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決園區產業招商難這一行業業態?

對於園區來說,招商是個永恆的課題。再說招商,有老調重彈的感覺。但靠商吃商,對於園區而言,並不是句玩笑話。對於招商人員來說,產業招商更是橫亙在他們心頭的一根魚刺。成也招商,敗也招商。業績顯赫時,鮮衣怒馬,談笑間揮斥方遒;招商不利時,所有矛頭直指招商部門,連“無法兌現的高額提成”都能作為攻擊招商不力的最後一根稻草。

眾所周知,產業園區的發展要靠企業買單,但是市場的容量終究是有限的。近幾年,全國各地產業園區建設風生水起,各種同質化產業園多如過江之鯽,產業園區的供給遠遠超過了企業發展的需求,造成閒置是必然的結局。

當然,產業園區的供求失衡主要是結構性的失衡:一邊是大量廠房面積找不到商家只能閒置,另一邊卻是大量商家無法找到適合的店址;一邊是企業獨棟的遍地開花,一邊卻在物態的檔次和結構上與企業群體格格不入,致使企業依然感覺“不方便、不合適”。

事實上,“供求失衡”不是招商的個人能力能解決的,只能力求“趨利避害”。在園區開發時對產業定位和競爭情況進行細緻的分析,或者在轉型升級過程中慢慢去尋求與企業的契合。當然,也有“化被動為主動”的一招,就是等待——相信產業地產會迎來,任何一種產業形態的發展無不經歷了漫長的養商期。不過,首先,園區開發商必須有足夠的耐心、足夠的資金、足夠的“放長線養魚”運營理念。

思維之殤,商難招

在園區項目規劃、設計、招商、建設之前先要進行詳盡的時常調研來明確園區的定位,這是產業園區開發的基本原則之一。

許多園區決策者不是不明白這一點,可在實際操作時卻屢報僥倖心理,其根源往往還在開發商根深蒂固的“住宅思維”。當然,根深蒂固的還有住宅開發帶來的贏利模式。住宅開發時,面積多做一點,就多賣一份錢。他們理所當然將這個公式應用在了產業園區開發上——好不容易拿到的塊地,為什麼不做大一點?讓利潤更厚些?

同樣,在資金鍊的壓力和“即時贏利”的思維主導下,即使是出租型物業,園區開發商往往也會追求高的租金回報。許多園區開發商的租金水準,不是按照市場同比條件來確定,而是根據自己的投資,加上確定的投資回報率,來倒推租金應該是多少。然而,在產業園區遍地開花的今天,如果園區租金太高,企業是否能夠承受?招商不是簡單地把企業“圈”在一起,更重要的是留商、養商,只有讓每個企業真正賺錢,園區開發商才能賺到錢,這是魚和水的關係。

然而,很多園區運營者往往身不由己地陷入“想當然”的誤區:市場定位過程中一味追求高檔次;業態組合盲目求全;頑固追求高租金;重招商輕運營……在沒有定位明確的情況下“拔苗助長”,一味追求招商的短、快、利,有這樣的認知,要想讓產業園區不空置也難。

畫餅之策,商難招

為了吸引和鼓勵企業入駐,園區向企業展示著一切具備誘惑力的畫皮:政府將給予多少補貼的政策優惠,園區將為企業提供多少種類的企業服務……極盡蠱惑之能事。事實上,這些招數和套路在招商之初也確實帶來了很好的效果,然而這往往是一把雙刃劍,當雙方合作愉快時,會給企業帶來極大便利,一旦雙方發生糾紛,解決起來將會極為困難。

相信每個招商人員的初心一定是好的,對企業客戶的宣傳並沒有違背園區的政策,但是這一切隨著企業對園區的進一步實地考察或入駐之後,矛盾開始逐漸顯露。對於考察的企業來說,看不到落地的政策與服務,轉身走人;對於已經入住的企業而言,所謂的政策和補貼,基本上輪不到自己;而園區承諾的6大綜合服務、十大服務平臺一直都在籌建中,根本看不到落實的希望,又或者正在落實,但距離自己所亟需服務仍相差甚遠,導致產生極大的心理落差而遷址。無論哪種情形,都會對園區招商、二次招商造成困擾,而造成這的根源就在於園區的畫餅:對企業入駐園區的政策之畫餅,對園區為企業提供的服務之畫餅。

畫餅之策,讓夾在園區和企業之間的招商人員很受傷。一位招商人員的吐槽很具代表性,“招商之初,我們所掌握到園區的相關政策和服務就是如此,絕對沒有向企業作虛假宣傳的意思。但是因為園區很多服務都沒實踐到位,企業都指責我們當初變相欺騙他們,現在都不待見我們。有時候在園區見到企業老總,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更別提續約的事情了。”

人才掣肘,商難招

然而,專業人才和團隊的培養絕非一朝一夕之事,所以,園區開發商必須要有人才培養和挽留人才的整套成熟機制,如若不然,順勢時一切都很美好,掩蓋了所有矛盾與分歧;而逆勢時,人才難留,湊齊一個招商團隊都成問題,還談什麼園區招商呢!專業的招商團隊正是好園區不斷髮展進步的前提。好園區招商團隊秉持著降低客戶成本,實現客戶夢想的招商理念為好園區旗下園區引入大量優質企業,為好園區行穩致遠做出巨大貢獻。

目前,好園區在杭州運營的有慧港科技園、源動力眾創空間、東大門時尚產業基地等3個園區。致力於孵化中小微企業,為中小型企業營造優質的發展環境,為投資者搭建良好的起步和擴張平臺。

如何解決園區產業招商難這一行業業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