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民之口”的误读

周厉王姬胡是周朝的第十代国王,就是那位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而闻名的昏君。很多人认为,造成“防民之口”的主要原因是周厉王“性暴虐奢傲”,其实不然。

“防民之口”的误读

周厉王当政时,周王朝的国力已出现衰败迹象:外族人侵、诸侯作乱、贡赋减少,王朝的国库空虚。然而,这一切却未阻挡住这位周厉王奢侈荒淫的脚步。他效仿桀、纣的路子,亲小人,远贤臣,醉生梦死,大肆挥霍,使周王室的财政很快出现了危机。

周厉王为了维持那种花天酒地的生活,决定增加赋税。然而,该收的税都收了,怎样再巧立名目设置新税呢?这令周厉王感到非常头疼。就在这时,一个叫荣夷公的大臣给厉王出了一个点子:开征“专利税”,即不论是王公大臣还是平民百姓,只要他们采药、砍柴,捕鱼虾、射鸟兽,都必须纳税;甚至喝水、走路也得缴纳钱物。这个主意一经推出,立刻遭到了老百姓的强烈反对,就连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吏也觉得很不妥当。大臣们纷纷向厉王进谏。有个叫芮良夫的大夫劝告厉王不要实行“专利”。他说“专利,会触犯大多数人的利益,是很伤人心的做法。”可是厉王根本听不进去,他一味宠信荣夷公,让他来免责实行“专利”。

自从国家开征专利税后,百姓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顿时民怨沸腾,在当时就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意思是说:“大老鼠啊大老鼠,不要再吃我的小米。多年来我纵惯着你,而你却对我们毫不照顾。我们发誓要离开你,到那欢乐的乐园去。”

“防民之口”的误读

百姓们对周厉王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大臣召公虎看到形势危急,就劝告周厉王说:“王上,百姓们实在受不了了,‘专利’法再不废除,难得不发生动乱!”可厉王根本听不进去。他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老百姓,如果发现有人谈论“专利”,咒骂厉王,就抓来杀头。从此,人们虽然牢骚满腹只好往肚子里咽,谁也不敢再说出来了。熟人在街上见了面,也不敢站住交谈,往往只是用眼色打个招呼便赶紧走开。整个镐京,顿时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气。

厉王以为自己的残暴统治产生了效果,沾沾自喜对召公虎说:“你看,还有谁在说什么吗?”召公虎听了,对厉王说:“百姓们的嘴虽被勉强堵住,却使他们的抱怨变成怨气了。正如把水堵住,一旦决口,伤人更多;而应采用疏通河道的治水方法,治民也是这个道理,应该广开言路。如今大王以严刑苛法,堵塞言路,不是很危险吗?”厉王对召公的话置之不理,反而更加残酷地实行残暴的统治。

周厉王的昏庸无道终于使国人忍无可忍。大批的平民聚集起来,冲向王宫,去找厉王算账。起初厉王还想把民众镇压下去,可调来的军队中的兵士原来全是平民出身,他们见国人造反

,很多人也参加进去了。周厉王眼看大势已去,只好带了一些随从,偷偷溜出了王宫。厉王临走前把太子姬静托付给了召虎,然后就逃奔到了今山西霍县。

愤怒的起义群众找不到厉王,满腔怒火难平,决定找太子去抵罪。他们得知大臣召公虎家里收留了太子,于是就包围了召公的家,勒令召公交出太子。召公无奈,忍痛将自己的儿子代替太子,交给了起义群众,这才使太子没有被国人杀死。

“防民之口”的误读

​国人暴动的第二天,卫国的国君卫武公(共伯和)就带着军队开到镐京平叛,可是起义群众在当他来到王都之前,已经散去。于是卫武公共伯和就率领部队,进到了王宫里驻扎。

当时镐京一片混乱,厉王在逃不敢回国都,太子虽在国都,但年龄太小,不能主事,天下群龙无首。于是,召公虎提出,国事暂由共伯和代理,其他大臣全都赞成。共伯和虽然是代理,实际上在执政、问事上却同天子一样,所以这二年被称作共和元年(公元前八四一年)。也就是从这一年起,我国历史开始有了准确的年代可以查考。

共伯和执政以后,采纳了召伯虎的建议,废除了厉王时的“专利”法,减少了名目繁多的赋税,人民得以安生,社会又趋于稳定。

史书上把共伯和执政的时期,称为共和时期。转眼十四年过去了,共和十四年(前828年),那位开征“专利税”引起国人暴动的周厉王,凄凉地死在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地。太子姬静也已经在召公虎家里长大成人了。召公虎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上朝去对共伯和及众大臣讲了真相。周朝大臣见太子还活着,结果大家一致同意让太子继位。共伯和知道自己不是周室正宗,若争下去难以服众,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就亲自到召公虎家把太子姬静接进王宫,举行了隆重的登基仪式。他自己回到原来的封地,当他的诸侯王去了。新即位的天子,就是后来的周宣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