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包拯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密探零零发


包拯,包青天,后世关于包拯的评书,小说太多了,所以到了我们现在关于包拯的电视剧电影也是太多了,很多90后的相信都看过《少年包青天》系列的,好像又四部吧,不过我最喜欢看的还是前两部,周杰和陆毅演的那两部,里面的曲子一听到就感觉挺吓人的。不过自己还是很喜欢看,里面的每个故事情节都设定的很好。

当然这个电视剧只是以少年时期的包青天为准的,不过很多自然也都是后世的小说,评书写出来的,所以不能全信。

历史上的包拯在1062年突然得病而亡,终年64岁。宋仁宗亲自去吊唁了的,可见包拯在当时来说确实是一位非常厉害的人物,皇帝都亲自去吊唁了的。

包拯的一生其实也并没有电视剧里的那么传奇,包拯在宋仁宗五年考中进士,出任建昌县知县,但是包拯决绝了因为父母年纪大了,后来就到了和州监税,但是后来还是辞职了。几年之后父母去世,包拯在1039年的时候才进京听选,当了天长知县。

后来包拯又出任端州知府,监察御史,包拯也出使过辽国,也做过尚书工部员外郎,到了皇佑四年也就是1052年出任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1056年权知开封府,包拯并没有做过开封府尹,而且在宋朝的时候开封府尹一般是不会给赵氏以外的人做的,开封府尹都是皇家的人来做的,所以包拯是不可能做到开封府尹的。到了1062年的时候升任给事中,正式担任三司使,又来又拜枢密副使,枢密使在宋朝是相当大的官,一品官,枢密副使也是二品的。这个算是包拯一生中最大的官了,后来调任礼部侍郎但是包拯没有接受。包拯在1062年五月的时候就突然得病死亡了。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包拯的一生中其实并没有电视剧里那么的跌宕起伏,而且可以看到包拯为官几十年,好像一直都是在升官的。算是比较平稳的。

不过历史上的包拯确实是一个好官,刚正不阿,包拯为官就是廉洁著称的,不畏权贵,被后世称为包青天也是不为过的。


中国历史研究所


包拯是北宋时期的名臣,论才学,他进士及第,论品行,他一生刚正清廉。包拯的一生光明磊落,给人留下的都是些正面的事迹,甚至连他黝黑的皮肤,都让人感觉亲切。而在民间,包拯更是被描绘成了一个专门为民请命,断案如神的形象。


早年高中之后,包拯被授予知县职务,但是家中父母挂念,只得留在二老身边。父母相继老去之后,他还守孝数年,前后共耗去十年光阴,直到39岁的时候才正式任职,为朝廷效力。

包拯活跃的时期,正是大宋少有的明君——宋仁宗在位的时候,此人多次提拔有识之士,心中常有富国强兵之思。仁宗善于纳谏,这才是包拯能够留名青史的关键,包拯曾经在进谏的时候,口水都喷在仁宗脸上,但仁宗并不在意。正是仁宗的这种豁达,让包拯的谏言经常能够得以采用。



包拯一生仕途比较顺利,除了有一次因为力保其他官员,而受到牵连被降职外,其他时候官途基本没有起伏。出仕没几年,在经过一年的知府任职以后,就被调入京城,担任了御史。御史就是大宋的言官,如果遇到庸主,那就是毫无威慑力的一共官职,因为他说什么,朝廷都不做理会,但是遇到仁宗这样的明君,这御史就厉害了。御史虽无实权,但是可以弹劾任何人,包括皇帝,特别是像包拯这样胆大心细的御史,那些心术不正的官员,会经常因为忌惮他,而有所收敛。

包拯一生弹劾的官员很多,大部分都是朝廷大员。仁宗宠幸张贵妃,贵妃曾经向他提起自己的父亲,想给他谋个节度使的官位,但是遭到了包拯的极力反对,君臣因此大吵一顿,但是最后包拯态度强硬,而仁宗也选择了屈服,回宫后还因此训斥贵妃:你就知道节度使,不知道还有个包拯?

包拯在京敢弹劾高官,到了地方又能整顿吏治,造福百姓,在他的治下,不但经常审讯一些作奸犯科之辈,还会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向朝廷进言,给出一些合理的政策。而且包拯办案向来公正,从不收受贿赂,所以一直都有廉洁的名声。正是因为他在各个职位上,不但廉明,而且很有成绩,所以官职一路高升,做到了枢密副使的职位。



在大宋,各部的正职也只有个名头,并不让他们具体插手政务,所以这个枢密副使其实就是当时的最高官员之一了。虽然只是个二品官衔,但是实实在在进入权力的核心,看得出仁宗对他的器重。

包拯辛劳一生,政绩斐然,名声很好,这既是他本人能力、品行带来的结果,也离不开贤明的仁宗皇帝的支持。公元1062年,包拯死在任上,仁宗感念他的功劳,亲自前去吊唁,还为他停了一天的朝会。包拯一生辛劳,没有辜负皇帝对他的器重,而皇帝也感怀他的忠诚,用行动表明了自己对包拯的喜爱。

在包拯死后的第二年,仁宗也突然驾崩。贤臣刚走,皇帝后脚随之而去,这对贤明的君臣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回味的故事。

一般而言,刚正不阿的清官,在官场上往往会不如意。像包拯能在官场上风生水起,一方面说明了当时宋仁宗确实对于包拯厚爱,也说明了包拯本身情商颇高。


小镇月明


包拯,是北宋名臣,他为官清廉,铁面无私,因此也被老百姓尊称为包青天,并且包拯也是为数不多的死后被纳入神话体系,并被世人奉为神明的人类。

包拯是在宋仁宗五年考中的进士,从此开始了自己的仕途,当了一个知县,但是后来他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于是只好辞官回家,直到后来父母去世了,服丧期满包拯才重新担任了天长知县,由于干的不错没过几年就被调到了端州当知府,这个职务在别人那是数一数二的肥差,因为端州是名砚端砚的产地,其他的官员除了每年产给朝廷上贡的以外,还会额外生产很多打点其他朝中官员的砚台,但是包拯在端州,除了给朝廷上贡的外,没有拿一方受贿官员,更没有带回一方砚台回到自己家中。

后来包拯得到了御史中丞举荐,开始担任监察御史,宋朝一直饱受契丹的袭扰,包拯就开始提倡练兵强国,而不能一直通过给岁币买和平,在当时的敌对情况下,仍然作为宋使出访辽朝,但是后来因为包拯铁面无私,所以也受到排挤,后来担任了工部员外郎、和多地的转运使,在这期间包拯充分展现了自己不畏权贵的一面,直接弹劾当时得宠的张贵妃的父亲张尧佐。

包青天人们对他印象最深的一定是担任开封府府尹,其实包大人从来就没担任过开封府府尹,包拯是在嘉佑元年开始担任开封府知府一职,但是其实包拯只在任一年时间就被升为了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包拯的性格是那种眼里容不下沙的人,连续弹劾了两任的三司使,后来仁宗调任包拯担任了这个职务,但是没过多久,包拯突然病重去世,宋仁宗亲自前往吊念包拯,并为包拯辍朝一日,追授礼部尚书,赐谥号孝肃。

包拯执法严明,廉政爱民,在上任期间,整顿吏治,严于律己,并且改革了宋朝上诉要贿赂官员的弊端,因此在后世包拯俨然成为了清官的代表。加上后世对包拯的故事进行了很多神话,也加深了包青天在民间的形象。


玄坤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名字千古流芳,他就是清正廉洁、万世景仰的包拯。在宋代,他因整顿吏治、惩治贪官、解除民困而被称为“包青天”,后世则敬称他为包公。

包拯的别称很多:”黑脸包公”、”包青天”、”包黑炭”、”包公”、”包孝肃”。

这里的”黑”,不单指肤色黝黑,还隐含着他铁面无私,为人正直,廉洁奉公,一丝不苟的做事原则。

一、38岁前的包拯。

包拯出生于公元999年,祖籍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天圣五年(1027年),28岁的包拯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

包拯”少有孝行,闻于乡里”,他有两个哥哥,早年病逝。父母亲年纪都大了,赡养老人的重担落在了包拯肩上,于是包拯辞官不去赴任。

后来又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还是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安心赡养老人。几年后,他的父母亲相继去世,包拯守丧期满时,已经38岁了。

二、屡获升迁的包拯。

公元1041年,包拯转到端州当知府,升为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之机,大肆敛取高达贡数几倍,甚至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当朝权贵。

包拯上任后,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他政满一年,没有赠送权贵,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公元1043年,包拯入京,担任殿中丞,后担任监察御史。在此期间,他建议操练军队,练兵强国,充实边境守备,不能一直通过岁币买和平。

又提议被废黜的贪官,不得再次做官。

公元1045年,包拯担任契丹正旦使,出使辽国。回宋后,他再次建议朝廷,要挑选合适的将领守卫边防,以防契丹袭扰。

公元1055年,包拯因推荐官员失误被贬官。

公元1056年,包拯担任权知开封府。据历史记载,他在任开封府知府期间,有两件事比较突出:

一是简化了民众告状的手续。大开官衙正门,凡是告状之人,都可以进去直接见官,当面陈述案情,任何人不得刁难。这一改革,深受百姓欢迎;

二是疏通惠民河。包拯不顾达官贵人们的反对,毅然下令将所有堤坝和花园拆毁。

虽然后来权贵们告到仁宗那儿,由于包拯做得完全正确,仁宗也只得缄口不言。

此后升任右谏议大夫、权任御史中丞。在此期间,他处理了多起涉及权贵的案件,他弹劾过丞相、王爷的儿子、贵妃的亲属等人。

这些人要么位极人臣,要么是皇亲国戚,他有御赐的三口铡刀,也斩了不少权贵,执法公正严明,颇得民心。他还曾建议朝廷早立太子、节俭勤勉。

中间插一个包拯办案的小故事:一天王五牵着自己的驴去卖炭,他把驴捆在市场门口的树上,一会儿卖完炭出来一看,驴变得又瘦又小,就去报了案。

包公想了想说:“把这头驴关上3天,再审”。第三天包公说:”把这头驴打40大板,爱它怎么跑就怎么跑”!果然找到了偷王五驴的小人。

包拯一路步步高升,最高职位做到了枢密副使,在宋朝时属于二品官,放在现在就是国防部副部长。

《铡美案》中,包拯秉公执法,不畏强权,即使公主、太后横加阻挠,以官相逼,包拯也毫不畏惧,宁可丢官不做。

也要惩治罪臣陈世美,最终将陈世美送上龙头铡,此举大快人心,影响深远。

三、包拯最后的结局。

公元1062年6月,包拯在枢密院时突然得病。弥留之际,仁宗还亲临包拯府第看望。包拯最终于7月3日因病离世,享年63岁。

包拯病逝后,宋仁宗亲自吊唁,并辍朝一日,追赠其吏部尚书,谥号”孝肃”。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首例吧。

你有没有想过,包拯得罪了这么多权贵,为啥没人敢报复他呢?

一是打铁需要自身硬,身正不怕影子斜。包拯一生清廉,办案铁面无私,且英明果断。

二是宋仁宗并不是昏庸的皇帝,在位期间他能知人善用,能臣辈出,实行的都是仁政,做到了“为人君、止于仁”。

所以像包拯这样的清官,当然要大力维护,有这样硬的大Boss在背后撑腰,一般人当然不敢动包拯。

历史上的包拯确实大公无私,做了官以后对家里人的要求也很严。”谁要是做官犯了贪赃,死后不得葬进包家祖坟”。

所以包拯一直被人们视为心中的清官偶像也就不奇怪了。

我们心目中的包拯,是个公正廉明,刚正不阿,清明廉洁,深受百姓爱戴的清官。

在当时和后世都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后人对他的事迹不断加工、演绎,一直流传至今。


有书博物馆


包拯这个人,历来给我的印象都是这样的。



再过了一段时间等我长大的时候,咦!他变成了这个样子。



反正就是长得乌漆嘛黑的人,小的时候,家里面还经常说我长得和“包黑炭”一样,扔到碳堆里面都属于找不到的那种人,哈哈。(听说这个演员为了演包拯专门往脸上涂巧克力,哈哈!)


好了,详细介绍一下北宋的包拯吧!


包拯在大多数的人眼中已经被电视剧完全洗脑了,认为史书中的包拯就是那个样子,但是电视剧终究是电视剧,像我们所熟知的包拯连皇上都敢打,这在古代封建王朝中是不可能的事情,作为臣子,以下犯上,那就是死罪一条。


包拯,这个出身于北宋一个普通家庭的小伙子,是一个特别喜欢读书的人,终于在27岁的时候考中了进士,开始了他的为官之路,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建昌知县,可是包拯却没有去,为什么?


因为,这个包拯太孝顺了。


朝廷授予他建昌知县,他便推辞没有去上班,就仅仅是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但是过了一段时间朝廷又给了他一个叫做和州监税的工作,包拯这家伙一听,这尼玛离得更远了啊!不去!不去!坚决不去,就索性辞官了。


几年的时间过去了,包拯的父母双双去世,这个包拯还是舍不得离开家乡,害怕着一走就再也没有机会回来了(小伙子真恋家啊)。于是,包拯的邻居都看不下去了,你丫的玩呢?不工作整天呆在家里面,还口口声声地打着“孝顺父母”的口号,你丫的建功立业了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报答。


包拯一听,哎!说的对啊,一拍屁股上班去了,于是他便做了天长的知县,接下来就是大家熟知的包拯“巧断牛案”的故事了。时间一年一年的过去,包拯被调到了端州做知府,在端州的这段时间,他所做的事情就是整治当地的吏治,但是也仅仅呆了一年的时间。


包拯这一辈子最大的敌人就是张方平了,这个张方平是朝廷的三司使(北宋前期最高财政长官),这张方平掌管着北宋王朝的财政大权,还不知足,却去欺负一个开酒馆的小商人,北宋年间,这些小商人可是很有钱的,敲诈一下能捞不少钱,这个小酒馆欠下了不少的钱,张方平就让这个小酒馆的老板用家产抵押,但是却用低价买下了酒馆老板的家产,捞了不少的油水。


包拯知道了这件事情,咦!尼玛,直接告状了,皇上一道命令就将张方平的官位给剥夺了,让他回家反省,没想到新上来的三司使又尼玛是个贪污犯,包拯一生气,又弹劾了一遍,这个新上任的三司使也就被免职了。


所以,这包拯这一辈子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打抱不平,经常弹劾他人,一时间朝堂之上的人都怕他,不仅如此那些外戚、宦官见了他恨不得绕道走,也不想搭理他。


嘉佑七年,包拯在枢密院工作的时候,突然得了重病,没过几天的时间,就病逝了,终年六十四岁。并且朝廷还赠他礼部尚书,赐谥号为孝肃。


历史总探长


包拯是我们所熟知的一位清官,他铁面无私,一生都为国为民。由于他当官清廉,又处处为百姓着想,因此被后人传颂,包拯的美名一直流传到今天,成为一段佳话。

包拯一直活到64岁,混迹官场二十多年,包拯从一个小县令开始做起,一路扶摇直上。包拯凭借的不是玩权谋,而是踏踏实实为百姓办事。

包拯之清廉受到百姓称赞,也因此引起了仁宗的注意,仁宗对包拯十分欣赏。包拯曾多次顶撞其他大臣,甚至皇帝。他不畏权贵,公正无私,实在令人钦佩。


包拯最后是病逝的,也算是善终。包拯得罪权贵不少,最后能得善终,也是好人也好报了,包拯那时是枢密副使。


麦地传奇


包拯在历史上是病逝的。公元999年包拯出生,公元1062年,因病离开人世,享年64岁,想来“包青天”还是一个跨世纪的人物。最近央视黄维德版的包青天《开封府传奇》引发热议,又一次唤醒人们对包青天的怀念。尤其黄维德瞪眼式的眼睛让很多网友吐槽。但是我们仔细看剧就可以发现包拯在哥哥嫂的抚养下经历了一个满是缺憾的童年,起初的瞪眼和别扭或许就是在向我们展示包拯让人同情的童年。看得出黄维德的表演是很有自己的想法的。

包拯,包希仁是安徽合肥人。28岁的包拯考中进士并在家乡安徽省的天长县担任知县。任期满后,因为政绩卓著被派到广东省端州治理端州。端州盛产砚,每年向朝廷进贡,包拯在任期间政治政绩,百姓十分感恩,集体为他打造了一个砚台,包拯没有不接受。在93年版的电视剧《包青天》中,包拯将砚台从山上扔下,还给了端州大地。

宋仁宗期间,张贵妃得宠。宋仁宗多次要提拔张贵妃堂兄张尧佐,张尧佐官至户部侍郎以后,宋仁宗仍然想再三提拔。当时作为监察御史的包拯,多次上书,认为宋仁宗提拔张尧佐与法度不服,任人唯亲,这是错误的。包拯的观点得到了当时的诸多拥护,宋仁宗只好作罢。后来张贵妃又一次煽风点火,想要让宋仁宗提拔张尧佐,包拯再次制止。张尧佐也算识时务,自己拒绝了宋仁宗的任职。

提到包拯就不得不提一下开封府,其实历史上包拯在开封府任职只有短短的一年。但是在这一年里,包拯就把据说当时最难治理的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包拯铁面无私对于违法权贵和骄横府吏同样法不容情,严加惩办。包青天的名声也传遍了开封的大街小巷。包拯的铁面无私的故事也被写进了小说,话本中。在元朝的元曲中就有很多“包特制”的故事,而“包特制”就是当时老幼妇儒门对包拯的亲切称呼。


娱乐6频道


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的包拯在民间流传着很多断案奇闻,一些影视作品中也将他的故事描绘的精彩绝伦。

但是,历史上真正的包拯,并不是影视剧中所描绘的那样,他的脸可没有那么黑,也没有那个月牙形的标志,没有像尔摩斯般探案如神,也不像小说里所说的家道清贫。

恰恰相反,包拯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公务员”,并且为此努力奋斗。那么,历史上包拯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包拯的一生正如他所期盼的那样,整个人生像开挂一般官运通达,这也得感谢遇到了一位旷世明主,素有“守成贤主”之称的宋仁宗。

正因为有了仁宗的庇护,包拯才能把朝廷搞得“官不聊生”。

而且根据《宋史》名臣列传中的记载,包拯整个职业生涯总共弹劾了王公大臣多达36位,当时在京的官员送包拯一个外号“包弹”,没有他不敢弹劾的人。

甚至宋仁宗当皇帝做的不对的时候,包拯依然上书对宋仁宗一顿批评。

可见这个包大人的“弹功”可不是一般的厉害啊,如果他只是敢向皇上谏言也就罢了,毕竟上下五千年为人正直敢于谏言的人多了去了。

但是!!!这位包大人他不仅嘴巴厉害,做事还靠谱。 他在职期间,严正执法,政绩斐然,百姓很拥戴他。

历史上包拯最后的结局是在突发疾病而去世,有人怀疑包拯是正常死亡吗?

他执法森严,对谁都不留情面,有前科的人对他颇有忌惮。

会不会有人趁他生病时对他下黑手呢?

近来,中国科学院给出了答案:通过对包拯的遗骨进行研究,发现包拯的一股中钙、铁、汞的元素比现代人骨骼中含量要高,但是砷和铅的量却比现代人骨骼中的要低。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毒药砒霜中主要是砒霜和朱砂。这两种毒都可以制人于死地,包拯的骨骼中砷的含量比现在人低可以排除他在生病的时候被小人投毒这一原因。

所以,历史上的包拯是因病去世。

他的这一生兢兢业业,可能身体积劳成疾,加之六十多岁在那时候也算是高寿了,人老了身体就会有毛病,所以在病痛中结束了他的一生。因而,包大人也算是寿终正寝了!

有书君认为,包拯的这一结局算很好了,比起其他历朝历代贤臣的结局,不是遭奸人陷害就是备受猜疑被迫请辞。

而包拯生前得君主信任,得百姓爱戴,死后朝廷追赠他为礼部尚书,谥号为“孝肃”,可以说整个朝廷还是很重视他的。

包拯之所以有突出的政绩,之所以可以善终,和包容他信任他,亲贤臣远奸佞,给他可以发挥的舞台的宋仁宗是分不开的。

一个时代造就一个英雄,一个帝王成全一个英雄!包拯的精神值得我们去传承,宋仁宗的开明更值得去歌颂!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包拯可以说是仁宗年间的全国知名豌豆射手,身负“包弹”的美誉。据不完全统计,被他弹劾过的重臣就有三十多位。其中比较出名的就是他七弹王奎。王奎在担任转运史期间,巧立名目搜刮百姓,结果没控制好度,刮得太厉害,激起了民变。随后调兵镇压,不少百姓惨死狱中。如此罪行包拯当然看不下去,上奏章弹劾,但王奎在朝中背景深厚,与宰相陈执中等人关系密切,一时告他不倒。包拯一怒之下连上七道奏折,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言辞一次比一次激烈,最后一次言辞汹汹地指着仁宗鼻子说:你不听好人言,任用酷吏,百姓一路哭声你听不到吗!最终成功将王奎弹掉。

此外,包拯还弹劾过当时的宰相宋痒,舒王的女婿郭承佑,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等人。不管你是皇亲国戚还是朝廷重臣,一旦有错,照弹不误。

因此,当时社会上有个流行语叫“包弹”,描述一个官员人品好,就说他“没包弹”,一个官员有毛病,就说他是“有包弹”。

包拯在开封府时,疏浚惠民河。发现许多权贵沿河修建花园水榭,侵占了河流,导致河水不通,涨水泛滥淹没民宅。包拯下令全部一拆了事。有权贵拿着伪增面积的土地证去照他理论,包拯一看来的正好,当即实地去测量面积,并转头上朝,上包弹!最终将惠民河周围清理一空。

这样一个到处得罪人的臣子,却最后得到善终。嘉佑七年,包拯病逝。时年64岁。仁宗皇帝亲自去祭奠,并为之辍朝一日。古语说;君明臣直,君暗臣佞。这一对君臣,可以算作前者的代表了。


国史拾遗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清官。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他的生平及结局。

包拯生平

包拯,北宋名臣。

孝子包拯

公元999年(宋真宗咸平二年),包拯出生。公元1027年(宋仁宗天圣五年),28岁的包拯考中进士。本来,他被授予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但因父母年迈,他请求改在家乡合肥附近就职,改任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不久辞官回家,照顾年迈的父母,直至父母去世并守丧期满后,他才在1037年(景祐四年)赴京任天长知县。

屡获升迁

公元1041年(庆历元年),包拯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府。他一改过往知府敛取大批砚台供奉权贵的做法,只制造满足进贡数量的砚台。

公元1043年(庆历三年),包拯入京担任殿中丞,后担任监察御史。在此期间,他曾建议操练军队、充实边境守备,又提议被废黜的贪官不得做官。

公元1045年(庆历五年),包拯担任契丹正旦使,出使辽国。回宋后,根据在辽国的见闻,他再次建议朝廷挑选合适的将领守边。

此后,包拯又先后担任京东路(今河南商丘)转运使、河北路转运使、天章阁侍制、知谏院、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扬州知州、庐州知州等职,多次建言朝廷充实边境、选用人才、施行法治。

开封知府、御史中丞

公元1055年(至和二年),包拯因推荐官员失误,被贬官。公元1056年(嘉祐元年),包拯担任权知开封府,此后升任右谏议大夫、权任御史中丞。在此期间,他处理了多起涉及权贵的案件,执法公正严明,颇得民心。他还曾建议朝廷早立太子、节俭勤勉。

包拯结局

公元1062年(嘉祐七年)五月,包拯在枢密院时,突然得病。农历五月二十四日(1062年7月3日),包拯因病去世,享年64岁。宋仁宗亲自吊唁,并辍朝一日,追赠其吏部尚书,谥号“孝肃”。

包拯因其公正廉明、刚正不阿,在当时和后世获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后来,人们对他的事迹不断进行加工,演绎出众多传闻和故事,使得包公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也是最为著名的“清官”。


感谢您观看燕过紫禁城的原创回答。欢迎您关注燕过紫禁城的头条号,浏览更多原创的文史类文章。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