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的好,“棍棒之下出孝子”,作為父母該不該這樣孩子?

金字菇娘


“棍棒之下出孝子”這一觀念,我認為是不科學的,且早已過時。

這句話最早出自韓非子的《慎子·知忠》,原文應是“父有良子而舜放瞽叟,桀有忠臣而過盈天下。然則孝子不生慈父之家,而忠臣不生聖君之下。”意思是父親雖然有個好兒子,虞舜卻放逐了父親瞽叟;夏桀雖然有忠臣,卻讓自己的罪過聞名天下。可見這孝子不生在慈父的家庭,忠臣不生在聖君的下面。

以現代人的思維來看,這句話的辯證關係原本就有失偏頗,更別說後人斷章取義了。那為什麼“棍棒之下出孝子”還能流傳至今?

因為封建思想在中國根深蒂固,“忠孝節義”更是成為被提倡的行為準則,父親打孩子,孩子是不可以反抗的,否則被視為不孝。

在封建社會下,男權思想佔主導,同樣是自己的孩子,只有男孩才會接受正規教育,母親更是不參與家教的。父親對兒子的日常管教常常用棍棒來實現,所謂的“家規”、“家法”就是此。孩子不聽話,打一頓就長記性了,這是主流的想法。

甚至我們的父輩中,還有贊成“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因為在嚴格管教下的孩子,確實會更懂規矩,也更上進,知道父母的良苦用心,被加以懲戒後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然而,這並不是絕對。人是存在差異性的,同樣的棍棒式教育,有的孩子可以促進自省,而發奮成才,有的孩子卻很可能產生厭世情緒,甚至滋生暴力傾向。

那“棍棒式教育”到底該不該實行?如果實行的話,應該掌握好哪些尺度?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說說什麼是教育。

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說:“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

所以,最好的教育是言傳身教。我們常說原生家庭的重要性,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終身的。孩子從出生到長大,接觸最多的就是父母,父母的言行舉止、性格習慣、為人處事都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他們身上的不足或欠缺,何嘗不是父母自身存在的問題?所以,真正的邏輯關係,應該是“棍棒出不了真正的孝子,孝子的後代才能出孝子。”

試想一下,一個連自己都不孝順的父親,用棍棒拷打要求兒子孝順自己,會不會太諷刺了?

正確的“棍棒式教育”應該是樹立孩子的底線教育,即通過懲戒的方式告訴孩子什麼事不該做。一旦觸碰底線時,就要受到相應的懲罰,而這個懲罰不是真正的“棍棒相加”,可以是抄寫一篇課文,或是面壁思過二十分鐘。

往往這個時候,也是父母教育的最好時機。因為當錯誤發生後,對孩子耐心地講解、深入地分析,會讓他學會思考和反省,意識到自己錯在哪,為什麼錯,從中得到哪些教訓,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才能徹底不會再犯。

孩子尚小,面對父母的打罵,他們根本沒有還手的能力。從另一個角度看,鞭笞自己的親生骨肉,何嘗不是父母失敗、無能的表現?

總之,社會在進步,現在的孩子生活在人工智能時代,接觸的知識面遠遠超過我們那個年代所經歷的,“打罵孩子”絕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


林溪草堂


現在看這種方法最適合。

不出五代人就是老養小,小吃老。爹英雄兒好漢,爹狗熊兒完蛋!

時間不會大長。


用戶3278857934590叢


我是母親,我不同意上一代的觀點。即使再調皮的男孩,也不應該打,打孩子是無能的表現,因為他弱小無力反抗,我們就可以打嗎?不要以為了孩子好的藉口就能去打。說服,溝通,交流,互相傾訴,傾聽。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現在孩子接觸的信息太多了,他們心裡明白,可能行動做不到。那我們就一起努力監督孩子,幫助孩子完成。家暴太可怕了,我樓上的孩子天天聽網課的時候,哇哇大哭,父母歇斯底里大喊,有理不再聲高吧,我的心一顫一顫地,心疼那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