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分層面嗎?

一墜深淵


思維個人認為是分層的,就象階梯【認知階梯】一樣。這是從系統的視角去看。

  1. 事件

  2. 模式

  3. 結構

  4. 心智

  5. 系統

  6. 元認知

從系統的視角來看,這些構成了一個思維的整體。

也可以從認知、元認知的視角去看,是從認知論來講

  1. 思維【模型、方法、工具】

  2. 心智【思想】

  3. 元認知

從認知的視角來看雖是分層的,元認知-心智【思想】--思維【模型、方法、工具】但其實有其內在邏輯,也是一個整體。

從思維的不同類型來看,也是可以分層

  • 感知層次

水平思維 、各種創新思維

想象、表象、聚象

  • 邏輯層次

基礎的邏輯【歸納、演繹、假設-證偽】

溯因推理

  • 系統層次

系統思維

九屏幕思維

物場分析

這些分類的思維,雖是分層的,感知-邏輯-系統,但卻是一個整體。

從心智來講也是分層的

自主心智

算法心智

反省心智


我們夾雜不同層次視角的【思維分層】來看待自己的思考。


認知框架


介紹兩種思維方式可以參考下

1,生態系統觀

我上課的時候經常打這樣一個比方:如果草原上生活著獅子和兔子,獅子可以毫不費力地獵殺一隻兔子。你看到這一幕,很容易覺得這個世界是不公平的。你覺得獅子太強大了,兔子太弱小了(怎麼沒有同樣鋒利的爪牙呢?),甚至你會有道德評價,覺得獅子太殘忍了(怎麼可以吃兔兔!),而兔子是受害者。如果你有能力,你可能會路見不平一聲吼,驅逐獅子,保護兔子。

但如果你是一個生態學者,就會在看到這一幕的同時,問自己一個問題:

兔子這麼可憐,這麼弱小,它是怎麼在這片草原生存繁衍一千萬年的?

一旦你提出這個問題,你看到的故事立刻就不一樣了。不再是一時一地的單獨事件,而變成了更長時間,更大範圍下的長篇史詩。這場獵殺,只是一條長長的,循環往復的鏈條上的一環。

比如,你會看到兔子的繁殖能力超強,它可以快速高效地將自己的基因擴散開去,以此保障種族的延續。它不以爪牙鋒利取勝,它有自己的獨門絕技——快速拷貝基因的「影分身術」。

你還會看到,它們——和更多物種一起——構成了一種平衡狀態。太強力的干預,也許反而會打破這個平衡,比如,讓獅子再也不能吃兔子了,獅子會餓死,而兔子可能就會過度繁殖。

這些隱藏劇情,是我們僅憑本能和直覺,或者「誰對誰錯」的簡單判斷,不太容易發現的。

這種思維方式對生活的改變是巨大的。或多或少,每個人都想去幹預生活(尤其是別人的生活),心理諮詢師更是以此為使命。我並不是說,這些衝動都是錯的(因為這些衝動本身也是生態系統中的一環)。但在我們憑著一腔義勇出手之前,能夠先退後一步,想一想,發現強弱,善惡,對錯的另一面……這之後再出手,常常就會讓我們的干預方式,變得更有系統性和策略性。

比如,你就不用非得訓練「兔子」,擁有跟「獅子」搏擊的力量……我們在生活中經常就會犯這種類型的錯誤,是出於我們自己的偏狹。因為我們的眼睛裡只有這一場強弱之爭。

我經常用這個模型訓練學生,你也可以試一試:當一件讓你非常不爽的事情發生的時候,想一想在這片草原上,誰是獅子,誰是兔子?除了獅子在欺負兔子之外,兔子又在做什麼呢?

2,後果如何反作用於前因?

這種思維方式,有別於我們習慣的「因果思維」。

在因果思維裡,原因在前,結果在後。後邊的事情發生了,是因為前邊的事情導致的。

這是物理世界的規律。涉及到心理活動,就有另一種情況:我們做前邊的事情,是因為我們知道會有(後邊的)結果。換句話說,前面的動作,會受到(預期)後果的影響。尤其是一件事反覆發生的時候,當事人就會在後果還沒有發生的時候,形成一個預期:「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結果會反過來,調控【導致這個結果發生的】前因。這個過程叫做反饋。一旦建立了反饋的概念,思維方式就不再是線性的「因果思維」,而是環狀的「循環思維」(circular thinking)。

舉一個例子,說明兩者之間的差異:

一個人不好好工作,他被開除了。

如果這是一個偶發的事件,就可以用因果思維來解釋:因為他不好好工作(原因),所以被開除了(結果)。但如果這個事件持續發生,這個人總是不好好工作,總是被開除呢?

這時候就要用到循環思維了:

一方面,他不好好工作,收到了「開除」這個結果。

另一方面,他「不好好工作」這個行為,多次收到了結果的反饋,說明這個反饋在維持這個行為的反覆。我們就要看,【被開除】這個反饋裡面有什麼玄機。於是我們發現了,每次他被開除,爸爸媽媽就會給他一些錢,或者每次他被開除,女朋友就不忍心這時候跟他提分手……

這又是故事的另一面,這種思維方式會幫我找到這一面。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需要理解一個人「為什麼會被開除」,我們的思維慣性是往前看:因為他不好好工作。為什麼不好好工作呢?我們再往前看:因為他懶。他為什麼懶呢?……我們就這樣一路往前,最後發現:

一切都是因為他小時候(他從小沒養好習慣,他有童年陰影)。

然後,然後就無解了……

而循環思維的方式,不是無限地往前回溯,而是看到一個週而復始的圈:一個人被開除,是因為他不好好工作,而他不好好工作,是因為他曾經被開除過,他知道會有什麼結果。

你看到這一點,對於怎麼打破這個循環,想必就會多一些思路。

當然,這是最簡單的一種循環思維。涉及到系統中有多個人存在的情況,比如,一個家庭或一個組織,這個圈可以變得很複雜,而且層層嵌套,互為始終。有一些家庭治療師開發過一套提問技術,叫做「循環提問」,就是基於這種思維方式,對家庭系統中的循環因果進行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