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十年十倍股”不值得追求

找到自己的賺錢模式,賺自己能賺的錢

1/5、古怪的電影院

小鎮有一家電影院,是“全村人娛樂事業的希望”,十天半個月才上一部片,而且說放就放,也沒個排片表。所以每次有放電影的傳聞,從下午開始,就有人陸續進場佔座,到了放映時,連走道窗口都是人,此時才趕來的人,就看不到了。

不過,早起的鳥兒也未必有蟲子吃,因為小鎮地處大山深處,影院工作人員要從省城把片子運回來,片子今天能到就今天放,沒來就只能明天放,甚至連放映員也是空手而歸,就白等了。

所以早來的人主要有兩種:大部分是“黃牛”,先佔座,再把座位高價賣給後來的人;少部分是那種特別喜歡看電影,又不願買黃牛票的人。

這個電影院就是一家上市公司,放映電影就是業績釋放的“不確定性”。

“不確定性”對於一部分人而言,是炒股的主要風險所在,但對另一部分人來說,也是最大利潤來源。這是“確定性分析”系列上一篇《新手的致命虧損,總是在“不確定”的機會上盲目重倉》最後的觀點。

這一篇,我們就來看看,買“確定性”的人,和買“不確定性”的人,分別是如何獲利的。

2/6、“佔座的”投資者

第一波介入的兩類人,我稱之為“佔座的”。

電影院這兩類早來佔座的人,就代表著兩類“抄底型”投資者,他們買的是“不確定性”,抓得是上市公司“困境反轉”的機會。這類公司曾經業績平平,股價長期無人關注,但最近開始有點改善的跡象。

此時,下一個季度就至關重要,一旦連續第二個季度增加,就能給投資者無窮想象力,從而立刻在股價上有較大的反應;可大部分公司的業績改善並沒有持續性,股價反彈也就成了曇花一現。

能不能反轉,就連董事長也不能打包票,這就叫“不確定性”,所以這類“抄底型”投資者賭性很強,它們一般屬於機構投資者投資組合中很邊緣的補充品種。

當然,也有機構投資者專門投資此類“不確定”的機會,幾十只股票組合,總有那麼幾隻押中寶。

這就是買“不確定性”的第一原則,輕倉少量參與,或分倉做組合。

那小部分愛看電影的人呢?他們就屬於典型的“越跌越買,買在左側”的“價值投資者”,他們往往出於某些原因,對某家公司有特別的偏好,認定它有業績反轉的可能,賺錢無非是個時間的問題,而且股價有安全邊際,虧不到哪裡去。

本文就是集成灶龍頭浙江美大為例。讓我們回到2014年5月,看看這支五年十倍股,在股價爆發的前夜,那些買入和賣出的投資者,分別是什麼樣的理由。

為什麼“十年十倍股”不值得追求

從基本面分析,作為集成灶這個細分市場的老大,美大佔30%的市場份額,很難再提高。這個分析得到了財務數據的驗證,營收增速從2008年到2014年,逐年遞減,更糟糕的是,灶具屬於典型的房地產後週期產品,利潤增速忽高忽低。

為什麼“十年十倍股”不值得追求

所以這家業績不錯的公司,在上市後的頭二年,股價走勢讓大量看好其行業地位的投資者傷透了心,連研報都很少看到,股價還是剛上市時的二塊多(復權價,以下同)。

唯一的看點是集成灶子行業增速快,本身僅4%的行業滲透率,增長空間巨大,所以,投資的“不確定性”就是集成灶能不能成為灶具市場的主流。

一般而言,有品牌有消費類企業一旦渠道拓展成功,其業績是相當穩定的,但浙江美大的“不確定性”不是企業本身的經營,而是消費者的偏好,所以高於一般的廚電家電企業。

“不確定性”越高,其股價彈性也更大。

當然,大部分“佔座的”再看好,也只會少量買入,因為誰也不知道“不確定性”何時消除,真正值得重倉的時機,也是更適合謹慎型的投資者的介入時機,還是半年後的三季報發佈後。

3/6、“買座的”投資者

座位全部坐滿後,電影院門口又恢復了平靜,到了太陽快下山的時候,忽然從左邊和右邊先後殺來兩路人馬,影院也到了這天最熱鬧的時候。

先來的一路人馬,與電影放映員有聯繫,已經打聽到放映員現在的位置,知道八成來得及。

後來的一路人馬,經驗豐富,看看天氣不錯,再估算了路程,覺得放映員應該來得及趕回來,又看見左邊的“老朋友”有出動的跡象,今晚八成有戲。

可座位都佔滿了怎麼辦呢?買黃牛的!雖然貴了點,但節省了時間,值得。

左邊來的人,就是機構的主倉位,機構賺得是“確定性”的錢——上市公司的調研,知名機構的研報,董秘的反覆溝通,線上線下的草根調研,一個都不能少。

右邊來的人,其實分兩撥,一撥是典型的趨勢投資者,底部長期縮量航速,緩緩放量並抬升後突破頸線位,標準的突破走勢;另一撥是

非典型的偏“右側”的價值投資者,之所以說“非典型”,因為他們就算再看好一家公司,也要等到“跌到位再走出來”才買,哪怕此時底部已漲上去50%。

這一部分投資者,我稱之為“買座的”。

隨著進場的“買座的”越來越多,影院也到了最熱鬧的時候,大家都在討價還價,黃牛怕人氣不夠旺票砸在手裡,買票的怕買不到,所以票價也是上竄下跳。

這就是一支股票上漲過程中,波動最大、換手率也最高、常常伴有跳空缺口的一段時間,其背後,是一家公司業績的“不確定性”突然消除,造成估值體系的大幅變化。

以浙江美大為例,2014年的三季報顯示,在毛利率沒有變化的情況下,營收增速又恢復到20%以上,銷售費用加速投放,說明未來一年有望保持高增速。

為什麼“十年十倍股”不值得追求


雖然此時的股價已經半年翻番,但因為業績增長的“確定性”大大提高,5、6塊的價格,相比後面的漲幅,仍然是介入的好位置。

為什麼“十年十倍股”不值得追求


說到這兒,可能大家要問,那把貨賣給他們的“黃牛”,既然已經底部持有,成本這麼低了,為什麼還要賣掉呢?

一支業績大釋放的股票,如果業績增長一倍,估值上升一倍,就從10元漲到40元,但具體走勢,通常是前快後慢。“不確定性”消除的那一段走勢,常常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從10元直接漲到30元,後面大部分時間都在20-30元之間震盪,其間利用一波大盤上升的機會,短暫衝高到40元。

既然從底部出來有了100%的利潤,當然可以兌現全部或一部分。這就是“買在不確定性”的人,要賣在“確定性”。

那麼,既然“確定性”意味著股價大幅上漲,估值迅速上升,為什麼還有價值投資者進場呢?

因為“困境反轉”的消費類公司在業績暴漲之後,常常會進入一個常態化的20-30%左右的正常增長,買這樣的股票,賺的是業績穩定增長的“確定性”,是最傳統的“價值投資”。

至於從底部已經漲了100%,對於一家業績穩健增長的公司而言,不過是一道開胃菜。

浙江美大在半年內暴漲4倍,其後因為股災,最大跌幅超過六成。劇烈的估值修復行情之後,從2016年開始進入確定性很強的高速增長期,其股價也是進入“慢牛”上漲階段,完全是一個消費成長股典型的走勢。

為什麼“十年十倍股”不值得追求

那麼,這些買在“確定性”的價值投資者,又應該在什麼情況下賣出呢?

4/6、“搶座的”投資者

小鎮影院有個古怪的傳統,因為幾個月才放一次電影,放映員經常帶上好幾部片子回來,連映幾場。由於勞累,放映員放映時都在睡大覺,醒了之後才會繼續放,所以這次的電影到底是幾部,下一部什麼時候放,沒人知道。

這麼一來,一部電影放完,大家就要猜還有沒有下一場,總有人等得不耐煩,先走了。而場外也有人專門等這種機會,一旦有人出去,就有人搶著進場。

他們在股市上,就是那些“伏擊白馬型”的投資者,喜歡抓四類機會:

一是受非實質性利空影響下跌10%以上的;

二是因為業績略不符合預期,導致股價從最高點下跌20%以上的;

三是受大盤下跌拖累;

四是受市場風格影響,短期滯漲

這類投資者,我們稱之為“搶座的”。

“佔座的”買的是“不確定性”,“買座的”買的是“確定性”,那“搶座的”買的又是什麼呢?

一家公司業績釋放結束,進入常態增長前,所有投資者都在猜測未來穩定的增長率是多少——20%的增長相對30%而言,估值要打7折,如果還疊加了週期性,最低要打對摺。

這一類投資者買的是“持續增長”的“不確定性”,就像已經看了三場電影的觀眾還不願走,認為還會有第四場。

再看浙江美大,持續高增長三年後,2018年房地產後週期性的特點再現,營收增速從50%降到20%,毛利率下降三個百分點,再加上巨頭紛紛進入這個賽道,都讓投資者懷疑,市場空間還有多大,新的“不確定性”再次出現。疊加大熊市的影響,股價半年腰斬,回到2016年的價格。

但堅定持有者認為,集成灶市場空間仍然很大,增速仍然高於傳統廚電,公司行業領先優勢不可能很快被追上,房地產一個短週期一般是一到兩年,現在已處於尾聲……

為什麼“十年十倍股”不值得追求

到底誰對誰錯?其實並沒有對與錯,只是各賺各的錢罷了。

最後,我們就要來總結一下這三類價值投資者的異同。

5/6、三類價值投資者的異同

同樣是買“不確定性”,第一批“佔座的”買的是定性的“不確定性”,要麼困境反轉,要麼徹底垃圾。

而第三批“搶座的”買的是定量的“不確定性”,是 “恢復15%的正常增長”,還是 “持續30%的高增長”的區別。

所以“佔座的”沒法重倉,而“搶座的”可以適當提高倉位。

那麼,同樣是押寶“持續增長”,“買座的”和 “搶座的”,區別在哪兒呢?

第二批入場的“買座的”,買的是長期的成長性,這是確定的,但缺點是盈利空間不夠大,想多賺就要重倉。

最典型的是外資,通常看準了一個股票就不停的“買買買”,然後長期持有,直到買到30%的上限,他們要的不是短期收益,而是因為公司長期成長而創造的股價自然上漲。

第三批入場的“搶座的”,買的卻是“持續增長速度的不確定”,搶的是意志不堅定者的廉價籌碼,有更大的盈利空間。

但“不確定性”就是“不確定性”,“搶座的”始終面臨著業績和估值雙降的“戴維絲雙殺”的風險,大部分價值投資者都有這個痛苦的經歷。

佔有座的、買座的、搶座的,這三類價值投資者,你覺得自己最像那一類?

6/6、兩種十年十倍股

十年十倍的股票有兩種:

第一種是業績本身十年漲了十倍,類似格力、茅臺一類的公司,這類股票通常股價漲幅超過(或者應該會超過)十倍,所以在任何時候介入都可以。

但此類股票是很少的,因為十年業績增長十倍就是26%的複合增長率,26%並不難,上市公司一抓一大把,難的是持續十年。

更多是另一種類型,業績五倍,估值再翻一番,從低估值的底部拐點,到高估值的頂部拐點,就有十倍了。這在業績大爆發的科技股中,相當常見。

這類股票通常要經歷了“佔座的”“買座的”和“搶座的”三種類型的投資者,魚頭、魚尾、魚肚子,各取所需,至少有兩次大規模的換手。

如果要從這類股票中賺十年十倍的錢,勢必要從公司能不能“困境反轉”的不確定開始買起,一直買到能不能持續高增長的“不確定”,從明顯被低估一直持有到股價完全脫離基本面的上漲為止。

這種十年十倍的錢不但難賺,也毫無必要。

買在“確定性”的,就要賣在“不確定性”;買在“不確定性”的,就要買在“確定性”。

每個成熟的投資者都應該形成自己的投資風格、有自己的研究側重,找到自己的賺錢模式,賺自己能賺的錢。、


首發於“思想鋼印(ID:sxgy9999)”微信公眾號,講述價值投資的理念和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