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淡忘的建國後全國第一大型水利工程一一長垣縣石頭莊溢洪堰記事

被淡忘的建國後全國第一大型水利工程一一長垣縣石頭莊溢洪堰記事

為了預防黃河異常洪水,減低洪峰,保障平、津、豫、魯、冀、蘇各省人民從事農業生產,不受黃水威脅,確保千里堤防安全,經中央批准,1951年4月30日,國務院作出了《關於預防黃河異常洪水的決定》。在平原省(現河南省)長垣縣石頭莊修築溢洪堰分洪工程。這是建國後全國第一大型水利工程。

被淡忘的建國後全國第一大型水利工程一一長垣縣石頭莊溢洪堰記事

工程北起石頭莊堰北村,南至堰南村(堰北、堰南是當時遷民村),全長176o米,寬49米,設計分洪流量為51oo方/秒。分北裹頭,南裹頭,中間部分,爆破口,南北裹頭通訊設施。南、北裹頭是工程兩頭用水泥、大沙、石頭完全包裹而得名,中間部分有六層組成,從下至上分別是:松木樁、毛石層、柳稍層、毛石層、鐵絲網層、毛石徹體。兩裹頭上分別豎起兩根5o米高的杆子,供當時通訊用。工程東靠黃河大堤,大堤中間是一排排放炸藥的爆破口,以備分洪時爆破。

5o年代的中國,那時剛剛建國,科技比較落後,施工設備極少,許多工作要靠人工來完成。

被淡忘的建國後全國第一大型水利工程一一長垣縣石頭莊溢洪堰記事

據黃河修防段有關資料記載, 這一大型水利工程動用了2500多名幹部,45000名技工和民工。搶修蘭封一一東壩頭大鐵路15公里,小鐵路24公里。交通部門調集了上起潼關,下至長清縣公、私船支1787艘,其中黃河司令部百餘艘,山東省250艘,餘為平原省和河南省民船。用船工13ooo名,同時徵用了平原、河南省的汽馬車千輛,公、私汽車6o部,地方牛車千輛,形成了浩浩蕩蕩的水陸運輸大軍。在運輸過程中,水路揚帆遮雲蔽日,盪舟穿梭。陸路,車聲隆隆響,日夜運輸忙。同時,為轉運物料,從黃河岸馬寨港口至石頭莊溢洪堰工地鋪築了小鐵路兩道,長1o華里。

被淡忘的建國後全國第一大型水利工程一一長垣縣石頭莊溢洪堰記事

石頭莊溢洪堰工程,在各級政府的領導下,經近5萬名勞動者的勞動拼搏,從1951年5月4日開工,到同年8月24日俊工,歷時三個多月,投資2OO億元(舊幣),完成土方25萬立方米,徹石45萬立方米,用鐵絲籠26萬立方米,木樁2.34萬根,柳枝o.9億公斤,圓滿完成建設任務。8月下詢進行了選模,選出模範船隻170只,模範船工352名,勞動模範500名,模範幹部15名。

要奮鬥就會有犧牲,據黃委會資料記載,工程期間,由於河道險惡,技術不熟,船穩定性差等原因,造成沉船25只,溺死船工28人,8月23日為死難烈士召開了追悼大會。

被淡忘的建國後全國第一大型水利工程一一長垣縣石頭莊溢洪堰記事

修建和落成時,當時的中央水利部傅作義部長、張海英副部長和河南省領導人晁哲甫同志都親臨現場監督指導,並在堰前拍照。

從198o年在濮陽渠村修建大閘後,溢洪堰基本作廢。因溢洪堰用時須用炸藥爆破,用後還要修復,不及渠村大閘便於控制和掌握。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變遷,黃河小浪底工程建成後,渠村大閘與溢洪堰都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

被淡忘的建國後全國第一大型水利工程一一長垣縣石頭莊溢洪堰記事

現在的溢洪堰,己深深地埋在黃河大堤下,只露出兩端裹頭的小部分,己看不到一絲黃河大型水利工程的影子,漸漸被人們淡忘,附近村裡的老年人談起它,依然還記得當時的壯觀場景。但年輕人只是聽故事而己,它畢竟是一個時代的產物。但作為新中國成立後,在黃河干流上修建的第一個大型水利滯洪工程,在當時來說具有十分特殊的重大意義。

被淡忘的建國後全國第一大型水利工程一一長垣縣石頭莊溢洪堰記事

現在的長垣縣溢洪堰所在地一一堰南村及東部黃河灘區幾個鄉鎮,己被規劃為國家溼地保護區,正在建設國家級旅遊公園。人們不再為黃河水的泛濫成災苦惱,相反,黃河己成為人們生產、生活時刻離不開的幸福河。

被淡忘的建國後全國第一大型水利工程一一長垣縣石頭莊溢洪堰記事

參考:修防處資料記載

長垣縣誌溢洪堰物運側記

石頭莊溢洪堰修築碑記

張拱臣村老年人回憶

(2o19年2月23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