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八戒是白猪还是黑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想要用它来表达什么


猪八戒是白猪还是黑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想要用它来表达什么


西游记可谓是所有人的童年回忆了,更是无法超越的经典,而要说里面最搞怪好吃懒做的那绝对非猪八戒莫属!西游记中这个好吃懒做的猪八戒在各个版本的电视剧里都是白白胖胖的白猪形象,但这其实是错误的,怎么说呢?


猪八戒是白猪还是黑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想要用它来表达什么


猪八戒实际上应该是黑猪,吴承恩在原著中就有描述;‘黑脸短毛,长喙大耳,初来时是一条黑胖汉,后来就变做一个长嘴大耳朵的呆子,脑后又有一溜鬃毛,身体粗糙怕人,头脸就象个猪的模样。食肠却又甚大,一顿要吃三五斗米饭。’,这很明显就是一个黑脸胖猪的形象吧?


猪八戒是白猪还是黑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想要用它来表达什么


但是猪八戒到底是黑猪还是白猪其实并不是那么的重要,重要的是作者是想要通过它来表达什么?首先大家都知道猪八戒在取经路上都是一副好吃懒做、好色还有就是胆小,但是总的来说猪八戒的这个形象其实是具有时代意义的。


猪八戒是白猪还是黑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想要用它来表达什么


在《西游记》中,猪八戒不习惯更不喜欢长期在外奔波的苦行生活,他护僧取经是出于无奈的,在西行途中遇有劫难,总是第一个打退堂鼓,要散伙,卖行李、嚷着回高老庄做女婿、种地过日子,这种回归土地、眷念家园、渴望定居生活的心情,也正是长期依附于土地的典型的农民意识和农民心理。可以说,猪八戒是一个来自乡村的劳动人民的典型化身,他深刻存在守着土地而养成的顽固的保守心理,和神、道、佛相对立,表现着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愿望。猪八戒身上贪财、贪色、自私自利,还表现着明代社会好色好货思想的沉淀,反映了当时小生产者、小市民的意识特点,具有那个时代的思想特色。


猪八戒是白猪还是黑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想要用它来表达什么


因为,随着明朝中叶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新生的市民阶层继宋、元之后进一步壮大,并开始在社会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由于中国已经衰落的封建经济仍然非常强大,整个社会仍然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所以,明朝新兴市民阶层中仍然存在着进步与保守两种因素。猪八戒的形象在明朝的市民阶层中具有普遍性,是个“充满人欲的艺术形象”,是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的一个代表着农民阶层并具有市民特征的下层人民形象。


猪八戒是白猪还是黑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想要用它来表达什么


猪八戒率性而为,张扬个性,其自然天性源于他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凡夫俗子;一个普普通通、安守本分,一个并不情愿、时时打退堂鼓地凡夫俗子;一个作为上至公卿下至百姓都可以轻松嘲笑并调侃的对象,一个来自于人民内部的、带有芸芸众生的人性优点及弱点的形象,因此,具有迎合大众文化的当代意义。如民间中的一些歇后语:“猪八戒背媳妇—费力不讨好”;“猪八戒耍耙子—就会一手”;“猪八戒掏耳朵—里面有货”当代也涌现出了几部关于猪八戒的影视产品,如《春光灿烂猪八戒》,《福星高照猪八戒》等。猪八戒之所以在当代大众文化圈里得到这样的欢迎,主要是与他的亲和力有关,与当今人们的精神需要有关。所以,在当代社会,猪八戒的形象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猪八戒是白猪还是黑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想要用它来表达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