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的100經典,初中文言文不再發愁,值得收藏!

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學會這100句經典,孩子上小學、初中,學文言文就不愁了!家有小學、初中生,趕緊給孩子收藏起來吧!

《論語》中的100經典,初中文言文不再發愁,值得收藏!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yuè)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譯文】:孔子說:"學習後經常實踐所學的知識,不也很令人愉悅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瞭解我但我不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2、 巧言令色,鮮亦仁!

【譯文】: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3、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胡?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

4、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做一個君子,應當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求舒適,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5、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孔子說:“不要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擔心自己不瞭解別人。”

6、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就立志學習,三十歲就能夠按照禮儀的要求立足於世,四十歲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就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各種不同的意見,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收放自如)卻又不超出規矩。”

7、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思考卻不學習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8、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 知:通“智”。

9、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譯文】:選拔正直的人,罷免那些不正直的人,人民就信服你。選用不正直的人,罷免那些正直的人,人民就不會信服你。”

10、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文】:在他的家廟的庭院裡用八佾(yì)奏樂舞蹈,對這樣的事情也能夠容忍,還有什麼事情不能夠容忍呢!(佾,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八列六十四人。)

11、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譯文】:已經做過的事不用提了,已經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勸阻了,已經過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12、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 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譯文】: 孔子講到《韶》這一樂曲時說:“美極了,也好極了。”談到《武》這一樂曲時說:“美極了,但還不夠好。”

13、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如果早上明白了人生的意義,那麼,就算晚上會死去,也是值得的。

14、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譯文】: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15、放於利而後行,多怨。

【譯文】:如果做什麼事都以對自己有利作為標準,肯定會招來很多怨恨。

16、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譯文】:君子看重的是道義,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17、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譯文】:看見有德行或才幹的人就要想著向他學習,看見沒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內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樣的錯誤。

18、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譯文】: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要出遠門,必須有一定的去處。

19、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譯文】:父母的年紀,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為他們的高壽而高興,一方面又為他們的衰老而恐懼。

20、君子欲衲於言,而敏於行。

【譯文】: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

21、德不孤,必有鄰。

【譯文】: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單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和他相伴。

22、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

【譯文】:腐爛的木頭不堪雕刻。糞土的牆面不堪塗抹!(杇:指泥工抹牆的工具,也作動詞用,指把牆面抹平。)

23、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譯文】:聰敏勤勉而好學,不以向比他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為恥

24、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譯文】:我有個叫顏回的學生愛好學習,他從來都不把自己的怒氣轉移到別人的身上,不重複犯同樣的過錯。

25、君子周急不濟富。

【譯文】:君子只賙濟急需救濟的人,而不周濟富裕的人。

26、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譯文】:質樸多於文采,就像個鄉下人,流於粗俗:文采多於質樸,就流於虛偽、浮誇。只有質樸和文采配合恰當,才是個君子。

2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懂得學習的人比不上喜愛學習的人;喜愛學習的人比不上以此為樂的人。

28、知(zhì)者樂(yào)水,仁者樂(yào)山;知(zhì)者動,仁者靜;知者樂(lè),仁者壽。”

【譯文】:智慧的人喜愛水,仁義的人喜愛山;智慧的人懂得變通,仁義的人心境平和。智慧的人快樂,仁義的人長壽。

29、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譯文】:“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滿足,教人不知道疲倦,對我來說,還有什麼遺憾呢?

30、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不到學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時,先不要去開導他;不到學生心裡明白,卻又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時,也不要去啟發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進行了。

31、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譯文】:吃粗飯喝清水,彎起胳膊當枕頭,快樂就在其中了。幹不義的事、用不正當的手段得到了財富和地位,對我來說,就如同浮雲一樣沒意義。

32、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譯文】:他這個人,發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33、子不語怪力亂神。

【譯文】:孔子不談論怪異、勇力、叛亂和鬼神。

3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幾個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為我的老師的人,要選擇他們的優點來學習,如果看到他們的缺點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像他們一樣的缺點,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35、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譯文】: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蕩,小人則斤斤計較、患得患失。

36、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譯文】:鳥快要死的時候,鳴叫的聲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時候,說出來的話也是善良的。”

37、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譯文】:可以把年幼的君主託付給他,可以把國家的命運託付給他,面臨重大考驗有氣節而不動搖屈服。這是君子一類的人嗎?是君子一類的人啊!

38、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譯文】:讀書人不可以不弘大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責任重大,道路遙遠。

39、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也,恥也。

【譯文】:堅定信念並努力學習,誓死守衛並完善治國與為人的大道。不進入政局不穩的國家,不居住在動亂的國家。天下有道就出來做官;天下無道就隱居不出。國家有道而自己貧賤,是恥辱;國家無道而自己富貴,也是恥辱。

40、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譯文】:(雖然是簡陋的地方),但只要君子在這裡居住,又有什麼簡陋的呢?

4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譯文】: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像河水一樣流去, 日夜不停。”

42、吾未見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譯文】:我沒見過喜愛道德像喜愛女色一樣的人!

43、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譯文】:年輕人是值得敬畏的,怎麼就知道後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歲時還默默無聞,那他就沒有什麼可以敬畏的了。

44、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譯文】: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的知識也不穩固。要以忠信為主。不要與志趣不相同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45、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譯文】:三軍可以改變主帥,普通人不可以改變志向

46、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譯文】:(到了)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節,這樣才知道松樹和柏樹是不會凋謝的。

47、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譯文】:有智慧的人不會對事情感到迷惑,仁愛之人不會憂愁和擔心,而勇敢地人沒有什麼恐懼的。

48、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譯文】:糧食越精緻越好。肉類切得越細越好。

49、食不語,寢不言。

【譯文】:吃飯的時候不說話,睡覺的時候也不說話。

50、寢不屍,居不容。

【譯文】:睡覺時不要直挺著象死人,在家閒住時不要象正式場合那樣嚴肅。

51、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譯文】:沒有侍奉好人,怎麼侍奉好鬼?

52、未知生,焉知死?

【譯文】:尚未知生,何能知死

53、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譯文】: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裡,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

54、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譯文】:不在那個職位上,就不去考慮那個職位上的事。

55、《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詩經》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

56、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溫習學過的知識進而又能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就可以做老師了。

57、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譯文】:中等資質以上的人,可以告訴他深奧的道理;中等資質以下的人就很難讓他了解深奧的道理了

58、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譯文】:孔子教學有四項內容:文獻、品行、忠誠、信實。

59、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譯文】:富貴如果可以求得來,就是執鞭的低賤工作,我也願意做,如果不可求,還是順從我自己的喜好。

60、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譯文】:死和生聽憑命運的安排,富與貴在於上天的決定。君子只要盡心盡力而沒有過失,對人恭敬而合乎禮法,那麼四海之內的人都如兄弟一般了。

61、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譯文】: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成全別人的惡行。小人與此恰恰相反。

62、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譯文】:政就是正的意思。如果你能帶頭走正道,誰還敢不行正道呢?

63、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譯文】:如果名分不正理論上便講不通,理論上講不通,事情便辦不成;……因此,君子給某種事物起名字時,就一定要在理論上講得通,在實踐上就一定能行得通。

6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譯文】:只要身居上位的人自己行為端正,那麼就是不發命令,下面的人也會照著去做;如果他的行為不正,即使發佈命令,下面的人也不會服從。

6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譯文】:君子能夠協調左右但並不盲從附和,小人則只會盲從附和而不能和他人和睦相處。

66.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譯文】:在私利面前能夠想到道義,遇到危難能夠挺身而出,雖然長期生活在貧困之中,也沒有忘記平生的諾言,這樣就可以說是一個十全十美的人了。

67.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譯文】:君子以言論超過行動為恥辱。

68、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譯文】:有人說:“如果用恩德來回報別人對自己的怨仇,行不行呢?”孔子說:“這樣的話,你將用什麼來報答別人對你的恩德呢?不如以公正對待怨仇,以恩德報答恩德。”

69.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譯文】:可以同他交談卻沒有交談,這是錯過了人才。不可以同他交談卻要同他交談,這是白費口舌。聰明的人既不錯過人才,又不浪費語言。

70.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譯文】:孔子沒有如下四種毛病:主觀臆斷,絕對肯定,固執已見,自以為是。

71、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譯文】:向前看好像在前面,忽然間又好象在後面。。。老師善於一步一步地誘導我,用古代的文化典籍開闊我的視野,又用禮法來約束我的行為。

72、有殺身以成仁。

【譯文】:能犧牲生命來成全仁德。

7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譯文】:一個工匠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有鋒利的工具。

74、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譯文】:一個人若沒有長遠的考慮,便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75、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譯文】:一個人能夠做到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就不會招致別人的怨恨了。

76、君子求諸已,小人求諸人。

【譯文】:君子一切靠自己,小人處處要求別人。

77、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譯文】:自己不願乾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78、小不忍,則亂大謀。

【譯文】:忍不住一時的小忿,就會毀壞整個大事。

79、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譯文】:有了錯誤而不能改正,那便是真正的錯誤了。

80、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譯文】:我曾經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覺,去苦苦思索,結果沒有益處,還不如去學習。

81、當仁,不讓於師。

【譯文】:面對著實行仁德的事,就是老師在前,也不要謙讓。

82、有教無類。

【譯文】:對人進行教育,不管他是哪一類。

83、道不同,不相為謀。

【譯文】:主張不同,不相互商量事情。

84、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既來之,則安之。

【譯文】:不必擔憂財富不多,只須擔憂財富不平均,不必擔憂人口稀少,只須擔憂境內不安寧。……既來了,要使他們安家樂業。

85、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譯文】:不該說話的時候卻搶著去說,這叫急躁;到該說話的時候卻閉口不說,這叫隱瞞;不看別人的臉色便隨便插嘴,這叫沒有眼色。

86、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年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譯文】:君子有三種事應該加以警戒:年輕的時候,血氣還沒有固定,力戒貪戀女色;到了壯年時期,血氣正旺盛,力戒逞強好鬥;到了老年時期,血氣已經衰弱,力戒貪得無厭。

87、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譯文】:生下來就知道的人是上等,經過學習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遇到困惑才學習的人是又次一等,有了困惑而不學習的,這是最下等的人。

88、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譯文】:君子有九種事情需要考慮到:看,要考慮是否清楚;聽,要考慮是否明確;臉色,要考慮是否溫和;容貌,要考慮是否恭敬;言語,要考慮是否忠實;做事,要考慮是否認真;疑惑,要考慮是否求教;憤怒,要考慮是否有後患;利益當前,要考慮是否該伸手。

89、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譯文】:人的性情本來是近似的,只是由於環境習俗的薰陶,便相距得遠了。

90、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譯文】:當他未得到官職的時候,唯恐得不到;已經得到了官職,又唯恐丟失掉。假若害怕丟失掉,便什麼壞事都能幹出來。

91、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譯文】:只有女子和小人最難相處,親近了,他們說你不莊重;疏遠了,他們又會怨恨你。

92、往昔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譯文】:過去了的再也不能挽救,未來的還是可能補回。

93、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譯文】:每天懂得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每月不忘記自己所已經掌握的,可以說是愛好學習了。

94、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譯文】:廣泛地學習,專心致志,懇切地求教,多思考當前的實際問題,仁德就在其中了。

95、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譯文】:君子給人的印象有三種變化:遠看莊重威嚴,接觸則溫和可親,聽講話則嚴肅不苟。

96、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

【譯文】:在重大節操上不能超越界限,在生活小節稍有出入則是可以的。

97、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譯文】:做好了官,有餘力就要學習,學習好了,有餘力就去做官。

98、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譯文】:一個人固守道德而不能發揚光大,信仰主張又不能堅定不移,這種人有他不能算有,沒有他不能算無。

99、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譯文】:即使是小小的技藝,也一定有值得一看的地方。但對於遠大的事業恐怕有所阻礙,所以君子不去幹這些。

100、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為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譯文】:子張問:“什麼是五種美德?”孔子說:“君子對人民施加恩惠,卻不耗費財用;使百姓勞苦,百姓卻無怨言;自己有所欲求卻不貪婪;安寧矜持卻不驕橫;威嚴卻不兇猛。”……

子張又說:“什麼是四種惡行?”孔子說:“事先不經教育,犯了罪就殺頭叫做肆虐;不先告誡便要求有成效,這叫粗暴;發佈命令遲緩,卻突然限期完成,這叫殘害人;同是給人賞賜,卻出手吝嗇,這叫只進不出的財務衙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