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职场的你还带有多少“学生思维”?

初入职场的我们总会带着在校园中用于应对学习所用的方式方法来应对工作,这个是和习惯分不开的,学校里面简单的人际关系和不太功利化利益化的环境都促使我们做事会有和社会格格不入的地方,下面来分析分析这些职场上的学生思维:

初入职场的你还带有多少“学生思维”?

1.认为要准备好了才能做。

这条误区是我自己曾经犯过的血淋淋的教训。

在我初入职场1年的时候,公司做业务改动,领导把我叫到办公室,问有一个新项目我是不是有兴趣去做。

虽然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机会,但彼时的我尚且年轻,面对一个全新的领域未免发怵:万一自己不适合这个领域怎么办?万一自己的能力达不到怎么办?做不好让领导失望是不是很难堪?

于是当时我的说辞是:挺有兴趣的,但是觉得驾驭不了,想先学习准备下。

然后,这个机会就给到了另一个同事。

其实这个项目属于一个全新领域,全公司上下也没有人敢说自己有实际经验。这个同事立马答应下来,边学边做,从错误中总结。一年后,这个项目小有所成,他的攻坚能力也受到了大家认可,之后新的机会不停奔来,升职加薪也自然不在话下。

后来有一次绩效谈话的时候,上司很惋惜的跟我说:

“其实你挺有能力的,就是缺乏一点冒险精神。你想什么事情都准备好了才做,然而机会是不等人的,不会像在学校一样,给你预习复习的时间。” 所以少年们,如果你有机会面对新的机会,不要总害怕自己能力不足驾驭不了。

勇敢承接下来,这份责任会成为你强大的动力,让你有一个目标愿景鞭策你不停迭代自己。

不要总想着等强大了再承担更重要的事,而是让更重要的事驱使你变得强大。

2.诉诸情感,却不诉诸现实

我见过很多人,哪怕走出校门这么久,还像个小孩子一样,觉得“认识”这件事比钱都通用,好像只要认识一个人,就可以毫不顾忌的请对方去帮助他们。

在人情上诉诸情感,无非就是两种表现:①强行加深关系 ②我弱我有理

经常会有连话都不怎么说的微信好友,突然一句话发过来,问能不能帮着办个事,然后只字不提任何的回馈,一句“麻烦你了”就抹平了一切。

还有一些人,特别理直气壮的会对你说:

“您好,我是做创业的,现在起步很晚,您能不能分享一下您创业的经验?”

“您好,我们最近在做一个分享会,想请您来分享一些自己工作的经验和看法,请问您方便吗?”

诶不是,凭什么啊?因为我们认识,我就一定要做好人免费帮你做这做那嘛?因为你刚起步,所以我就应该毫无条件的帮你吗?

我的确可以拒绝,但是聪明的人应该知道:有的话,从一开始你就不应该说出口。

初入职场的你还带有多少“学生思维”?

3.一元思维严重

刚刚迈出象牙塔迈入社会的年轻人,往往很难用多元思维的视角去打量这个世界。

因为整个学生时代,我们都是在被某种单一思维所裹挟的:

只要好好学习,其他的事情自有人安排。

学生时代,我们可以笃信这种“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观点,生活琐事可以由师长安排,只要成绩优秀,哪怕其他地方有硬伤,也是一个优秀的学生。

可是在迈出象牙塔后,这条规则就不怎么适用了,生活不会告诉你,只要工作中业务能力强,其他地方有硬伤瑕疵都无所谓。

初入职场的你还带有多少“学生思维”?

4.强调过程,却不看重结果

我刚刚参加工作时,特别热爱加班,总是觉得在办公司坐的越久,越能体现我工作的认真。

每当我看到其他同事早我一两个小时下班时,我都会在心里暗自觉得:你们工作积极性一点都不高,你看我多玩命。

还有的时候,我甚至会在办公室通宵赶进度,只剩我一个人对着电脑码字。

但是我发现,我的boss似乎一点反应都没有,连一句最起码的“辛苦了”都懒得说。

于是我特别委屈的像他抱怨:我这么刻苦玩命的工作,为了完成进度在办公室通宵了好几个晚上,不指望您发奖金,但是您连鼓励都不给我是不是有点太严格了?

结果boss推了一下眼镜,问我:“你超额完成任务了吗?”我说没有,但是我没落下。

他继续问我:“你能保证你是所有人交上来的终稿中最优秀的吗?”我说不能,我对业务还不是很熟练。

然后我听到了一句严厉的呵斥:“你付出了别人几倍的时间,做了一个和别人差不多的结果,你怎么还好意思觉得自己能得到表扬?

过去考试考不好,家长都会宽慰我说没事没事,我们努力了就好。

后来我才知道,过程再费心再努力,如果没有好结果,都是浪费。

因为kpi不是靠感动就能达标的;进度不是靠刻苦就能做完的;质量也不是你热爱工作就能让它提升的。

初入职场的你还带有多少“学生思维”?

请做一个结果导向的人

外界评价我们,只会问一句话:你做的怎么样?

请做一个结果导向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