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無錫中山路店鋪雜憶

華鈺麟/文

解放前,無錫的商業區主要集中在工運橋至吉祥橋之間的通運路及周圍、北塘沿河、江陰巷、北大街和城內的中山路。通運路及周圍鄰近火車站及航運碼頭,這裡主要是服務性行業如旅館、戲院、茶館、浴室、餐飲業和鐵行。北塘沿河是米市,米行、糧行、油行以及紗布號居多。北大街則是批發、零售的大型商號集中地,無錫的大綢布店、大百貨店、大南貨店、大參藥店等都開設在這條街上。中山路的商店,是純粹為城內零售消費服務的,幾乎包括了各行各業、門類齊全的店鋪,其中半數以上是店面加作坊的手工業性質店鋪。


舊時無錫中山路店鋪雜憶

20世紀50年代的中山路大婁巷口

1937年11月25日,日本侵略者佔領無錫後縱火燒燬了無錫繁華的主要商業區,從北塘沿河三里橋一直延燒到城內寺巷口三陽南北貨商店茶食店為止。

1938年,在日本佔領軍的操縱下成立了以楊翰西為首的“維持會”,著手清理火場,進行城市的局部修復。在修復過程中,將已燒塌的控江門加以重建。控江門無錫人習慣叫老北門,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改名為勝利門,這個名稱一直使用到1950年拆城為止。抗戰期間,任無錫縣偽縣長的秦仁存就在被燒燬的打鐵橋、書院弄口、監弄口、新縣前、推官牌樓、寺後門、新市橋、寺巷口一帶的廢墟上,修建8米寬的新街,到風光橋堍“秦四牌樓”為止,這條路被命名為中山路。

中山路初建成時,從老北門至新縣前段重建後比較像樣的門面,大都被日本商人強行侵佔,開設洋行,以此來掠奪各種戰略物資。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這些洋行老闆被徵當炮灰,洋行紛紛倒閉,這條街上就全部變為中國人經營的商店,而且越開越多,從風光橋開始到老北門為止共有700多號門牌,除掉少數住戶以及如財神堂等寺廟外,大約有650家左右的各類商店。中山路因為是抗戰期間重建,建築都不講究,平房和一樓一底磚木結構佔絕大多數,只有書院弄口靠河一邊,有兩間四層樓,一間為來喜照相館,一間為郵政所。大市橋堍的世泰盛綢布店為兩層樓,而外面用泥木條作框架粉飾成假三層。中山路上兩家最大的銀樓,打鐵橋堍的楊慶和和迎祥橋堍的新寶成也都是二層樓裝修成的假三層門面。


舊時無錫中山路店鋪雜憶

創建於1880年的世泰盛綢布店改建的西式門面


舊時無錫中山路店鋪雜憶

1958年的世泰盛綢布莊

中山路上的綢布業,除世泰盛外,數大綸的資金最雄厚。大綸前身是抗戰前的九盛綢布店,逃難時九盛大部分的貨品被轉移到鄉間,其中有一部分被一名姓蔣的職工盜賣。這個姓蔣的發了這筆橫財,回到城內,勾結了日本商人,採購軍糧,又通過日本人的關係在中山路上開了一家永豐祥五金店,壟斷了緊缺商品馬口鐵和龍潭水泥廠出品的泰山牌水泥的經銷權,大大地發了一筆財。他還購進了原中百一店所在地的地皮以及其他土地,成為一個典型的暴發戶。嗣後蔣某出資集股開了大綸綢布店,又發了不少財。中山路上還有介福以及天新布廠門市部等幾家綢布店。

銀樓主要經營銷售及加工金、銀首飾的業務,抗戰前還兼管銀元換銅元等業務。中山路上的銀樓有楊慶和、新寶成、老麗仁、新麗仁、新鳳祥、老天寶、元元等。

五金業主要經營建築材料、玻璃及鉛絲、元釘等小五金。規模最大的是永豐祥,此外還有尤祥豐、生大樣等。

零剪業經營的都是不起眼的針頭、紐扣等小商品,此外較大的貨品有蒲包、硬襯、各色鞋面、繡花鞋面、各色絲線等。不要看生意小,店可不少,有華昌、綸昌、周乾泰、周新泰等七八家。

非常奇怪的是在中山路上沒有像樣的百貨店,只有開設在盛巷橋堍的楊順豐和打鐵橋堍藍仲和經營的共兩家,可是他們是專做批發的。

中山路上的鐘錶店都是兼營眼鏡的,其中除精明眼鏡店專營眼鏡外,其他鐘錶店有亨達利、亭大利、華昌等,馬廣興鐘錶店是隻修不賣的。

經營西藥的店鋪有華美大藥房及大華大生等三家。中藥材鋪比較有名的有李同豐、明德堂、王大生等幾家。這幾家中藥店都請了有名的中醫坐堂就診,李同豐請了戴倜然,明德堂則請了趙伯生(解放後無錫市中醫院的第一任院長),店由名醫興旺,醫生也因坐堂成名,可謂雙贏。此外,只賣參葺、不賣中藥的則有阜豐參店。


舊時無錫中山路店鋪雜憶

王大生藥店

專營天然油漆的商店有德興和大順兩家。在搪瓷發明前,家家戶戶的臉盆、痰孟、吊子等日用品都是銅製的,此外銅製品還有手爐、腳爐、湯婆子等。所以中山路上銅錫器店也不少,先後有朱記記、王順興、唐順興、老雙盛、曹沅和等。隨著搪瓷用品的興起,銅錫器店在解放前已趨於衰落。

照相館在中山路上有吉士、喜臨門、萬紅、大不同等多家,其中以吉士最有名。老闆張德馨是一蹺腳,攝影技術不錯,吉土還有自己附設的廣播電臺。


舊時無錫中山路店鋪雜憶

中山路上最大的皮鞋店當數鶴鳴皮鞋店,它的廣告語是“天下第一厚皮”和“皮張之厚,無以復加”。歷史最悠久、牌子最老的是隆昌祥,該店是無錫第一家皮鞋店,有自己僱用的工人制作皮鞋。

服裝店在中山路上是無錫最集中的地方,他們接受來料加工或提供材料,比較有名的是大華、維美等幾家。綠葉、蓓蕾是專做女式時裝的。

文化氣息較濃的商店有舊書店、春麟堂箋扇店及信和軒箋扇店。

出售、修理電器的商店有電波、華光、福來等幾家。無錫最大的紙鋪永春潤開設在大市橋。有名的東森陽火腿店緊貼在永春潤隔壁。老北門口的老香室是無錫最古老的女子化妝用品商店,它經營的不是什麼名牌香水和洗髮膏之類,而是傳統的最古老的蘇州、揚州官粉、北京鴨蛋粉以及當年婦女梳頭不可少的刨花。這家古色古香的典型老店,不知道創建於什麼年代,可是到解放初期還存在,店堂內永遠是冷冷清清的。

還有一家店在無錫革命史上有一定的地位,這就是開設在寺巷口的章震豐紙馬店。上世紀20年代,在解放後擔任過江蘇省、無錫市領導的包厚昌便是該店的職工,並且在這裡開展了一系列進步活動。

中山路上的手工業作坊和半店半坊的商店為數眾多。棕梯店有周聚興、蔣順興、過祥泰等家。被稱作“明朝裁縫”的神袍店有許錦順、過懋祥兩家,它們除經營神袍和死人穿的壽衣外,也製作劇團、戲班所用的服裝,以及錦旗等。剪刀店有幾家掛牌“張小泉”的店號,其中極富特色的則是開在監弄口的朱大興刀剪店,該店代客磨理髮用的軋剪,特別鋒利好使,遠近聞名,就是鄉下的理髮匠也特地送到朱大興來代磨。

解放前的開鎖匠(當地通稱銅匠),不是專門開鎖、配鑰匙的,那時鐵包鎖和司必靈鎖使用還不普遍,都是老式的銅鎖,他們另有一項重要業務,便是為木傢俱裝制銅飾。中山路上的銅匠最有名的店鋪,南有傅順金,北有黨順興。花扎店是為婚、喪、喜、慶人家服務的,當年有嚴長興大房、二房等幾家。後來這個行業逐漸被淘汰,嚴長興大房轉業為珠寶店,小老闆嚴寶笙精於鑑賞珠寶,其名氣遠勝過中山路上另一家珠寶店老闆屈老三。

其他手工行業中比較有名的有王大昌梳篦店,自營自銷木梳篦櫛;曹沅興毛刷店專營各種刷子;新世界雕刻社專刻印章;裕興祥骨牌店專門用動物骨頭和竹頭精製麻將牌等賭具,現在如果有人還保存著一付當年竹背骨面的麻將牌,還價值不菲呢。從前用的雨傘絕大部是油紙傘,中山路上有一家最有名的雨傘店叫陸福春傘店,老闆姓陸,留著一部大鬍子,身上永遠邋邋遢遢的。

理髮店有大華、白玫瑰等幾家。1948年開業的皇后理髮店,老闆叫管志卿,富有經營頭腦,由揚州避難到無錫,從當初在北水關橋上一間不足8平方米的小理髮店開始,通過艱苦創業,五、六年間便發展成無錫城內規模最大、設施最新穎的皇后理髮店。

中山路上的油漆作老闆都姓陸,有陸祖淵、陸雲生、陸寅生等。其中陸祖淵寫得一筆好字,與無錫後來的書法家、當初的油漆匠王季鶴一樣有名。陸祖淵曾為陸斌記碗店15平方米的推槽門板上寫了一個極大的“碗”字,為無錫人稱道。

畫照店以過補白最著名,他擅於畫身穿清朝官服的喜神,當年請他畫一張喜神要好幾石米。與畫照店配套的有願經舫等兩家裱畫店,精裱字畫。在施弄口有一家名叫“大元齋”的印刷店,一小間門面,專制石印的請柬、訃聞等。該店木刻的仿宋字非常有名,當時無錫的幾家日報如有重大新聞發佈,大型仿宋體標題字都要請文元齋代制。

中山路還有義和祥、朱義和、圓圓等幾家鞋帽店,可以定貨,也有現貨可賣。經銷瓷器的店家有金義和。另外新光襪廠和金國衫襪廠在中山路則設有門市部。

抗戰勝利後,無錫出版的幾家日報,如《錫報》、《江蘇民報》、《導報》等,社址都在中山路上。

吃食店在中山路上可謂琳琅滿目。開設在寺後門口的馬永興清真教門館,專供牛、羊肉及白雞、燒鴨子等食品,該店的牛肉包子、牛肉餃子至今膾炙人口。以手推皮子聞名的過福來餛飩店,名氣之大絕不亞於王興記,國民黨元老吳稚暉每到無錫必去過福來吃一碗手推餛飩。呂藕記的湯包,要預訂才吃得到。劉沅興糕團店歷史悠久,五色掛粉湯糰和玉蘭餅是他們的名牌產品。中山路還有三陽、呂惠興和稻香村等幾家茶食店,三陽每到中秋,將熱爐架在門前,現做現賣鮮肉酥、蔥油小月餅等招牌產品。呂惠興則以香脆餅和雞蛋餅最著名。

油貨店是專門賣油汆黃豆、豆板、茨菇片和小爆魚的商店,中山路共有三家。一家在書院弄口,老闆姓洪,這個安徽老鄉招贅在無錫,生有八、九個子女,靠一間小小的油貨店,刻苦經營,非但養活全家,還買地造房成為小康之家呢。一家開設在倉橋下,老闆姓孫。最大的一家便是正對大市橋的那家,樓上為古觀音堂,這家的茨菇片、燻蛋五香素雞質量最好。

著名的章萬源熱酒店,最早開在中山路上,對面便是浴德池浴室,章萬源便是在這裡賣竹葉青名酒起家的。


舊時無錫中山路店鋪雜憶

舊時無錫中山路店鋪雜憶

1956年的三鳳橋慎餘肉莊

當年中山路的盡頭,便是三鳳橋與風光橋的交會處,1927年創建的慎餘肉莊便坐落在這裡,三鳳橋醬排骨今已名滿全國。

中山路上除古觀音堂外,還有一座在施弄口的財神堂,這裡是無錫三大財神堂之一,裡面是茶館。中山路上還有一些如酒醬店、老虎灶等,不再敘說。

還有一家徐二泉紬羅鋪,這是中山路上惟一在櫃檯邊設有機械的店鋪,那是兩臺織紬羅的木織機。紬羅是絲織品,質地柔軟,夏天穿著舒適,有白色、湖色、淺灰等顏色,當年的公子哥兒在夏天都愛穿紬羅的長衫、短衫和長褂,穿在身上飄逸、舒適。

最後,提一提開設在中山路600號的中興樂器店,店主華三胖和同姓人稱瞎子阿炳的華彥釣是本家。阿炳最後十年賣藝時所用的二胡和琵琶,損壞後都是華三胖為他免費修理的,三胖曾對阿炳說:“這樣的破傢什,也只有我會修,也只有你會拉。”

圖片來源:《無錫舊影》、《無錫老字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