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欧洲士兵常用燃烧瓶毁坏敌军坦克,为啥我军却不用呢?

花鹏翔


先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吧,就是在冷战期间,当时米格25战斗机在研发的时候遇见一个问题,就是它的发动机在高空之中,高速飞行的时候,周围的空气很热,这样的话发动机缺氧,让冷缩嘛,大家都懂,那怎么才能够保证发动机的氧气量呢?所以前苏联的科学家就在米格25战斗机上面装250升烈酒!不过理所当然是,这些烈酒通常都会流入到飞行员的肚子里面。

第一个燃烧瓶究竟是出现在哪里,大家都已经不怎么去考证了,因为这事情太难了,但是燃烧瓶大规模应用于实战里面的是西班牙内战的时候,那个时候接受前苏联援助的西班牙军队,会使用一种名字叫做莫洛托夫鸡尾酒的一种作战武器,实际上就是一个简易的燃烧瓶。

当然这和战斗种族,自己本身喜欢高烈度的烈酒的习惯有关,如果打仗,那装上一个布条沾上酒精,这就是莫洛托夫鸡尾酒,或者说是燃烧瓶,如果不打仗,抽出布条,直接对瓶吹!所以很多人都会觉得很诧异,就是这么好用,这么简单的一种反坦克武器,为什么现在使用出来反坦克的时候这么少呢?

真滴一点,现如今使用的绝大部分坦克都是在冷战时期生产的,冷战时期讲究的是防三化,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防火!车辆的重要不对,发动机,弹药箱都是经过了层层保护,你想用高温把它给灼烧到报废,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当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当时的发动机的技术原因,所以发动机一般都位于坦克的后面,而且一般都裸露在外面,这样的话,一发燃烧瓶扔上去,那酸爽不敢相信,而且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很多国家使用坦克的时候并不讲究步坦协同,也就是步兵必须和坦克一起配合行动,步兵必须要离坦克要有足够的距离,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通常会出现要么步兵部队超过了坦克,(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这是真事,要么就是坦克部队超过了步兵单独成军,然后被别人的步兵部队给发现了,摸上来直接给你扔燃烧瓶,手榴弹,子弹直接往观测孔里面扫,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等到后期这种攻击方式就已经不奏效了。事实上,在德国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的时候,面对前苏联的装甲集群,更多的时候是使用铁拳来进行反击,也就是一门预装的无后坐力炮,不是说德国人怕死,而是坦克的后面跟着程批次的前苏联的步兵,你冲上去仍然烧屏,简直就是找死。所以与其这么达到,还不如拿着铁拳从侧面或者正面直接对准的前苏联坦克撸几发就行了!


漩涡鸣人yy


看了很多回答,但是感觉大家都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二战日本坦克没有汽油机的,全部都是柴油机坦克。燃烧瓶主要攻击汽油机坦克才有效果。无论是西班牙内战,芬兰战争,还是诺门坎战役。那些被燃烧瓶摧毁的都是汽油机坦克。

在诺门坎战役,著名的燃烧瓶之夜,日军用1200个燃烧瓶重创了苏军第11坦克旅,还造成旅长雅克夫列夫上校阵亡。实际上关键在于,苏军的BT-5型坦克是汽油发动机。而日本坦克是柴油发动机,燃烧瓶对柴油机基本无效。

而且很多日本坦克有前后机枪,在抗战时期很多士兵向日本坦克投掷燃烧瓶,最后却遭到坦克后部机枪扫射,壮烈牺牲。但是,他们一直到阵亡,也没明白,日式坦克是柴油机,不怕燃烧瓶。

抗战初期以后,我国也不再使用燃烧瓶对付日军坦克了。举一个例子,在1943年,我军在冀东曹西庄一次打坦克的战例。我军第12团的3个连参加了战斗,日伪军为30多人,还有3辆豆战车,只有3.2吨重,装备一挺机枪的94式豆战车。

最早我军使用步枪和机枪猛烈射击,但是,94式豆战车,毕竟也是坦克,在一定距离是不惧怕子弹的。后来,我军就用掷弹筒炸断了其中一辆豆战车的履带,随后使用集束手榴弹炸毁第二辆豆战车履带。

随后使用钢钎敲开坦克顶盖,投入手榴弹消灭了日军坦克驾驶员。最后只有一辆豆战车逃跑。对付日本坦克,与其投掷没有用处的燃烧瓶,还不如直接上集束手榴弹和炸药包。


深度军事


首先,燃烧瓶属于应急反坦克武器,不过这种反坦克武器大部分时间是被当作所谓的暴乱武器,对于坦克的损害不大,各国的正规军只有苏联人把它当作正规武器配发部队,而且当苏联人的东迁工厂开始投入使用以后,苏联人用反坦克手榴弹取代了燃烧瓶的地位。
苏联人的配发燃烧瓶上边有一根火柴,用来点燃瓶口的破布。


各种玻璃瓶都可以用来做。

一般燃烧瓶都是这样的使用场景。

燃烧瓶对于坦克等装甲车辆来说,威胁不是很大,不过由于二战时期的坦克大部分使用汽油发动机,由于汽油容易挥发爆炸,所以燃烧瓶如果扔对了地方,确实可以对于坦克完成损坏,不过苏联和日本的坦克是用柴油发动机,所以就算是被燃烧瓶打中也没有什么用处,当然如果是正巧是扔进了坦克的里边那还是用的。不过那样的机会不比中500万的彩票多多少。况且,当时日军的坦克都是柴油发动机,燃烧瓶没什么用。

而且对于中国来说,一直到大庆油田被发现以前都是一个贫油国,当时只有在甘肃的玉门有一些小油田,而且这些油田都是由共产党控制,生产出来的汽油都是用来发动汽车的,至于烧坦克这种事情,实在是太不值当了,摧毁坦克的任务交给炸药什么的东西吧,当时中国已经是可以生产一些火炸药产品,而且用集束手榴弹也比较方便,中国军队的手榴弹还是可以管够的。而炸药包的数量更多,解放军把爆破列为步兵五大技术之一,要求人人会捆炸药包,这些炸药包除了对付火力点以外,还有就是对于坦克。


炸药包,按照过去的民兵教材,如果是要能够炸毁坦克,如果是用TNT炸药需要5公斤以上,如果是硝安炸药需要10公斤以上。

不过,无论是燃烧瓶还是炸药包,都需要步兵在近距离和坦克进行决斗,对于步兵来说,属于勇敢者的行为,但是实际上是损失是非常大的。当有了火箭筒一类的步兵反坦克武器后,象这种步兵和坦克近距离格斗的武器,如果没有特别情况一般是见不到这种场面了。


有痰


穷啊。没别的想法。燃烧瓶,又称莫洛托夫鸡尾酒,主要构造为玻璃瓶,瓶内装有半满的易燃液体,最早作为土制燃烧弹使用。当燃烧瓶在坦克的尾部燃烧时,可能令坦克的油缸爆炸。部分坦克设有外挂油箱,很容易被从外面打开后点燃。另外一点是当时坦克主要采用铆接,车体密封并不严实,燃烧油十分容易流入,现代坦克主要采用整体铸造技术,燃烧瓶用处很有限。

一是物质落后。当时的中国人民已经大大落后世界经济水平,玻璃瓶、汽油、酒精等都是奢侈的不能再奢侈的消费品了,好多人见都没见过,更不说制成武器了。

二是日本的全面封锁。油类和酒精物品是严格管控物品,日本占领军严格封锁此类物品的销售使用,而都对战场我军特别是敌后我军又不能生产,所以对该燃烧瓶的出现也是消极得。从冀中的地雷战就能看出我军物质的缺乏,土法制药、凿石为雷。

三是战场需求小。日军陆军并没有形成德军等国强大的坦克装甲力量,面对面作战的还是普通步兵、炮兵,对付少量坦克部队我军更认可地雷、火炮等武器。

四是制作有点难度。常犯的错误是瓶内放进太多的汽油,在玻璃瓶碎开后过多汽油会难以着火;另一种错误是点燃布块前没有把玻璃瓶抹干净,使瓶外残余的汽油燃烧起来。此外,用作引信的布块来封著玻璃瓶也是错误的作法。其他各种错误包括瓶子的塞不密封,选用错误(太坚固或太易碎,瓶颈太长或太宽)的玻璃瓶等等。但最常见的错误还是点燃以后的投掷过程出错。


下雨啦16


二战的欧洲战场,经历了多场规模宏大的装甲部队对决,对战争进程有着重要影响。坦克经历一战时期的襁褓阶段,到二战时期已经是种可以对战场势态造成重大影响的地面主战兵器。称之为谁正确运用了坦克,就能获得胜利也不为过。当时参战各国,都装备了大量多种型号得坦克。所以为了对付敌军坦克时,除了正常的飞机反坦克,坦克打坦克,反坦克炮打坦克,甚至出现了反坦克火箭筒,反坦克手雷这些近战兵器。而在实在没有别的选择的时候,还出现过莫洛托夫鸡尾酒这种土办法,烧坏敌军坦克。


莫洛托夫鸡尾酒的取材很简单,用一瓶在欧洲遍地都是的烈酒,加段浸过油的布条塞进去做引火,待坦克经过时估摸好时间,点火后把酒瓶扔到坦克相对脆弱的发动机,观瞄设备,驾驶舱口等部位,利用酒瓶破裂后撒开燃烧的烈酒破坏坦克。在电影里还出现过用士兵个个都有的臭袜子装上炸药和导火索,在袜子上抹上沥青或是各种黏糊糊的材料,待坦克经过时点燃导火索粘到坦克上,破坏敌军坦克。

这种土办法对欧洲来说材料唾手可得,可以说家家户户都有酒,在寒冷的俄罗斯没有伏特加是没法活命的,而布条,袜子,沥青也都是非常容易搞到的玩意。所以这些东西在欧洲战场残酷的巷战中非常普遍,随处可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物材料打击敌人。

反过来看二战时的东亚战场,受制于当时的国力条件和地形条件,在中国战场就没出现大规模的装甲兵对决,在东南亚海岛也不可能出现。当时的坦克对于连火车都是新鲜玩意的中国士兵来说在战场上的震撼力是非常巨大的,而且装备太差,基本没有可以对抗的武器。而且对于坦克的强弱点更是一无所知,根本无从谈起发明有针对性的武器或是土办法来打击坦克。一次又一次出现人扛炸药包炸坦克这种无奈之举,这都是国力和认知水平相差太远的后果。还是那句,落后就要挨打。

我是航空君,擅长军事及航空方面的问题解答,希望这个回答令您满意。


航空君


个人认为二战时期亚洲战场受地理因素和交战各方装备条件限制几乎没有成建制大规模的坦克会战。我军士兵成分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受教育程度不高平时训练几乎没接触过坦克装甲车等机械化装备自然不会对坦克的战术构造和弱点有所了解。再加之我军缺乏远程火炮反坦克炮所以日军坦克主要作用是攻城拔寨摧毁据点而不是对付我方步兵,所以我方人员近距离和坦克对抗的机会应该不多。第三,战时物资匮乏。当时的别说用作燃烧瓶的汽油估计连玻璃瓶都不多,所以说单兵使用燃烧瓶对抗敌方坦克的场景几乎没有。




虎1942


这个问题有很多原因。有战术针对性方面的,也有工业能力上面的,还有士兵认知上面的。

据史料记载,大规模会战里面,日军通常采用协同作战的战术,在用火炮发射4000-6000枚炮弹对中国军队阵地进行覆盖后,战车与士兵一起冲锋。相比于欧洲的坦克,日本的坦克更小,装甲薄弱,武器种类也少,很多情况下是由坦克进行烟雾弹发射,混淆视线,再由士兵冲锋解决战斗。这种情况下,中国军人基本没有机会对坦克进行近距离战斗。

其次很多答友都说了,当时中国的工业能力不足以支撑燃烧弹这样的武器生产和消耗。当时的中国生产汽油的能力薄弱,大量的汽油靠西南进口,有一滴血一滴油之称,而即便是替代品酒精,以当时中国的粮食产量也无法支撑。合适的容器也没有,就连最简单的附着燃烧剂蔗糖,对于大部分中国军人来说也是奢侈品。

其次是战术意识的问题,此前的战争中,中国军人从未遇到过坦克的这样的敌人,据史料记载,有战役中,士兵曾用大刀砍坦克,也曾有士兵在用手雷让坦克趴窝后开始庆祝胜利,然后被炮塔扫射的机枪打死。

中国士兵为何不用燃烧弹对付坦克,不能用现在的目光去看,过去的那场战争,是两个国家的全面战争,人民素质、文化水平、工业水平都是战争的一部分。


战场实录


当时的状况,哪找汽油和玻璃瓶去呀!战时的汽油都是进口的,车用都不够,而且最好的载体,玻璃瓶没有工业化的大规模生产。这两者决定了在当时无法使用这一有效武器的


自在行走的老若


二战中国没有工业体系,人民大多数还是农耕缺少汽油,缺少玻璃瓶,缺少原材料。原因二呢,日本人的小型坦克速度快,并且当时中国士兵没有什么正规的训练。


给自己一片悬崖


我军汽油短缺,给汽车用都不够,领导都还骑着马呢,哪来的汽油发给士兵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