就像5、60度的原浆白酒,喝了有劲,而回味无穷!


油泼辣子肉夹膜


电影电视剧都看过,书也看过,都看哭了……活着的意义对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或许只有生活的年龄才能告诉我们最朴实,最简单,最清晰的答案。人生,谁又能掌控呢?一切可能都来得突然让人措手不及…但愿真如电视里讲的那样,2020年以后中国没有贫困人口,有些太穷太苦难的电视真不忍心看,会心伤。

余华的作品非常深刻、震撼,反映了各个时代大背景下小人物的悲情人生,值得每个人读后思考人生:我们应该怎样的活着。余先生的书大部份都看过,《活着》不是最苦难的,但却是异常沉重的。余华的作品我拜读了好多,先是看了《活着》,然后看了《第七天》,再就是《许三观卖血记》,话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都有改编成电影我都看了。如果《第七天》有哪位导演敢拍成电影啊,那绝对震撼!



给大家推荐一部,《我的苦难我的大学》,也很有感触!任何作品,只能给你提供一个角度去观察社会,去诠释人生。如果恰巧符合你的口味,说明那不是一部科幻作品,这就足够了。

10多年前我看到半夜二点多,看完合上书本,满脸是泪,内心凄苦但又顽强坚定,文字于平淡中掀起的狂澜久久难平。对我这些年的影响很大,于华是我最喜欢最敬重的当代作家之一。

时代的悲哀尽书于纸上!苦难背后是悲愤!能看哭的东西很多,但看哭后还能让人思考的就厉害了!有富贵这样悲惨的经历,能坚强的活着,实属不易。送走了一个个的亲人,心情怎样的痛苦、真是不敢想。好死不如赖活着,咋活着都是一种幸福,特别灾难来临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死了,你要是活着,感觉特别的幸运吧!只要活了,在多的苦又能怎样呢?要笑着活下去,才体会不一样的人生。

选择活着比死去需要更大的勇气,福贵完全可以选择死去,但是他又不能死去,因为他承载了一家人活下去的希望,我想,这才是活着的真正意义。那个时代的缩影通过家庭的起落体现了出来。生活中总会波折不断,但绝不允许绝望的存在,活着本就是奇迹,人终究会死亡但不可被打败,活着时就要好好的活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