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老了,該多陪陪他們了

爸媽老了,該多陪陪他們了

從小,我的心裡就住著兩個英雄,他們無所不能,總是在我最無助的時候給予我溫暖,他們有著世界上最悅耳的名字,一個叫爸爸,一個叫媽媽。

小時候,我們將時間分給好朋友,爬山下河,玩得不亦樂乎,父母喊上好幾遍才戀戀不捨的摸著咕咕叫的肚子跑回家,心情好的時候會給他們一個擁抱,心情不好的時候直接嘟起嘴走到飯桌邊埋頭吃飯不理人;後來我們有了更多的朋友,覺得該把心事說給更懂自己的人,和小夥伴擠到一張床上,偷偷的咬耳朵,或哭或笑;年紀再大些,我們有了男女朋友,恨不得每天都膩在一起才能顯示出愛情的甜蜜,縱使回到家裡,也要躲到臥室裡繼續那煲不完的電話粥。

爸媽老了,該多陪陪他們了

路邊,一個父親指著樹上的小鳥問兒子,那是什麼?兒子說,是麻雀。父親又問,那是什麼?反覆幾遍後兒子不耐煩起來,並覺得父親腦子有問題,還發起火來。父親有些侷促,回到屋子裡拿出本子,讓兒子大聲的念出來:“今天,兒子問了我21遍樹上的鳥是什麼鳥,我耐心的回答了21遍。”

父母對兒女的耐心能達到如此地步,可是孩子們卻總是毫無耐心,不願意將心思多分給他們一些。

爸媽老了,該多陪陪他們了

漸漸地,我們發現父母離自己的距離越來越遠,無論思想還是行動上。我們也不願意和他們分享自己的小秘密,有時候還會發自內心的喊上幾句“你們怎麼那麼煩”“好了好了,我不和你說了”“你根本就不懂我”。

然後,我們回家的時間越來越少,和父母說的話也越來越少,敷衍的時間越來越越多。

畢業之後,有的人去了離家幾萬裡遠的地方工作,每年能回家的次數屈指可數,更習慣了一種“報喜不報憂”的模式,自認為如此便能不讓父母擔心。殊不知你還未來得及沾沾自喜,最懂你的爸媽便早已聽出了你話語裡的疲憊和心酸。

爸媽老了,該多陪陪他們了

我們總覺得自己工作是為了家裡減輕負擔,整日拼搏也是為了給父母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只是當一筆筆錢打到冰冷的卡里時,我們是否想過他們需要的是錢還是陪伴呢?又有多少父母是把卡里的錢都贊下以備孩子不時之需呢?

就這樣,歲月的侵蝕加上自我的隨意割捨,我們的身影從他們的世界中慢慢淡出,只是父母那可愛子如命的心臟上,早就刻下了孩子從小到大的容貌。不論歲月如何侵蝕,也抹不去孩子那清晰的音容笑貌。

爸媽老了,該多陪陪他們了

“爸媽為我辛苦一輩子,現在有點本事了,就該把他們接到身邊一起過日子,雖然不能錦衣玉食,衣食無憂還是可以的。”

父母慢慢的老了,髮間生出了白髮,眼角長出了皺紋,脊背也不似之前挺拔。小時候是他們牽著蹣跚學步的我們,現在,就讓我們牽起那不在豐潤的手,重走一遍當年的路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