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雲講春秋戰國:圍魏救趙孫臏勝龐涓留千古威名

晨雲講春秋戰國:圍魏救趙孫臏勝龐涓留千古威名

戰國時期因各國間戰爭頻繁,所以軍事人才輩出。龐涓、孫臏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相傳二人同出於鬼谷子門下,他們一個事魏,一個事齊,且各為其主,戰場相逢鬥智鬥勇。魏惠王仿效秦孝公,要找一個商鞅式的人才,於是用重金招徠天下豪傑。當時有個叫龐涓的魏國人前來求見,向魏惠王講了些富國強兵的道理。魏惠王聽了挺高興,就拜龐涓為大將。龐涓天天操練兵馬,先從附近幾個小國下手,一連打了幾個勝仗,後來連齊國也給他打敗了。打那時候起,魏惠王更加信任龐涓。

龐涓自以為是了不起的能人。可是他知道,他的同學齊國人孫臏,對用兵之法諳熟精通。魏王用重金聘到他,當時龐涓也正事奉魏國。龐涓自覺能力不及孫臏,恐其賢能高於自己,便施毒刑將孫臏致殘,折斷孫臏的兩腳並在他的臉上刺上字,企圖使孫臏既不能行走,又羞於見人。後來孫臏裝瘋,幸得齊使者救助,逃到齊國。齊國大將田忌聽說孫臏是個將才,把他推薦給齊威王。齊威王也正在改革圖強。他跟孫臏談論兵法後,大為賞識,見孫臏不僅熟習兵法,而且對指揮作戰有一系列獨到的見解,便拜孫臏為老師,對孫臏的軍事才能深信不疑,恨沒早點見面。

晨雲講春秋戰國:圍魏救趙孫臏勝龐涓留千古威名

公元前353 年魏惠王為了報復失去中山的舊恨,便派大將龐涓前去攻打。中山原本是東周時期魏國北鄰的小國被魏國收服,後來趙國乘魏國國喪趁機將中山強佔了,魏將龐涓認為中山不過是彈丸之地,距離趙國又很近,不如直打趙國都城邯鄲,既解了舊恨又一舉雙得。魏王聽從了龐涓的建議,躊躇滿志,以為宏偉的霸業從此開始,於是立即調撥五百戰車,命令龐涓為將,直奔趙國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急難中只好求救於齊國,並許諾解圍後以中山相贈。齊威王應允,任命田忌為元帥,孫臏為軍師,率領一支八萬人的軍隊去求援趙國。

當田忌與孫臏率兵進入魏趙交界之地時,田忌想直逼趙國邯鄲,以解趙圍。孫臏制止,就對田忌說:“要解開亂麻,不能用蠻力強拉硬扯;要排解打架的糾紛,不能手持武器幫著擊刺而把自己也捲進去。避開其強勢,直接攻擊其空虛部位,利用形勢迫使他們不得不停止,則自然便解決了。現在魏國和趙國互相攻打,精銳部隊必然都在外面戰鬥,而留在家裡的都是些老弱殘兵。將軍不如率領軍隊直接攻打魏國首都大梁,佔據魏國的交通要道,攻打魏國防務空虛的地方,那麼魏國必然會放棄趙國,回軍來救魏國。這樣齊軍既可以救趙,又可以調動魏軍跋涉奔走,趁魏軍疲憊之時一舉擊敗魏軍。我們不但解了趙國的圍而且也坐享魏國疲憊之師的利益。”

晨雲講春秋戰國:圍魏救趙孫臏勝龐涓留千古威名

田忌依計而行。龐涓得知這個消息後果然十分慌張,在攻下趙都邯鄲後,他顧不得部隊的休整和喘息,只留下少數兵力留守邯鄲,拋棄輜重,急忙率領輕車銳騎,晝夜不停地回救大梁。龐涓這樣做,雖是出於無奈,卻犯了兵家大忌!龐涓倉皇回救大梁,早已在孫臏的意料之中,孫臏就設伏在魏軍回師的必經之地桂陵。魏軍離開邯鄲,歸路中又陷伏擊與齊戰於桂陵,齊軍如以逸待勞,士氣旺盛,如同猛虎下山,魏軍部卒長途疲憊,潰不成軍,很快,疲憊不堪的魏軍就被打的大敗!龐涓勉強收拾殘部,退回大梁,齊師大勝,趙國之圍得以解決。後來,魏國被迫與齊國議和,並且將趙國都城邯鄲歸還給趙國。

有時候以硬碰硬並不是解決事情的好方法,我們只需避實就虛,改變一種方式,就能達到以逸待勞,化被動為主動的效果。這樣做事還會變得輕鬆順利,也避免了消耗過大的精力。對敵作戰好比治水:敵人勢頭強大,就要躲過沖擊,再用疏導之法使其分流。“圍魏救趙”是我國軍事史上的有名戰例,它就是以變攻堅為擊虛,變被動趨戰為以逸待勞,變擊敵有備為出其不意的,這比直趨邯鄲參戰確實高明得多。它的基本思想是不急於求成,要趨利避害、伺機殲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