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状元街名字的来历

古城区状元街是聊城的一条老街,其街东西走向,西接孙家胡同,东至东口南街的牌坊口,虽长不到 二百五十米,但其在历史上却是相当的显赫。

聊城状元街名字的来历

关于其名字的来源历来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大概是:邓秉恒开此街购置宅院,是为邓家大院,其中出了位状元名叫邓钟岳,大院改名叫状元府,于是大家把此街改名叫状元街。这么一说似乎是对的。

另据现居辽宁省盘锦市沙春建先生说:清朝乾隆年间,曾经参修过《四库全书》的胡德琳,出任东昌知府,在任亲自撰修《东昌府志》。这位见多识广的知府,在修《四库全书》的过程中,曾经阅读过《永乐大典》。他为我们寻找这为元朝状元,留下了宝贵线索——《(乾隆)东昌府志》卷十一《建置一·城池·东昌府·在城坊巷》:“状元坊,今名状元街,在府治东南,国朝两状元亦居此。元马氏擢高科,郡人立是坊以荣之。永乐大典。”

胡德琳的意思是说:“原先的状元坊,现在叫作状元街。位置在府衙的东南方。我大清朝两位状元傅以渐、邓钟岳也住在这条街上。考查坊名的由来,原来是元代马姓高中进士,家乡的人们就立了一个状元坊,以此来荣耀他。我所依据的是《永乐大典》。”

胡德琳撰述的这条记录,后来也为嘉庆府志和宣统聊城县志所抄录。但无论是胡德琳,还是后来的修志者,都未能考证清楚这为马姓“高科”者是谁。究其原因,恐和元代进士资料稀缺难见有关,况且《元史》所记历科状元,并无马姓者,于是,人们也就很难将这位高科进士和历史上未知名的状元联系起来。那么,这位“高科”是否可考呢?答案是肯定的。

偶读曹伯启《曹文贞诗集(四库本)卷六》有一诗,诗题为:“道过东昌,申仲礼佥司暨状元呼都克岱尔诸父台辅贤昆仲厚意相邀,别后以诗寄谢”。诗云:“十载重逢骨鲠臣,生涯能斥向来贫。一时辍棹舒情曲,三接乘骖到水滨。乌府前循仪范古,鸿胪首唱姓名新。清门幸喜陪清讌,世路悠悠懒问津。”

这个东昌状元是谁呢?我们知道,“呼都克岱尔”、“呼图克岱尔”,是乾隆年间编辑四库全书时,对元人“护都沓儿”、“护都答儿”、“忽都达儿”等译名的一种更改。可巧的是,相同发音的还有延祐五年蒙古色目人榜状元忽都达儿。不过,戊午状元忽都达儿系湖南澧阳人、蒙古捏古歹氏,今有黄溍所作的墓志传世,因此,可以将其排除。如此一来,曹伯启所记载的这位叫作“呼都克岱尔”东昌状元,就是延祐二年右榜第一人:护都沓儿。而曹伯启原诗的题目也应是:“道过东昌,申仲礼佥司暨状元护都沓儿诸父台辅贤昆仲厚意相邀,别后以诗寄谢。”

曹伯启此诗作于延祐三年。当时,他正以中宪大夫、刑部侍郎的身份,前往湖南沅州按察八番傜民构乱事,舟过东昌,遂有是会。

其诗之大意是:“自从江南宪台一别,我已经有十年没见到骨鲠之臣申从敬仲礼了,他的生活也早已脱离了原来的贫穷。我船到东昌后,就停了下来,和老朋友谈谈心,抒发抒发心中的感慨。你要知道,他们可是三次用马车到会通河边来接我的啊!申佥宪所遵循的礼法完全是古人倡导的,而鸿胪寺第一个报唱出来的状元名字却是崭新的。大家都是清白门庭中人,能聚到一起举行清雅的宴会,真是三生有幸!因此啊,那些世路上纷繁复杂的事情,也就懒得去想它了!”

通过对曹伯启诗的解读,我们完全可以确认:元延祐二年(1315 年)首科蒙古色目人榜状元护都沓儿,是东昌路聊城县人。而且,我们由此也可以确认:胡德琳引《永乐大典》所记载之“马氏”,就是元延祐首科状元护都沓儿。马氏,系其汉姓。元末抑或明初的东昌方志,记有此人,因此,《永乐大典》辑录各地方志时,故有录入。

据此以下推断:

1.元朝时这里就有街道,且街心立有状元坊,此街与清朝的状元街重合。

2.根据坊字的解释,和前两句话可以看出状元街原名状元坊,且假设此牌坊就是街的入口牌坊,有类似街巷标识的作用,古城区同类的还有文明街南首的文明坊,楼西大街的兴礼坊等。毕竟元代承接唐宋,坊巷名称尚未成熟,街就是坊,坊也是街。

3.所谓邓秉恒开此街的说法很可能不准确,他可能仅仅是重修或重建了此街。

这状元街是这么来的:宋朝时这里有一条街道,其名未知,到了元朝东昌路聊城县的护都沓儿中了状元,郡人为表彰他的功绩,以其汉姓马姓,立马氏状元牌坊,于是此街改名为“状元坊”,这状元牌坊就是此坊巷的标志,到了清朝时,街巷破败不堪,邓秉恒重修了此街,正巧其孙邓钟岳又考中状元,这街也就正好叫状元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