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农民的中国梦

乡村振兴——农民的中国梦

□法制日报《法人》记者 黄贵耕

2017年12月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今年3月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进入审议政府工作报告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再次深入阐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总方针、总要求和制度保障。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保障。

著名“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新时代研究院乡村振兴中心主任温铁军认为,现在中国正面临一个新的巨大挑战,在这一次的巨大挑战面前,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恰恰是自觉地延续万年农业文明为载体的中华文明。

“我国长期以来都是农民多而不富、农业大而不强、农村广而不美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村的发展,乡村振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丁关良接受《法人》记者采访时说。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认为,乡村是生态文明的宝库,乡村价值体现为生产价值、生态价值、生活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教化价值,

在武汉大学社会学研究员吕德文看来,乡村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乡村本身具有非凡的文化和社会价值。

徐德全、刘志华、张全收三位都是来自乡村一线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他们既是成功的 “乡镇”企业家,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践行者与带头人。“两会”期间他们在接受《法人》记者采访时不仅讲述了他们有关“三农”发展的令人感奋的故事,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施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建议与意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