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村“盤活”山水資源成功脫貧

贫困村“盘活”山水资源成功脱贫

南昌縣黃馬鄉羅渡村發展觀光旅遊帶動貧困戶增收。

贫困村“盘活”山水资源成功脱贫

灣裡區招賢鎮東源村依託鄉村旅遊“盤活”山水資源。

贫困村“盘活”山水资源成功脱贫

萬安縣潞田鎮東村村村民種植何首烏。

贫困村“盘活”山水资源成功脱贫

新建區象山鎮河林村利用低窪地勢打造特色水產養殖。

泥濘的小路,飄滿垃圾的池塘,長滿青苔的房子,骯髒的環境,留守兒童與老人,遠處的狗吠聲……多年前,提起鄉村,人們總是與貧困落後聯繫在一起,那份鄉愁離人越來越遠。而從全面建設小康以來,農村早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些落後的貧困村通過盤活山水資源,產業扶貧實現鄉村振興。

新建區象山鎮河林村

特色水產養殖譜寫產業扶貧“河林模式”

地處濱湖地帶,東臨贛江,西接沙口村的新建區象山鎮河林村是“十三五”市級貧困村。2015年以來,通過精準扶貧,建檔立卡貧困戶生產生活發生了根本性改變,2014年年人均純收入不足2600元,2018年穩定增長到11333元。2017年底河林村退出市級貧困村序列,2018年底建檔立卡貧困戶均如期脫貧。

因河林村地勢低窪,2013年以前,每到梅雨季節就會形成內澇,導致莊稼顆粒無數。而2013年起,河林村摒棄傳統的種植業,因地制宜,利用低窪地勢打造特色水產養殖。冬春採蓮藕,初夏掐藕尖,盛夏起龍蝦,秋冬捕甲魚……河林村村民就這樣走出了一條致富路,住進了三層樓房,用勤勞的雙手將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目前我村開始打造特色水產養殖產業、試點特色種植產業、助推觀光旅遊產業,全力推進河林村產業發展。”河林村駐村第一書記馬正兵說道。據介紹,目前該村的3300多畝土地中,有約1000畝發展成為集觀光與養殖為一體的村產業基地,其中有可容納400人的農家樂、600畝的龍蝦養殖池、400畝的甲魚養殖池。有約860畝發展成為集蔬菜生產和河蟹養殖為一體的扶貧產業園,剩下的土地將逐步打造成生態水稻種植基地。各種產業發展方向清晰且已初具規模。

2017、2018年村裡相繼承辦了兩屆新建(河林)荷花節,有效助推觀光旅遊和農家樂經濟的發展。

南昌縣黃馬鄉羅渡村

“貧困村”蛻變成最美“三風”示範村

緊靠白虎山嶺、毗鄰撫河支流,山水環繞的南昌縣黃馬鄉羅渡村寧靜而秀美,由於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設施不全、產業單一等原因,羅渡村被列為“十三五”省級貧困村。隨著脫貧攻堅開展,羅渡村在2017年順利退出貧困村,並於2018年被評為南昌市最美“三風”示範村。

駐羅渡村第一書記熊亞波告訴記者,“以前整個村都是泥巴路,村裡髒亂差,村民只能靠種水稻、蔬菜獲得零散的收入,有55戶貧困戶。”而現在村裡修了水泥路、防火通道,引進了自來水、汙水處理系統,建立了衛生室、綜合服務中心、多功能活動場所、文化廣場、垃圾屋,並配備了保潔員,還辦起書法、繪畫、體育等興趣班,豐富留守兒童的文化生活。同時還為貧困戶修繕了房屋,整個村莊煥然一新。

據熊亞波介紹,由於羅渡村靠近鳳凰溝景區,自然風光秀美,因此村裡採取“旅遊+產業+農戶”的模式,發展觀光旅遊,實行產業扶貧,流轉350餘畝用地種植富硒白蓮,發展特色農家樂、建立民宿,增加農民就業崗位,帶動貧困戶增收,全力打造集吃、住、行、遊、購、娛等於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的產業效益,實現扶貧產業市場運轉、健康發展。

“蓮花能觀賞,蓮子、蓮藕能賣錢,通過蓮花吸引遊客來這旅遊,帶動村民致富。”據瞭解,往年羅渡村蓮花塘呈現出“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麗畫卷,吸引遊人前來觀光,後續豐收的蓮蓬也讓全村人忙得不亦樂乎。通過蓮鄉旅遊景區項目實施,將帶動羅渡村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預計畝產純收入2000元左右,比種植水稻高1200元左右。帶動農民就業40餘戶,貧困戶5戶,每戶增加收入5000元。發展農家樂10餘家,每戶增加收入2萬元。合作社每年提股5%收益分紅給貧困戶,平均每戶保底收益不少於1500元。

灣裡區招賢鎮東源村

“盤活”山水資源將鄉村好風景變成好“錢景”

灣裡區招賢鎮東源村依山傍水、溪水潺潺,青草苔綠、綠樹成蔭,自然風光加上鮮豔的跑道、“黃金”書屋、月亮灣景點,這個省級貧困村在2017年底順利脫貧,將鄉村好風景變成好“錢景”。

30歲的劉先生因工程事故患上癲癇病,喪失勞動能力,老婆離異,留下三個孩子,經濟非常困難。在村幹部的幫助下,劉先生申請了小額貸款,在村裡整體規劃的經營長廊裡擺攤,熱天賣水、甘蔗、西瓜,冷天賣熱飲、土特產,根據遊客的需要售賣商品,如今的劉先生一年有六、七萬的收入,成為貧困戶脫貧的榜樣。

在東源村,像劉先生這樣依託旅遊產業實現脫貧的人不在少數。東源村第一書記曹文匯介紹,東源村共1200名村民,以前人均年收入不足6000元,遠低於鄰近村人均收入,集體收入為零。因靠近月亮灣景區公園,近幾年村裡依託鄉村旅遊,“盤活”山水資源,迅速發展起來。

“首先,村裡引進了乾淨衛生的飲用水,建造了水泥公路,用水粉畫統一粉飾了民宅,修建了古樸的路燈,因地制宜修繕了籬笆,村裡變得美麗極了。其次,通過產業扶貧,村裡整體規劃的經營長廊供貧困戶售賣筍、葛粉、茶油等農副產品;成立了村級合作社,種植蘑菇等售賣到浙江;同時村裡還發展起民宿、農家樂。通過旅遊產業分紅等,去年僅村集體收入就達到20萬,村民人均年收入提高了50%,村民生活越過越紅火。”曹文匯說。

萬安縣潞田鎮東村村

何首烏產業助力“空殼村”摘貧困帽

萬安縣潞田鎮東村村是“十三五”國家級貧困村,目前該村探索出“黨支部+公司+基地+合作社+貧困戶”的運營模式,引導農戶種植何首烏,基地總面積達600多畝,每年可為村級集體經濟增收20萬元,曾經的“空殼村”通過產業扶貧,順利摘掉貧困帽。

池塘裡種滿荷花,道路旁是美麗的格桑花,成排的整齊樓房,乾淨的公廁,古色古香的古街,這個有著800多年曆史的村莊,如今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的錢袋子也鼓起來了,民風得到改善。“以前村裡都是泥巴路,下雨天一走就是一腳泥,還有很多破舊的茅房、殘垣斷壁,村民喝井水、在池塘洗衣,年輕人外出務工,剩下老人與小孩,有些村民吃了上頓愁下頓,民風也比較差,現在一切都得到改善。”東村村黨支部書記郭益煌感嘆道。

近年來,東村村通過立足何首烏特色脫貧產業,通過“黨支部+公司+基地+合作社+貧困戶”的運營模式,助力貧困戶走上脫貧致富路。

走進萬安縣東村村何首烏種植基地,一眼望去,只見一壟壟新栽的何首烏苗整齊排列,勞作的村民在地裡來回穿梭,編織著致富的夢想。郭益煌介紹,目前有39名村民加入合作社,他們利用資金、土地入股,年收入達到幾萬元,而且村裡保證入股的低保戶、貧困戶不承擔入股風險,有最低保障工資。通過何首烏種植,村裡引進了製藥廠、製衣廠,實現村民家門口就業。

目前,東村村的何首烏遠銷贛州、吉安、遂川、湖南、貴州,成為產業扶貧的亮點。“現在主要是降成本、增效益,我們引進了技術培育自己的何首烏苗,提高成活率,同時生產何首烏茶、盆景。”郭益煌說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