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刊財經】逆向思考,“減持潮”下的三類投資機會

行情火了,減持的股東也多了!截至4月10日,今年已經有640家上市公司公佈了1300份減持計劃,涉及減持市值近1600億元,為近年來同期最大值。在這些被減持的公司中,創投類股東在次新股上解禁退出案例不少,也有一些熱門股在持續暴漲之後引來大股東減持,如東方通信、同花順等。更罕見的是交通銀行在破淨和市盈率只有個位數的狀態下被社保基金減持,給出的理由是:“資產配置計劃和業務發展需要。”雖然原因各有不同,但總歸是會對二級市場的存量資金造成一定程度的“抽水效應”。

當然,面對減持不同個股的表現也分化較大,像交通銀行在減持消息發佈之後,股價低開後一路走高,當天就將跌幅完全收回,甚至還帶動銀行板塊出現短期的上衝;而股價飆升數倍、逼近2015年高點的同花順就沒那麼幸運了,減持計劃公佈之後次日低開後快速在跌停板上躺平。顯然,同樣的減持未必帶來同樣的結果,對於漲幅巨大、估值不便宜的個股來說,鉅額減持計劃無異於當頭棒喝,暴漲之後場內資金隨時可能獲利了結,在減持真正到來前鞋底抹油一走了之;即使有一些個股在大勢走好的情況下再度發力,最終仍會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在2015年到2018年的調整過程中,這些慘痛的案例屢見不鮮,投資者千萬不能“記吃不記打”,好了傷疤忘了疼。

另一方面,對於低估值、低漲幅的白馬股來說,減持消息雖然是利空,但經過充分的消化,更有可能因此引來新的實力股東,為公司新的發展帶來想象空間。交通銀行就是類似的案例,低估值、高分紅的銀行股不缺乏長線買盤,內在價值更不會隨著減持而消失,只要股價具有足夠的吸引力,自然會有承接盤進場。更何況,外資背景的匯豐銀行目前是交行的第三大股東,未來會不會接手社保基金減持的股份提高持股比例,同樣令人矚目。一旦出現這樣的情況,交行可能會被視為外資參與混改的第一家銀行股,給公司未來的發展注入新的想象空間。因此,低估值、低漲幅的白馬股,即使有減持利空也很難打垮股價,反而容易出現“利空出盡變利好”的逆轉走勢。

因此,對於減持潮,投資者需要提高警惕,尤其是那些被大幅爆炒、估值泡沫明顯的公司,一味追高買入將面臨較大的風險。另一方面,用逆向思維思考,減持潮下也有三類投資機會值得關注:

一、“考驗真愛型”。在減持公司越來越多的情況下,不減持反而增持或回購的上市公司,無疑是對公司內在投資價值的認可,向投資者釋放出“真愛”的信號彈。本週,伊利股份的百億回購計劃獲得市場的熱烈響應,此類個股的內在投資價值有望獲得市場的不斷挖掘。比如,回購和增持雙管齊下的山鷹紙業、多次鉅額回購B股讓總股本減少超過14%的魯泰A、多次回購股份計劃用於承接可轉債轉股的格力地產、地方省市國資大幅增持的京投發展和魯銀投資等。

二、“接手換血型”:在原股東撤出的同時,有實力股東接盤。這一動作有些是實際控制人易主,有些是引入新的戰略投資者,有些則是原大股東進一步增強控制權。這樣的換血往往是通過協議轉讓實現,沒有對二級市場造成拋售壓力,反而由於接盤方願意以接近市價的水平接手,表明對目前二級市場價格相當程度的認可,因此也具備一定的關注價值。比如,全球最大的股權私募基金凱雷投資斥資7億多接手羅萊生活約10%的股權,摺合入股價9.62元;太平鳥的大股東在去年底溢價接手原第二大股東的持股,並在二級市場上增持買入;中電興發的原二股東從大股東手上接手股份,成為新的大股東;合盛硅業原二股東減持股份,由實際控制人的子女接盤,轉讓價高達每股40元等。

三、“生產自救型”。有一批上市公司在前兩年換了新大股東,入主價格較高,經過大幅調整之後已經被套。這些大股東如果自身實力尚可,不到萬不得已不會在低位割肉減持,反而可能在大盤迴暖的情況下,想方設法進行生產自救。比如,央企中國文發集團以超過20元的價格從上海華誼手上接手三愛富,去年又在二級市場以15元多的價格增持,現價還不足15元;山東首富斥資僅20億元入股*ST魯豐重組為宏創控股,入股價高達7.74元/股,現價僅有一半不到的水平;摘帽未果的ST獅頭,去年大股東接手價格高達18.46元,現價不到8元;通達動力大股東兩年前從二股東手上接盤價超過30元,目前股價只有一半不到;寶莫股份現實際控制人接盤價超過14元,現價只有6元多,等等。

在用逆向思維尋找減持潮中的機會時,投資者還需要結合股價所處的位置,對於那些處於近年來的低位區,尚未被市場充分挖掘的品種,不妨作為重點觀察的對象。同時,也需要密切注意標的股消息面的變化,一旦出現增持變減持,或被套大股東由於自身原因無法對上市公司進一步支持,則應當及時轉變思路,不宜一味死扛。

(本文已刊發於2019年4月13日出版的《紅週刊》)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紅刊書店,購買更多刊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