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涓、孫臏,誰君子誰小人,你真的看懂了麼?

在中國歷史上,有三個陽謀堪稱經典。

一,圍魏救趙。

二,金刀計。

三,推恩令。

龐涓、孫臏,誰君子誰小人,你真的看懂了麼?


也有歷史愛好者稱此三計不可破,稱為史上前三的陽謀,也不為過,作者深以為然,而圍魏救趙的獻計者——孫臏,正好與商鞅是同時代人,所以講完商鞅之後,今天咱們聊一聊龐涓孫臏。

龐涓孫臏的故事,早些年已經被影視作品拍爛了,但內容全部都出自《資治通鑑》,在影視作品裡,孫臏的設定永遠是智慧的,似乎都有點按照諸葛亮的意思在拍,而龐涓永遠都是一個奸詐小人,作者今天要冒天下之大不韙,給龐涓洗白!

龐涓、孫臏,誰君子誰小人,你真的看懂了麼?


寫到這裡可能有看官要嘲笑作者,洗的白麼?作者想說,不試試怎麼知道?之前講過禮壞樂崩之後,就只剩下戰了,所以叫戰國。也就是說戰國時,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是可以站在德道至高點上批判任何人,在這個背景下,咱們可以聊一聊,龐涓孫臏。

孫臏與龐涓俱學兵法。龐涓仕魏為將軍,自以能不及孫臏,乃召之。至,則以法斷其兩足而黥之,欲使終身廢棄——《資治通鑑》

龐涓、孫臏,誰君子誰小人,你真的看懂了麼?


這什麼意思?話說倆人師承鬼谷子,龐涓在魏國當將軍,覺得自己比不上孫臏,然後把孫臏或抓或騙到魏國,設計斷其足,刺其面,想讓他一輩子都沒人願意用他。這裡就出現了第一個問題,為什麼不殺了孫臏?

這段話去掉語氣詞後,是不是這個意思?龐涓孫臏是師兄弟,龐涓當官,孫臏也來,後犯了法,被斷足刺面?

孫臏以刑徒陰見,說齊使者。齊使者竊載與之齊。田忌善而客待之,進於威王。威王問兵法,遂以為師。於是威王謀救趙,以孫臏為將,辭以刑餘之人不可。乃以田忌為將而孫子為師,居輜車中,坐為計謀。——這段話只有一個意思,斷足刺面是不影響被重用的!

龐涓、孫臏,誰君子誰小人,你真的看懂了麼?


明白了麼?如果是為了不讓孫臏被重要,斷足刺面都是沒用的,如果龐涓是因為嫉妒孫臏才華陷害於他,那他做的都是無用功!可能麼?咱們繼續往下看!

孫臏到了齊國做軍師出的第一計就是千古第一陽謀——圍魏救趙。可是啊,袞袞諸公,圍魏救趙賭的是什麼?賭的是功敵之必救!那為什麼龐涓寧可戰敗也要回兵去救魏國國都呢?

這裡必須插兩件故事,一個是宋末元初,蒙古諸王叛亂,忽必烈沒有回兵平叛,而是揮軍南下,打下了大元朝一百年的錦繡河山。另一個是袁崇煥之死,崇禎初登帝位,重用袁崇煥,而袁崇煥卻引著清兵一路圍了北京城,差點提前忘了大明朝。

龐涓、孫臏,誰君子誰小人,你真的看懂了麼?


說了兩個故事,只想說明一個問題,圍魏救趙之所以成功,是因為龐涓必須救魏都,龐涓為什麼必須救魏都,因為他主子在魏都。孫臏此計賭的就是龐涓忠君之心!

孫臏到齊國獻的第二計——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龐涓伐韓,韓向齊國求救。齊王問手下該怎麼辦,

鄒忌說,不如不救。(一代名臣,鄒忌諷齊王納諫)

田忌說,不救的話,韓國就完了,唇亡齒寒,不如早救(田忌賽馬那個田忌)

龐涓、孫臏,誰君子誰小人,你真的看懂了麼?


孫臏說,不如先讓他們打著,等韓國快王國了,咱們再去! 這樣的話魏國疲憊之兵,就打不過咱們了,韓國也不敢說啥,只能千恩萬謝咱們。

司馬光為什麼要對比三個人各自的話?袞袞諸公,咱們細細的品一品,孫臏這個計策稱得上好計策麼?稱得上,但是隻有他想得出來麼? 作者大言不慚的說一句,這是一個沒讀過書的八旬老農都能想到的辦法!也許有人會問,既然人人都知道的辦法,那為什麼鄒忌,田忌,不說?是他們傻麼?齊王用兩個傻子當國之柱石?因為田忌,鄒忌是君子啊,這等小人之言怎麼能出自他二人之口?

這說明孫臏就是個小人啊!諸君如果不信,不妨在想想那個耳熟能詳的田忌賽馬,說好的,上等馬對上等馬,中等馬對中等馬,下等馬對下等馬,而孫臏出的計策是什麼?

龐涓、孫臏,誰君子誰小人,你真的看懂了麼?


這還說明不了問題麼?賽個馬而已,就像咱們打個麻將,都個地主,是為了贏麼?就是為了開心,而孫臏這樣一個人,連玩個遊戲,都要斤斤計較,為了贏不擇手段,他不是小人,熟是?

再看孫臏最後一計,計殺龐涓!內容無非是造假,但行軍打仗,使詐無可厚非。可為何龐涓自刎之前要大喝一聲“遂成豎子之名!”這句話其實爭議很大,諸君細品,豎子,豎子,一個看不起人的稱呼,如果龐涓真的一早就認為孫臏,才華勝於自己,為何臨死前要稱其為豎子?

遂成豎子之名,言外還有一個意思,就是我怎麼會敗給他?明白了麼,龐涓從來都沒把孫臏當回事過,既然從來都沒把孫臏當回事,為什麼又要招來孫臏斷其足,刺其面?

龐涓、孫臏,誰君子誰小人,你真的看懂了麼?


作者一直在說,看待歷史一定要公平公正,用結果推過程可能會更接近真相,咱們不妨推一推這個故事。

孫臏——小人——在魏國被斷足,刺面。——投奔齊國——計殺龐涓。

龐涓——忠君——在魏國當將軍——替魏國打仗——被孫臏計殺——至死都看不起孫臏。

簡單明瞭,故事的正反面角色就出在一個是魏國將軍,一個在魏國被斷則刺面上了。而能證明龐涓是反面人物的證明只有司馬光的一句心理描寫——孫臏與龐涓俱學兵法。龐涓仕魏為將軍,自以能不及孫臏,乃召之。至,則以法斷其兩足而黥之,欲使終身廢棄。

龐涓、孫臏,誰君子誰小人,你真的看懂了麼?


自以能不及,卻至死沒有看得起孫臏,矛盾麼?矛盾,這個故事的正反主角是不成立的,今日作者在此給龐涓洗白,雖人微言輕,但這是一個開明的社會,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以上就是作者的想法和看法。

至於孫臏之殘,基本確定是孫臏自己作妖作得,無奈影視作品對人影響太大,再也無法改變世人的看法,而司馬光作《資治通鑑》就是在警示世人,他很難把一個失敗者寫得光明正大,但讀史一定有讀出弦外之音,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哪怕錯了也沒關係,若諸君喜歡歷史,喜歡《資治通鑑》不妨關注作者,作者將以年單位,陪諸君讀一讀,這千古奇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