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左宗棠和李鸿章都是封疆大吏,就连看门的太监都敢向左宗棠要过路费,而不向李鸿章要,这是为什么?

司马长史


其实左宗棠和李鸿章到底有没有被敲诈过,说实话无人可知。现在网上流传的关于左宗棠被太监敲诈的版本可谓是多种多样,有说在当年左宗棠因平定捻军有功被诏进宫中之时,因太激动把官帽落在宫中的时候,然后慈安让太监将官帽还给左宗棠的时候,左宗棠被敲诈了3000两。



又有说当年左宗棠要进崇文门的时候,因被敲诈14万两左宗棠不给,后因太后急诏,太监无奈只能让他进去,后来当太后赏给左宗棠一副眼镜的时候,太监又敲诈他,后无奈左宗棠只能给他1万两。总之关于左宗棠被太监敲诈的版本是多种多样的,而其实我们也不难看出来,其实这说实话几乎不可能会发生。



因为再怎样左宗棠当时贵为总督,又是平定捻军、收复新疆的大功臣,无论如何也不是一个太监能够敲诈的。即使太监再受慈禧的恩宠,你觉得慈禧会因为一个太监去得罪左宗棠这个天下闻名的大能臣吗?再者现在网上不也是流传着李鸿章被李莲英整的狼狈不堪的传说吗?话说当年李莲英因李鸿章瞧不起他,所以就找了个机会让李鸿章进了颐和园,而他就乘机找光绪帝打小报告,说李鸿章没有经过同意就进皇家园林。最后光绪帝不明所以就让李莲英去申饬李鸿章,而李莲英就狐假虎威大骂了李鸿章一顿。



所以说网上的那些传言当不当真,就算当年慈禧如何的宠幸太监。别忘记在那个时候汉臣的势力已经遍布朝野,更何况左宗棠和李鸿章,一个是楚军首领,另一个是淮军的首领,他们的势力早已通天,你说这些太监敢这样吗?



不过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李鸿章的确要比左宗棠圆滑的多。正如晚清教育家吴汝纶评价左宗棠所说“公性刚行峻,不为曲谨小让”,他真的太刚正不阿,性格也太直。当年左宗棠意图收复新疆之时,他就直接弹劾景廉、成禄等被任命收复新疆但作战不利的人,要知道在当时景廉和成禄可是满州上三旗的满人高官,而左宗棠却直言不讳的弹劾他们作战不力,并最终导致成禄被撤职,景廉被调离。可以说从这件事我们就可以看出左宗棠是一个很容易得罪人的直臣。但是也正是因为他的直,才造就他的忠,最终也成为了名留青史的忠臣。



反观李鸿章,正如《清史稿》评价所说“鸿章长躯疏髯,性恢廓,处荣悴显晦及事之成败,不易常度,时以诙笑解纷难。”李鸿章做人做事向来讲究面面俱到,而且也识大体。当年李鸿章在与捻军作战之时,虽因左宗棠的关系导致作战不力而被撤职,但是在为难之际,李鸿章并没有不顾一切的去弹劾左宗棠,虽心里还是有点恨,但他还是说服潘鼎新等人率兵北上救援。可以说正是因为李鸿章的这种性格,才让他屹立朝廷数十年而不倒。



可以说再如何我们也不能否认的是晚清之所以能够在多次的农民起义和列强的入侵当中继续统治着天下近百年的时间。实实在在是离不开李鸿章、曾国藩和左宗棠这些汉臣,我想如果没有他们恐怕清朝早就不存在了。


澳古说历史


首先,说什么李鸿章在慈禧身边、左宗棠是外臣的,基本都是对历史一无所知的胡吣;其次,也不仅仅是要过路费的问题,太监还扣了左宗棠的御赐的东西。

很多人觉得李鸿章号称李中堂,大概就是长期在中央任职的了;而左宗棠长期在外打仗,想必是外臣。其实,二者正好相反。李鸿章除了在甲午战败以后在京城做过一段时间没有实权的大学士以外,其余时间基本都在外地任职;反倒是左宗棠,在收复新疆以后就做了一段时间的军机大臣兼协办大学士。

而众所周知,清朝的大学士是荣誉头衔,军机大臣加上大学士才是真宰相。因此,左宗棠才是真真正正的宰相,反倒是李鸿章成了外臣。

而太监要左宗棠的钱,则是发生在左宗棠得胜回朝以后,路过崇文门的时候,看门的宦官找他要三千两过路费。左宗棠没有钱,干脆也就不进宫朝见。最后,还是李鸿章给他打了圆场,把钱给了太监才进的门。

进宫以后,慈禧太后一高兴就要给他赏东西,是咸丰御用的眼镜。但是东西不可能从太后手里给左宗棠,还是得宦官给左宗棠。结果,这一次宦官又要开口要钱,左宗棠还是僵着不给。最后,还是深谙宫中陋习的曾国藩之子、著名外交家曾纪泽帮他给了钱,才拿到御赐的眼镜儿。



青言论史




李鸿章会做人,慈禧太后身边的太监都打点得妥妥当当的,这些太监自然不会寻这位财神爷的晦气。太监们之所以敢公然向左宗棠索贿,既是想借机发笔小财,更多的还是借这些事情膈应膈应这位桀骜不驯、目中无人的左大人。



左宗棠此人说到底就是一个杠头,但是背不住人家这个杠头确实有两把刷子呀。为什么说左宗棠是个杠头呢?倒不仅仅是因为他不肯贿赂太监,而是在没有发迹之时,此人就已经显得颇为桀骜不驯了。



左宗棠此人虽然有能力,但是在科场之上却是屡屡失意,在中了举人之后,便没能再进一步,成为进士,哪怕是进士里最菜的同进士出身。即便是这个举人,都是“搜遗”得来的,所谓“搜遗”,大概齐就是举人名额没录满,又在被剔除出去的废卷里挑选几个答得还凑合的充个数,左宗棠这才勉强中了个举人。



科场失意的左宗棠最终放弃了考进士的念头,走上了一条举人们经常走的道路——入高官幕府充当幕宾。就在作为幕宾之时,并无官职在身的左宗棠就曾经破口大骂不拿自己当回事的在任官员,弄得那名官员十分难堪。不仅如此,左宗棠因为坚持己见顶撞上官也是家常便饭。因此,整个官场除了少数人,几乎都对他敬而远之。而正是这少数人成为了左宗棠的伯乐,也成就了左宗棠。这少数人中就包括了林则徐、曾国藩、骆秉章等晚清名臣。



虽然人缘不怎么样,可背不住左宗棠的确有两把刷子,恰巧又遇上了“发捻之乱”,清廷可用的将才本就不多,又事关江山安危,这一契机正好给了左宗棠用武之地。在对发捻的交战,以及后来平定回民叛乱之战中,左宗棠步步高升,最终一步步成为了封疆大吏、协办大学士、东阁大学士。同时,也成为了晚清官场的一个异数。



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晚清的发捻回之乱,就没有后来左宗棠的发迹。左宗棠的大半生都是在领兵作战中度过的,而在军事上的成就又最终成全了左宗棠。在功成名就之后,收复新疆之战又一次让左宗棠大放异彩,凭借收复新疆之功,左宗棠最终封侯拜相,成为了事实上的宰相之一——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并且被封为二等恪靖侯,成为了清朝为数不多位列侯爵的汉臣之一。



但是,半生戎马的杠头左宗棠根本无法适应中枢宰辅的角色,时不时还因为自己的杠头脾气惹恼慈禧太后颇为光火。最后,在北京待不下去的左宗棠被调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在两江任上,左宗棠倒是着实做了一些实事。但是,两江一隅已然无法挽回大清帝国日薄西山的颓势。总督两江多年之后,左宗棠又一次被调回北京担任军机大臣,但不久又被委以钦差大臣的身份督办福建海防,最终病逝福州,死后被清廷追赠太傅,谥“文襄”。



关于这个“文襄”还有个说道,按清制,没有进士身份、翰林背景的人死后的谥号当中是不能有文字的,如清世宗时期的名臣李卫、田文镜,李卫谥“敏达”、田文镜谥“端肃”,都没有文这个字。对于自己没有进士、翰林背景,位极人臣之后的左宗棠也一直耿耿于怀,六十多岁了,居然心血来潮,上书朝廷说准备再战科场,考进士。得知此事的慈禧太后心说:“别介啊,老左你来考进士,这不是打我脸嘛,得,还是我直接送你一个算了。”于是,慈禧太后加恩赐给了原本只是举人出身的左宗棠一个同进士出身。也正因为此,才有了后来左宗棠这个“文襄”的谥号。


农民工老杨歪说历史


这个说法其实是错的!太监不是向左宗棠要过路费而是要讨赏。左宗棠当时是统兵出征,朝廷给拨发了大量的军饷,而左宗棠又打赢了战争朝廷也有大量的奖励。当时左宗棠出征的时候慈禧拿海关抵押给英国,向英国银行借贷了2000万两白银。而战胜沙俄凯旋后慈禧还给左宗棠发了嘉奖令请功,这些都是很明摆在桌子上的事,这使得太监们以为左宗棠很有钱。因为按着当时的官府腐败,贪污克扣军饷是很正常的事,太监们计算着左宗棠应该也会贪污个几百万两银子。

可惜左宗棠确实是没钱!作为少有额清官,左宗棠当时拿的钱基本上都用到军队上去。买枪买炮买子弹买炮弹这都是几百万两银子花出去;左宗棠军队20000人左右,加上辅助的后勤部队总共有100000多人左右,这些人的工资军饷都得发放,左宗棠从来没克扣过一分钱;除了军事开支外,当时打仗已经是热战了,大炮一响屋倒难民跑,左宗棠为了安抚地方百姓特地从剩余的军饷里拨出一部分钱给这些人做安家费,甚至连朝廷拨付给他的奖赏都赠给了这些人。


优己


李鸿章会做人,左宗棠会做事晚清李鸿章和左宗棠都是朝廷重臣,但是要说精忠报国,不计个人得失左宗棠远胜李鸿章,可以说左宗棠是清朝最后的脊梁和鹰派。左宗棠还是布衣的时候时任两江总督的陶樹曾经对左宗棠说君之才数倍于我,之后必是国之栋梁,对左宗棠非常器重,还而他结成了儿女亲家。林则徐曾经连夜拜访左宗棠动情的说吾老矣,新疆之事就托付你了。20多年后左宗棠领军抬棺进入新疆打败叛军,驱逐沙俄,任陕甘总督期间大搞西部开发,促成新疆建省可以说前有班都护,后有左文襄。任两江总督期间,三过淞沪前两次左宗棠下令抓捕了阻挡他进租借和在当地为非作歹的帮办和洋人,并重申外国人只是租借中国地方,没有任何权利阻挡中国官员在此的一切活动,最后一次洋人礼炮迎之。

身无半亩心怀天下,读书破万神交古人。


小川说史


其次,左宗棠按资料记载,性子执拗一根筋,为人处事刚正严明,不喜蝇营狗苟,这也是最开始左一直官场蹉跎岁月的缘由,李鸿章,为人处事,久在中枢,恩威于宫内外。

再,太监们是谁,那是一天到晚见多了王宫显贵的,会没眼力见儿,不得罪李鸿章是因为李的权势和在慈禧前面能说上话不敢得罪,二是李鸿章常年于宫内外行走总会有打点恩赏,这份情谊在这,人说宰相门前七品官,何况慈禧宫下的太监们呢,而左宗棠久在京城之外,恩不会有,威对于这些太监来说更是没有。唐僧取经都还藏经阁的看门的索要贿赂咧,是吧。

所以,这个其实并不能说明什么,无论是左也好,还是李也好,各有千秋。说白了就是京官和地方官,近臣和外臣的区别。


默舍印象


李是京官,常年在京城,门路熟;左正好相反,一直在外劳顿,不谙京城办事套路。

其次,当时朝廷局势以讲和退让为主,李符合这个趋势,在当时的影响力更大。


mytoutiao2


拿着无知当学问是不可行的。左宗棠是举人破格提拔为官员的从曾国藩部下脱颖而出带领他招募的楚军进军浙江从太平军手中收复杭州而后清庭任命他闽浙总督!他进京觐见两宫皇太后时因为不熟悉礼仪叩拜时免冠回话,靠退时忘了戴上帽子!太后让太监把他的顶戴花翎送还到左宗棠的住所,左宗棠怕这件丢脸的事传出去就给太监封口费太监要了三千两白银确有此事!至于李鸿章在光绪亲政后要单独见慈禧太后就给太监钱让太监安排并避免传到光绪耳中也是有的!


一叶小舟风雨渡


左是伟人,李是小人,左爱国,李欺国,左主战,大败法军,爱国将军;李主和,割地赔款,历史唾弃的大汉奸。太监要是收了李鸿章的过路费,他小命就没了!😂😂


阿南从不心动


其他的不多说,不过左大帅是功臣大英雄,是老李不能比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