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不出名詞人的絕世之作,字字精彩,末句連唐伯虎也“抄襲”

詞最開始起源於民間民歌,後來經過文人不斷修改潤飾,尤其是進入宋朝,名家輩出,詞發展到鼎盛狀態,詞的創作在北宋蘇軾、南宋辛棄疾等大詞人手中得到了最大的提高與發展,成為一種完全獨立並與詩歌相抗衡的文學形式。但是詞始終是配合音樂歌唱作為酒宴筵席助興之用。

所以就跟今天的流行歌曲一樣,會有一個很尷尬的現象就是“詞火人不火”。歷史上有很多詩詞膾炙人口、人盡皆知,但是他們的作者卻並不為大多數人知曉。像前面提到的“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幾乎人人都讀到過,愛不釋手,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作者王觀;像“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人人倒背如流,脫口而出,但是卻並不知道它的作者是羅隱。

一個不出名詞人的絕世之作,字字精彩,末句連唐伯虎也“抄襲”

以及今天我們要讀到的這首詞,可謂字字精彩,最後七個字就連明代大才子唐伯虎也一字不落全“抄襲”。足見這首詞之精妙。

憶王孫·春詞

宋·李重元

萋萋芳草憶王孫。

柳外樓高空斷魂。

杜宇聲聲不忍聞。

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

一個不出名詞人的絕世之作,字字精彩,末句連唐伯虎也“抄襲”

李重元,何許人也?不詳其生卒年,亦不詳其字號,只知是宋徽宗年間人。他留世的作品也不多,一共4首。可見其人是多麼不出名。但是這首詞很出名,還入選了《宋詞三百首》。

這首詞乍一看,用的都是芳草、楊柳、高樓、杜宇、梨花,無一不是中國文學中的基本意象。但是正像有才情的作曲家僅憑藉七個音符的不同組合就能構成無數美妙的樂章一樣,這首詞也以其富有感染力的意象組合和不露痕跡而天然精巧的構思,描寫了一個獨立、不可替代的藝術形象。

一個不出名詞人的絕世之作,字字精彩,末句連唐伯虎也“抄襲”

讀完題目憶王孫,我們知道這是一首描繪閨中少婦思念丈夫的“閨情”詞。首句一讀,腦袋裡立馬蹦出來兩句詩——崔顥“芳草萋萋鸚鵡洲”和白居易“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但是其實這兩句詩也是化用了劉安《招隱士》賦中的“王孫遊兮不歸,芳草生兮萋萋”之語。這裡的王孫都不是指一個叫“王孫”的人,而是用來代指行人、遊子。萋萋是指春草茂盛。整句詞把這些意象組合在一起,營造出一種傷心的底色:連天芳草,千里萋萋,極目所望,古道晴翠,而思念的人更在天涯芳草外,閨中人的心也輕輕飄揚到天盡頭。

第二句,一個柳字,從《詩經》中的“楊柳依依”到韋莊的“無情是臺城柳”,從李白的“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到柳永的“楊柳岸、曉風殘月”,那一縷柳寄寓了多少中國文人的愁緒在裡面,讀罷一種縈繞在心間的憂怨久久揮之不去,登上高樓,憑窗遠眺,盼望日夜思念的丈夫能出現在眼前,只是仍不見丈夫身影,不覺悲從中來,更添傷悲。

一個不出名詞人的絕世之作,字字精彩,末句連唐伯虎也“抄襲”

第三句,“杜宇聲聲不忍聞”,杜鵑即杜鵑鳥,鳴聲淒厲,好像在勸說行人“不如歸去”。結合此情此景,更能觸發思念親人的悲悽之情。

到此已經是憂從中來,愁不忍聞。但是詞人覺得還不夠,還需要更進一步,怎麼進?“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時將黃昏,天又降雨,拍打梨花落地,傷情離緒更進一層。少婦思夫的孤寂心情,伴隨悽風厲雨,更加魂消腸斷。不忍再看落地梨花,遂關掩門戶,不再見人。給人以無窮遐思,悲苦難以盡言。最後這七個字可以說將整個愁怨放大到極致,大有此時無聲勝有聲之感。後唐伯虎將這七個字一字不落“抄襲”到自己的《一剪梅》作為首句。

一個不出名詞人的絕世之作,字字精彩,末句連唐伯虎也“抄襲”

人說小令如絕句,易成而難工,最重神韻。這首詞利用傳統意象,將芳草、煙柳、杜鵑、春雨、梨花諸物與所抒離恨別緒結合在一起,使之情景交融。讀這首詞,就像是見闊別多年的故友,人們在熟悉中發現了陌生,有限中找到了無限,詞意境深遠而韻味悠長。

雖然作者李重元不聞其名,但這首詞堪稱千古佳作。

一個不出名詞人的絕世之作,字字精彩,末句連唐伯虎也“抄襲”

他的其他三首作品一併錄之:

憶王孫·夏詞

宋·李重元

風蒲獵獵小池塘。

過雨荷花滿院香。

沈李浮瓜冰雪涼。

竹方床。針線慵拈午夢長。

一個不出名詞人的絕世之作,字字精彩,末句連唐伯虎也“抄襲”

憶王孫·秋詞

宋·李重元

颼颼風冷荻花秋。

明月斜侵獨倚樓。

十二珠簾不上鉤。

黯凝眸。一點漁燈古渡頭。

一個不出名詞人的絕世之作,字字精彩,末句連唐伯虎也“抄襲”

憶王孫·冬詞

宋·李重元

彤雲風掃雪初晴。

天外孤鴻三兩聲。

獨擁寒衾不忍聽。

月籠明。窗外梅花瘦影橫。


詩詞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

關注十二讀書,每天共話詩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