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取代明朝,對於中國來說是歷史進步還是倒退?

雲龍湖達摩院首座


總的來說,清朝取代明朝是倒退。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我們看政治:

清朝繼承了明朝的政治制度,這是大家所公認的事實。但是清朝又將君主集權往前推進了一步,原因就是清朝的君主太過勤奮。

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了宰相制,將所有權力集於君主一身。要知道古代宰相的權力很大,他可以制定各項政策,處理各種政務,然後寫成奏摺上呈皇帝,皇帝批准後就成為正式的命令。

朱元璋廢除宰相後,所有的政務都要靠皇帝親自處理。但是,皇上的精力是有限的,於是朱元璋又設立了內閣,這是皇帝的私人顧問和秘書,皇帝有什麼問題可以諮詢內閣,發佈命令可以先口述再由內閣擬製,如此便減輕了皇帝的工作量。

朱元璋的子孫們越來越憊懶,他們經常不願處理政務,便由內閣代勞了,此時的內閣首輔就相當於宰相,但是在名義上內閣依然是皇帝的秘書。比如張居正和高拱爭鬥時,萬曆一道中旨便能讓高拱滾蛋回家。後來張居正大權在握,做了事實上的宰相。他要求六部把公文直接送到自己這裡來,結果引起了六部的不滿:你張居正名義上只是皇帝的顧問和秘書,又不是真正的宰相,所有文件皇帝讓你看你才能看,怎麼能直接讓我們把公文送到你那裡呢?

很多明粉把明代內閣制吹上天了,說什麼類似西方的內閣制。其實兩者完全不同,明代的內閣,完全是因為皇帝偷懶,才有了那麼大的權力。但是這至少在事實上產生了分權的後果。

到了清代,歷任皇帝勤勤懇懇,所有事情都自己抓。清代不僅繼承了內閣制,還在內閣之位另弄了一個軍機處,不論軍機處還是內閣,都只是皇帝的秘書而已。因此清代的政治最為集權。


其次我們看文化和思想:

清代入關後,推行剃髮易服,強行用落後民族的服飾文化代替先進民族的服飾文化,導致中華民族的服飾文化出現了斷裂,我認為非常可惜。

由於清代是少數民族政權,統治者不太自信,因此屢次大興文字獄,禁錮人們的思想。結果導致了知識分子不敢去討論義理,只敢去研究樸學,就是考據、訓詁之類的學問。當然清代在考據方面出了很多令人矚目的成果,這是不能抹殺的,但是有清一代的思想家並不多。顧炎武、黃宗羲等人是明朝遺民,不是在清朝產生的。直到鴉片戰爭後接觸了西方思想,才湧現出一批思想家。

相比之下,明朝最著名的思想家是王陽明,還有一批名氣不如王陽明但也很厲害的思想家,如陳白沙、劉蕺山、王船山等等。

因此,清朝取代明朝確實是一次退步。



夢露居士


當然是倒退。且是史無前例的大倒退。

我們且分析一下。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使封建社會的各項特徵達到了歷史頂峰,那就是皇權專制的頂峰,階級壓迫的頂峰,以及文化限制的頂峰。

很遺憾,這三個頂峰都讓中國徹底與正在昂首闊步前進的先進民族漸行漸遠。

先說皇權,對於經歷了數千年的中國來說,從來都沒有任何一個時代的皇權比的上清朝的,這是中國封建社會進化的結果,也是清朝統治者通過一系列奴化和屠殺帶來的結果,我們可以看到,就連明朝在朱元璋那個動不動就對大臣加以屠戮的黑暗時代,大臣們依然前仆後繼的對君權發起挑戰,但這在清朝是不可能的,清朝的大臣完全是皇帝意志的傳遞品和應聲蟲,這是清朝入關時的奴化政策和文字獄政策帶來的結果,不順從則死亡的鐵律從朝堂延續到民間。而相對而言,明朝時代的內閣制度就成了一個空架子,無論是自稱奴才的滿族大臣還是比奴才還低一等的漢族大臣全體淪為皇帝小秘書,這是從一種大臣們的民主集中制倒退到了皇帝獨裁製。這就使皇帝的作用大大的展現,換句話說,皇帝就代表了一切,如果有如同唐太宗一樣的君主還行,否則就是一場災難了。遺憾的是,滿清的皇帝雖然個個不昏庸,但是卻幾乎是個個平庸。就連被吹噓為萬古一帝的康熙也不過是打了兩場內戰和兩場對外戰爭而已,清朝唯一可稱得上不平庸的雍正皇帝在位太短,他們都沒能由著皇權的專制而使國家全面進步。

再說說階級壓迫的頂峰,滿清政權是由以滿清八旗貴族建立的軍事奴隸制為主的,這種軍事奴隸制加上封建制度實在成了中國歷史上所有統治階級的加強版,其構造從皇帝開始下邊有八旗貴族,八旗貴族下有滿大臣,再有一小部分的漢族貴族,再有漢大臣。再有下層的普通旗民,再下邊才是各族人民。這種制度使得有清一朝的階級對立十分嚴重,種族壓迫和階級壓迫的並存使得底層勞動百姓不時揭竿而起,最終爆發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起義這也是階級對立達到了頂點的結果。

文化限制的頂峰是一種籠統的說法,其實是,文化,科技,民生等各方面的全部限制。我們都知道,清朝入關,首先從剃髮易服開始,進行了慘無人寰的大屠殺,這種屠殺使得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有識之士的世林精神和進取精神徹底斷絕,而清政府的文字獄屠殺使得人們不敢說自己想說的話,不敢對國事和天下事發表自己的政見和主張,四庫全書的編寫使得全國的歷史文化典籍裡凡是不利於滿清統治的統統被付之一炬,中國的文化由此演變成了奴才文化。而在科技上我們知道清朝的皇帝其實都不是一無所知的,比如康熙帝,其對火槍火炮,曆法,機械都有一定的瞭解和欣賞,但對於滿清上層統治者而言,這也僅僅是上層的玩物,他們並未能讓科技之光在中華綻放,因為他們怕受壓迫的漢族人民掌握了科技,遍掌握了未來。所以能任憑科技落後下去,以至於林則徐子左宗棠之流見到明朝的開花彈甚至會老淚縱橫,如果我們有這些還懼西夷嗎?

最後說民生,其實清朝的民生是有些進步的,包括人口的增長,糧食產量的增長,都是有相當的進步的,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現象的出現,更多是因為封建社會的農業經濟自然發展的規律,在任何一個時代,國家初建,戰爭平息,民生都會有一定程度發展的。而滿清雖然實施了一些減免農稅的政策,但雜稅卻相應的增加了,民生並未真正好轉,國家依然是小農經濟體系。

在以上三種情況下,整體制度的退步加上統治階級自身擁有的,朕非中國之君,以舉國之物力,博列強之歡心等認知,清朝統治者的自我封鎖,自大而一葉障目,使得國家滑向了淪為列強殖民地的深淵。

我們都知道。清朝是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朝代,不過也正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朝代,現在的人們在研究它的歷史時,就會受到各種各樣的干擾,比如說,我們都知道強漢盛唐,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光輝燦爛的兩個時代,它們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榮耀。但照樣有這樣那樣的問題,被人抨擊,被人批評。反而是清朝,只要我們說到它的黑暗,它的倒退,就會有人拿“大X族民族主義”來上綱上線,彷彿只要你批評清朝你就是少數民族兄弟的敵人一樣。其實不對,每一個朝代都是全體中國人的朝代,我們批評抨擊他,這不是民族問題,而是作為一個黑暗反動落後的時代,它必須受到包括滿族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的反對,因為它使中國倒退了整整三百年,所有有些人不用有著玻璃一樣的自尊心,學習歷史,以史為鑑,我們才能面向未來,使中華民族走向真正的復興之路。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關河南望


對於歷史的觀察和評價,我們永遠都是事後諸葛亮,無所謂於進步與倒退,故而也無所謂於是非,因為歷史已經無法改變。儘管如此,所有的歷史觀察者都有自己的視角,也都有自己的立場。我們只能選擇一種立場來看待歷史——那就我們自己的知識背景與文化認同,所以我只能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滿清取代明朝無疑是歷史的極大倒退。

明朝的建立,不是在宋朝、唐朝這樣高度繁榮的文化基礎之上的,明朝的建立,是踩在了蒙元這樣一個遊牧政權的屍體上站起來的。華夏的制度文明,在宋代達到了一個頂峰。但是在蒙元全面倒退。舉幾個例子,1、在宋代已經基本消失的人殉制度,在元、明死灰復燃。2、在宋代活潑潑的民間社會,經過蒙元的破壞,尤其是種族等級制度壓迫,使得宋代已經不太常見的,佃農、自耕農,作為奴婢身份依附豪強的情形,在明代成為普遍現象。3、在宋代已經非常發達的民間和對外貿易體系,在蒙元和明初有了很大的倒退。4、在宋代已經達到一個高峰的審美,在蒙元全面低俗化而崩潰。

明朝一方面在補歷史的欠債,把蒙元時代倒退回去的,重新走一遍。這就是我們看到的,所謂明初模式和明代正統年間之後社會有著很大的不同。另一方面,面臨外患嚴重的邊疆治理問題,一方面蒙古殘部猶在,一方面女直後人(滿洲人)的興起。借用陳寅恪先生的說法,明朝是“由外患引發了內憂。” 我們還要看到,由於遼、金、元三代對於中原地區的破壞,整個黃河流域的生產,尤其是農田水利全面崩潰,從南宋開始,國家的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轉移到東南(江南)地區。(參見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這就是所謂的“蘇(州)湖(州)熟、天下足。”故而,明朝初年建國的時候,朱元璋是在用整個江南(江西、浙江、江蘇南部、安徽南部)來拉動新興帝國。這是,為什麼明朝初年的法定首都在南京應天府。

那麼,我們再來看看清朝取代明朝,做了哪些不可饒恕的孽。

1、首先,無疑是種族滅絕式的大屠殺。揚州、江陰、嘉定等等,直接屠殺人口在百萬以上。尤其是揚州,作為明朝長江流域到兩淮的交通樞紐,是江南地區第一繁華的城市,因為滿清的屠城,而被認為是“煙爨八十萬,掃地一空。”同樣的反人類罪行,在各地上演,和蒙元屠殺常州全城一樣,利用血腥的恐怖政策,鎮壓反清力量。

2、其次,是清朝初年的若干大案,通海、奏銷、薙髮等等。通海案藉口世家大族與海上反清力量聯繫,摧毀他們。奏銷案,藉口生員士紳拖欠明朝以來的官帑,一次免除一萬餘人的科舉功名,可以說以一種不合作的姿態,將江南士大夫全部開除出統治集團之外。借薙髮案,全面掃蕩國家裡的民族主義情緒,奴化全體國民。

3、滿清王朝的文化專制,是中國曆朝歷代所沒有的。從宋代王安石變法,立三舍法,提高學生的待遇和地位,宋代就開始了學生議政的傳統。以權臣如賈似道,也怕學生提意見。故而,元朝人都懷念“宋代三學之橫”。可是,清朝初年,全面解散並禁止全國的書院。一直到雍正末年,清朝建國近百年,才逐漸允許民間開辦書院。在各地儒學當中,清朝頒佈臥碑,禁止生員參與政治,尤其是參與地方事務的管理。(參見柳詒徵《中國文化史》下)

4、利用各種藉口,製造文字獄。我們看宋代,唯一的文字獄,是因為反對變法而釀成的蘇軾的烏臺詩案,最後草草收場,沒有人流血。可是清朝的文字獄,株連甚廣,血流成河。從字貫案、南山集案、明史案、呂留良—曾靜案,滿清可謂是刀刀見血,從不含糊。乾隆朝,借修四庫全書,“存目”和“禁燬”的書,遠遠超過了其保存的書的數量。

5、清朝製造民族隔離,實施民族壓迫。滿清皇室恪守滿漢不得通婚。官員杭世駿對乾隆提出,應該讓滿漢融合,結果被乾隆貶斥,最後死於非命。(龔自珍《杭大宗軼事狀》)實際上,在太平天國運動之前,清政府中的六部尚書和地方的督撫大員都是以滿人為主,漢人始終無法成為主流。一直到,辛亥革命之前,滿清政府開議院,組織責任內閣,最終這個責任內閣仍然是皇族內閣,滿人佔大多數,結果激怒了全國人,連此前擁護君主立憲的改革派,也轉向支持民族革命。所謂:“ 滿清不亡、天理不容。”

假如說,以上都是滿清主觀上的罪惡。那麼我們要看看,滿清政府客觀上的一些使得歷史倒退的行為。

1、海禁和單口貿易體系,儘管明朝已經建立了單口貿易體系,但是我們看到明朝並不是一個閉關鎖國的王朝,明末軍隊的裝備有西洋來的大炮,而且炸死了努爾哈赤。戚繼光的軍隊用鳥槍來武裝。最重要的是,明朝有了徐光啟這樣可以溝通中西的官員型學者。但是,滿清親貴們,本身漢文化素養都很差,更不願接受西方文化,我們看到明代的中國比滿清的中國開放。

2、滿清雖然利用易服、薙髮等種族文化滅絕手段來統治中國,但是最終卻因為自身文化的低劣,而完全被漢族同化。可是,清初的種種倒行逆施,卻刻在了人們的記憶之中。這使得近代中國的歷史轉型,舉步維艱。既要清算民族壓迫,又要清算階級壓迫,還要迎擊外來侵略。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假如在19世紀後半期,面臨列強的是宋朝或者明朝,是否我們國家的近代化轉型,和民主政治的建設,會不會更好。

每當回答這樣的問題,我知道肯定有人要問,今天的版圖是清朝人打下的,如何如何。我想蒙元、滿清,除了誇耀地大,還有什麼可自吹自擂的哪?宋朝的宰相範純仁在臨終前上遺表,勸皇帝不要開邊,其理由就是,“ 有城必守,得地難耕。”我們是要一萬里的文化荒漠,還是要一百里的文明甘泉哪?

最後,總結一下吧,我們評價一個時代,要還原到當時的語境中,明朝的滅亡、清朝的建立,到底是文明的延續,還是文化的斷裂,現在看來,恐怕斷裂的成分,多於延續的成分。清朝初年的知識分子,他們也批判明朝,反思晚明,但是他們是一種自省式的反思,是恨鐵不成鋼。而滿清政府的汙衊明朝,則是另一方面的意識形態用心。所以,儘管看起來,兩者都在罵明朝,但是罵的用心是不一樣的。

在整個清朝,無論你是張英、張廷玉,還是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在滿清人看來,你都不是和我一條心的,你連做滿清的“奴才”的資格都沒有。滿清皇帝更加信任的是自己的“包衣下賤”們。清朝的最後幾年中,一次朝會上,袁世凱說“我大清……”,滿洲親貴們立刻說“大清什麼時候姓袁了……”,等到再次朝會時,袁世凱改口說:“你大清……”。雖然,這只是一個掌故,未必真實,倒是可以看出幾分端倪。

今天,喜歡吹捧清朝的,在清朝,無疑也是用熱臉貼冷屁股吧。。。


怎當她臨去秋波那一轉


應該是歷史的進步,清朝的前身是後金,建立者是努爾哈赤,滿族人!明朝是漢人朱元璋建立的,但是到了明末,政治腐敗,民不聊生,這時生活在白山黑水的滿族倔起了,建立了大清。

清朝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民族發展,疆域的擴大,手工業的發展!


寒末611


首先,我不姓朱,也不姓愛新覺羅。我不可能站在兩個皇族的角度分析問題。

可以這麼說,明朝是一個建立就可以看到滅亡的朝代。朱元璋,朱棣父子就決定了明朝的走向。事實上朱允炆的決策和政策是完全正確的。

朱元璋窮苦人家的孩子,歷史少有的布衣皇帝之一。他建立的王朝是在驅逐靼虜,推翻蒙元的基礎上。或許是因為他從小的時候窮怕了,所以他一上臺,就給他的子孫後代想好了出路,為了讓自己的子孫衣食無憂。給自己的子孫定製了超國民待遇——分封。他的分封跟漢朝的推恩令又不一樣,那可是實打實的裂土封王。

朱元璋時期定的制度是,親王(皇帝的兒子)待遇是一年是一萬石,郡王兩千石(親王的兒子,嫡長子可以繼承親王爵位),鎮國將軍一千石(郡王的其他兒子)然後待遇一直往下遞減,第八級也就是最後一級是奉國中尉,一年的俸米是200石,一個月也平均15石多,比七品縣令高多了。

而且只要是老朱家的皇族子孫,奉國中尉就是最低待遇,在往下的子孫也是按照這個待遇,這樣待遇最低的俸米一年也有200石。這還不包含其他的補助,婚喪嫁娶,生日節假日都有補助。所以生活在明朝的皇族生活都不錯,起碼衣食無憂。而且不用從事任何職業,可能朱元璋擔心這些皇族子孫給普通人搶飯碗,所以他老人家規定,皇族子弟不能參加科考,經商就更不用了,士農工商都不允許。

朱允炆上位的時候就開始削藩,這時候朱棣不幹了。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靖難”,起兵造反。幾年後攻佔了當時的大明首都南京。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蹤。

朱棣上臺之後沒有削藩,但是削去了親王郡王們的軍權。並且將他們牢牢限制在他們的封地上,也不讓他們跟當地官府聯繫、不讓他們跟當地百姓互動。如果要走動,或者進京都需要打報告申請。朱棣呢,還冊封了努爾哈赤的先祖為“建州衛指揮使”,讓他帶兵鎮守東北,並且世襲罔替。

這些親王、郡王得到封地之後肯定回無所事事,沒事就娶妻納妾,霸佔民女。然後生孩子玩。生到明末的時候這些親王,郡王皇親國戚已經接近百萬。朱姓成了名副其實的“大姓”,這些皇親國戚的待遇只高不低。而且他們溝壑難填,勾結地方官和不法奸商,侵佔老百姓的田產。老百姓可謂是有怨聲載道,有苦難言。

只所謂,禍不單行,福無雙至。明朝迎來了百年難得一遇的旱災,蝗災。很多地方顆粒無收,老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只好鋌而走險走上了謀反的道路。那時候朝廷為了節省開支,開始取消驛站,搞裁員。李自成這個不是官員的小官驛臣失業了。李自成只好投軍當兵了,但是朝廷的軍隊也不咋的,經常剋扣糧餉。李自成一想:“這皇糧也難吃到啊”,於是率領一幫“兄弟”投靠了義軍,李自成也算是半個知識分子了,很快就得到了重用,在高迎祥死後接替了他的位置。後來大家都知道了,這個“義軍”的隊伍像滾雪球那樣越滾越大。事實上李自成應該寫一封感謝信給明成祖朱棣。感謝他不給這些王爺軍權,感謝他把這些王爺們養得白白胖胖的。感謝他讓這些王爺高俸祿。正應了魯迅先生的那句話,如果是獅子,肥壯也就罷了,可惜是肥羊。為什麼說吃他娘,喝他娘,大家開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因為這些王爺們,奸商們糧倉裡糧食足啊。

明朝什麼時候滅亡的呢?有說是李自成攻進北京城,崇禎皇帝朱由檢,以身殉國,自縊身亡。也有說永曆皇帝朱由榔被吳三桂用弓弦勒死。也有說是“大將軍”施琅攻進臺灣……

大家有沒有發現,他們都是“漢人”?當然也有一個不是漢人的,就是努爾哈赤——建州衛指揮使,已經傳了好幾代了。他以“七大恨”的名義起兵了。

事實上呢,滅亡大明的真是滿人嗎?攻進京城的是李自成,引清軍入關的是吳三桂,領兵攻進臺灣島的是施琅。

如果明朝不滅亡,大明真的會過渡為資本主義社會嗎?看看明朝皇室,貪得無厭的程度,老百姓走入奴隸社會還差不多。


當然清軍入關的時候也是非常血腥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大興文字獄。事實上提到文字獄,朱元璋因為孟子說過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而反孟子,他已經忘掉了他也是靠農民起義起家的了。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封建社會朝代的更替,很難發現有超過三百年的,當然包括漢朝。西東兩漢事實上已經不是一個朝代了,中間隔了一個新朝。在西漢過渡到新朝,從新朝過渡到東漢漢的時候,又是大規模的人口消亡。各位知道這是為什麼嗎?因為一個朝代到了後期,土地兼備已經很嚴重了,嚴重到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嚴重到像一個炸藥桶,一點就爆。


但凡有農民起義的朝代,都是活該滅亡的朝代。明朝被李自成推翻、被清朝取代,清朝被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都是一樣的。

用孟子的一句話做個總結:“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當然,現在已經不是君君臣臣的朝代了。

用毛主席一句話結尾: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前進的動力。


太極雲飛揚


1644年明朝崇禎帝自縊殉國,明朝滅亡,清朝取代明朝成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作為遊牧漁獵民族建立統治中國的大一統王朝與明朝有很大的不同,那清朝的中國社會相較明朝到底是進步了還是倒退了呢?

筆者將會從農業、工業、政治等三個方面進行對比分析。


農業

判定農業發展的一項重要指標就是農業總產量,而農業總產量的多少常常和人口呈正相關關係。明嘉靖、萬曆時人口為1.2億。由明盛世到清中期,人口由1.2億增為4億,即增加2.3倍,糧食產量亦必增加2.3倍。若仍按平均每人佔有原糧580斤計,即由696億斤增為2,320億斤。這是個很大的增長。

清代耕地面積的統計普遍偏低。近人研究,總面積應在10億畝以上。比明盛世的7.84億畝增加50%左右。單位面積產量就浙江、江蘇、安徽、江西來說,明代合清代的69—77%。

總體來說,清朝的農業是比明朝發達的,這也跟美洲高產農作物在清代中國得到普遍種植有關。

工業

康乾時期雖然人口數倍於明朝,然而鐵和布匹這兩項指標性的工業產品的總產量卻始終未能恢復到明末的水平。到1840年左右,中國工業產量僅為全世界的6%。無論是總產量還是在全世界的比例,都不及200年前的明末。無論是在繁榮的質上還是量上,清朝時期的盛世都遠遜明代,具有歷史上罕見的全面頹廢崩潰之勢。

科技

明朝時期中國科技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在造船、天文、醫學、數學和化學及農學等,均對世界產生莫大貢獻。中晚明科學著作眾多,比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徐光啟的《農政全書》、方以智的《物理小識》、程大位的《算法統宗》、吳有性的《瘟疫論》、徐霞客的《徐霞客遊記》等。清朝修書主要以總結前朝論著為主,並無十分出色著作,清朝科技是1840年中國步入近代之後才取得突破性進展。

天工開物圖稿

政治

明朝廢除丞相制度,設置內閣,加強皇權。表面上皇權是有所加強,但實際上,皇權的加強更多的是體現在皇帝的權威上,在處理行政事務上,皇帝的權力並沒有明顯擴大。明朝除朱元璋和朱棣外,其他皇帝大都不太靠譜,最為極端的萬曆皇帝幾十年不上朝,政事全靠文官集團處理,頗有君主“統而不治”之風,史學家也稱明朝皇權的懈怠期。如果明代政治制度進一步結合明末顧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民主思想,以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為基礎進行政治改革,演化為類似英國君主立憲的政體也未可知。

進入清朝後,由於清朝統治者為滿洲人,統治人口龐大的中原,他們有天生的不自信,嚴重缺乏安全感。為此,康熙、雍正、乾隆都屢次強調自己統治的合法性。再加上清朝統治者大都十分勤政,所以清朝皇權得到了極度的加強。清朝的統治從思想、政治、文化上都是很極端的。

就歷史發展規律來說,社會的發展是不斷進步的。但同時,這種發展是曲線前進的,所以,今未必勝於古,後未必勝於前。我們不得不承認歷史的發展有存在偶然性,低級文明對高級文明的征服過程伴隨著破壞。元朝和清朝入關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社會的倒退,而有些倒退是不可逆的,錯過了歷史發展機遇,也就於事無補了。

再來看一下外國網友是怎麼看的一位外國網友在一家英文網站發佈了一篇名為“清朝取代明朝中國倒退了嗎?”的帖子,評論區迅速展開激烈討論。

和國內一樣,外國竟然也存在清粉、明粉,混撕大戰也毫不留情。不過,爭論才會有交流,才會有進步,經筆者翻譯整理,下列是老外的幾個較具代表性的觀點。

1,滿洲人破壞了中國文化,而是因為滿洲人的統治使中國的文化變得過分固守成性,在多方面導致了過度的保守主義,甚至停滯不前。

2,中國古代有選擇道路的權利。但中國從秦國到中國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

3,我認為中國人應該感謝清朝,因為他們有能力抵抗那些渴望在世界各地建立新的殖民地的西方帝國主義國家。如果不是清朝,中國在17 - 18世紀將面臨同樣的命運。

4,大多數人都知道鴉片戰爭,但很少有人知道中國的衰落在19世紀之前就開始了。自1644年滿洲人掌權以來,中國就開始停滯不前。

5,中國在明朝時已經開始落後於歐洲,清朝只是延續了一些已經開始的東西。在鄭和航行後,中國禁止建造大型帆船,這是在明朝,而不是清朝。正是明朝的行動使歐洲的海軍技術超越了中國,而不是清朝。

6,你可以對明的缺點吹毛求疵,但總的來說,你會從軍事上、經濟上、文化上、科學上看它的成就,總之,它是中國的最後一個黃金時代。清朝當然不是一個黃金時代。舉個例子,火藥,滿洲人完全忽視了武器的發展,這使得中國在19世紀容易受到歐洲列強的攻擊。

其實,這家網站有很多中國粉,對於中國歷史的瞭解比有些國內的網友還要深刻,通過這幾個觀點可見一斑,總體來說是都是比較合理的。

@老外眼中的中國史,一個從小啃書長大的自媒體人,歷史極度發燒友,重度愛國者,為中國人在世界上正名,不求文章數量,只求篇篇精品,沒有虛的,就只是乾貨!喜歡請點擊關注


逾洋史話


從性質上來說,明清本質都是一樣的,那就是:都是農業時代下的傳統王朝。

當然,優劣都是比較出來的,沒有比較就沒有優劣。那麼就幾個重要的指標而言,明清還是可以比較下的,而且明朝明顯落於下風,直白地說:差得遠。

如清史專家戴逸說的:所謂盛世,應具備的條件包括國家統一、經濟繁榮、政治穩定、國力強大、文化昌盛等等。就此而言,中國歷史上的盛世有三個:

其一為西漢“文景之治”到漢武帝、昭帝、宣帝時期,約一百三十年;

其二為唐太宗“貞觀之治”到唐玄宗開元年間,約一百二十年;

其三即清朝的“康雍乾”盛世,從康熙元年到乾隆六十年,計一百三十四年。康雍乾盛世是中國歷史上發展程度最高、最興旺繁榮的盛世。

看,戴逸老先生的總結是:明朝沒有盛世可言。(其實筆者善意地覺得,洪武皇帝和永樂帝之治,也勉強算個小盛世吧!)

戴逸先生認為,康雍乾時期之所以發展為盛世,一方面原因是三代帝王勵精圖治、勤政務實及其獨有的個性與戰略眼光,加之軍機處、秘密建儲、耗羨歸公、養廉銀等制度革新,由此政治局面安定,疆域不斷擴大。

另一方面,也與其他朝代所不具備的外部因素有關,如這一時期大量白銀流入中國,大大刺激了康乾時期經濟的發展並迅速並擴大了經濟總量;

再者,從美洲傳來的玉米、土豆、番薯、花生等開始廣泛種植,其他糧食作物如水稻等的耕作技術有所提高,產量也增長明顯。

由此,在短短一百餘年中,中國人口從康熙初年的六七千萬連續突破一億、二億,進而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三億人口,這幾乎是此前人口高峰三倍之多。

此後,中國人口進一步增長,至嘉慶年間突破四億。咸豐年間,由於太平天國的興起,中國人口減少了數千萬,但清末仍維持在四億人口以上。

從數據上說,康雍乾時期也無愧為盛世。據安古斯.麥迪森在《中國經濟的長期表現》及保羅.肯尼迪在《大國的興衰》中的研究,在乾隆辭世的十八世紀末,中國的經濟總量佔到全世界份額的三分之一,這比當下美國佔全球經濟總量的份額還要多;

而在當時世界製造業總產量中,中國所佔的份額超過整個歐洲近五個百分點,大約相當於英國的八倍、俄國的六倍。

當時的中國人口,也接近是全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當時世界有十個五十萬以上居民的城市,其中有六個在中國(北京、江寧、揚州、蘇州、杭州、廣州)。

再者,乾隆朝在統一新疆後,中國疆域面積達到了一千四百五十三萬平方公里,這也是整個中國歷史上除元朝外第二大的疆域。

而且,和以往朝代所不同的是,乾隆朝的軍事能力是強大的,對整個疆域內的實際控制力也是歷代最強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乾隆朝是中國古代史上最富強的一個時代;而從橫向對比看,乾隆治下的大清帝國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這些過硬的數據,顯然不是明朝所能相提並論的。沒話說。


坑爹史冊


整體來說,清朝取代明朝還是倒退的。

在明朝的時候,中國經濟還是比較繁華的。尤其是明朝的海上運輸能力在國際上遙遙領先,在科技上,明朝已經有了各種各樣的火器製作,並且應用到了實戰方面。在政體上,明朝雖然取消了宰相,但是增加了內閣首輔的班子成員,這個已經有一些西方君主立憲機制的味道了。

但是清朝不同,不管他們怎麼學習,統一中國前還是屬於半奴隸制服,連封建制社會都還沒進入。那麼,他們正題來說對於社會制度,發展方向等問題的認識還是很低的。清朝的制度在完善的過程中更加強化了中央的集權,這不能說是一種進步。在文化上,更是大興文字獄,要堵住悠悠眾口,於是很多知識分子轉而去研究考古什麼的。對外方面,清朝長期閉關鎖國,看不到世界的變化。在經濟上,還在搞圈地那一套,而且重農抑商,成功扼殺了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


阿慶還是阿慶


清朝取代明朝,談不上進步還是退步。但強大取代衰弱、開明取代愚昧、君子取代小人,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

明朝建立以後,除了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第三位皇帝朱棣以外,其他多數皇帝都是碌碌無為、蠅營狗苟、小雞肚腸、鼠目寸光、不登大雅之堂的宵小之輩,忝居大位,誤國害民。這樣的政權不滅亡,是沒有天理的。

反觀清朝的幾個皇帝,尤其是前面幾位,都是雄才大略、深謀遠慮之人。這些皇帝具有大局觀,能夠分清是非和輕重,知人善任,明辨忠奸。跟明朝的多數皇帝相比,甩開他們幾十條街。

所以,清朝取代明朝,是自然的和正常的,跟進步或退步無關。清朝發展到後期,也出現了幾個混蛋,並在內憂外患之下亡國。


高尚濤


看了好多回答覺得可笑,如果滿清不進關,中國就是南北分裂的局面。北方是李自成,南方是明朝一大堆搶皇位的皇帝,南北必然會混亂不堪,中國到時候不知道會再亂上多少年。



崇禎死後,明朝已經是名存實亡了,南明那幫敗家玩意能有什麼做為,還指望他們來演變工業革命嗎?


明朝也好,清朝也罷,都是中國文明的倒退時期,這兩個朝代都沒有把民族崛起當回事,只知道為了降低統治成本進行愚民,奴民政策,來加強皇權的穩固。明清的文化,經濟貿易,手工業發展,竟然落後於幾百年前的宋朝,這不是倒退嗎?即使沒有李自成,沒有滿清,再給明朝200年,他依然要落後於世界,依然會被列強蹂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