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歲的女兒偷拿了超市兩顆糖,回到家搜出來給我看,嚴厲批評她,但她不以為然該怎麼辦?

鑫寶144093752


五歲的孩子在超市裡拿出兩塊糖,嚴厲批評她,她卻不以為然,怎麼辦?



我們先分析一下,孩子會把東西拿出來的原因。

一,孩子沒有物權意識,因為特別喜歡而拿出超市的東西。

二,孩子心中,家長是權威,拿出東西與家長商量後再購買。

三,孩子模仿他人行為,從眾而拿出物品。

四,孩子控制慾望特別強,無論喜歡與否,都會佔為自有。

雖然說這個階段的孩子還處在第一叛逆期末端,但孩子們的心中,權威和英雄還存在,所以因為叛逆而故意這樣做的事情幾乎不存在。

知道了孩子們行為產生的原因,對症下藥就好多了。

針對第一種情況,家長的對策,可以從培養孩子的物權意識入手。

如,當其他的小朋友相中了自家寶寶的玩具時,家長們通常礙於情面,直接把玩具交給他人或勸說孩子交給他人。

這時我們不妨改為:孩子,這是你的玩具,你要自己做主喲!

針對第二種情況,家長要稍稍放權給孩子,引導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

針對第三種情況,家長需要注意自查自糾,因為孩子模仿的對象往往是孩子最信賴的人。

如果是孩子的爺爺奶奶,有這樣不注意細節的行為,我們可以指出這樣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儘量減少爺爺奶奶單獨帶娃進超市的活動。

針對第四種情況,家長要反醒自己的教育方式,自己是否是在培養“小皇帝”,“小太陽”。

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哪一種情況,家長在對待初犯的孩子,態度要溫和而堅定。

如果是屢教不改的孩子,必要的懲罰是必須的。孩子必須有規則意識。



如,暫時取消他看電視的權利;暫時取消購買他愛吃的食物等。

方法因人而異。既要避免長篇大論地說教,也要避免粗暴打罵了事。



希望能幫到你。

木頭寶媽和你共同關注孩子,家庭。


木頭寶媽474


不知道你是一直自己帶孩子還是有老人幫忙帶!?孩子有這種做法一般是別人縱容過才形成的行為,瞭解一下家裡人帶孩子去超市孩子有這種行為時怎麼做的。記得很久以前逛超市來到水果區,一個寶媽拿起櫻桃擦兩下便塞到孩子手裡讓孩子吃,說實話我心理深深的鄙夷了這位寶媽,並不是自己有多高尚,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則,從小事做起給孩子樹立一個正確價值觀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其次沒有經過清洗就入口孩子胃腸道脆弱很有可能拉肚子。


甜心我的


不必大驚小怪!俗話說“孩兒好,狗兒手”,小孩天性多動活潑,只要不是習慣性就好,隨著孩子的長大教育是完全可以改變好的,但父母和親人的言傳身教最重要。

舉實例:我小時候在農村小夥伴們沒有誰沒偷過東西的!那時窮肚子餓,看到能吃的順手牽羊是常事,偷荔枝偷甘庶偷花生偷……多了去!那年代無聊把這些當樂趣,大人們抓到的教育一下不能偷就放了,也不太當回事。隨著長大接受教育逐漸明事懂理,也知道偷不對改!知過能改!現在小夥伴們都長大都老了也沒誰變壞人,我上大學還成長為有用之才了。


閒酌雲端


要跟她好好講道理,分析問題的嚴重性。這麼大孩子其實大概也能聽懂些。

我女兒五歲半,有一次放學帶了幼兒園的東西回來。我們一路走,快到家了才跟我說。我馬上開始跟她講道理,而且很肯定的告訴她這個一定要馬上還回去,她聽了後還提了一些意見,但我都一一跟她解釋清楚。後來好像聽懂了,但是怕回去還的時候老師會說她。我又說服她承認錯誤改正了就是好孩子,並且我會陪她一起去糾正這個錯誤。

我牽著他,一路都在鼓勵她。到了教室,她自覺的跟老師講,然後還回去。老師的處理方法也很好,看到她很緊張,就跟她說改正了就還是個好孩子,很棒!

從那以後,孩子但凡覺得可能自己做的有點不對的事都會說出來跟我分析,我們一起商量,一起討論怎麼解決。


瑞琪曉瑪


孩子的是非觀,打是沒辦法建立的。與其批評,比如帶著糖帶著孩子回去超市,讓她自己還給負責的人。這樣的記憶比打一下來的更有意義,也更有幫助。

很多時候,孩子的行為來自模仿,他可能看見其他人這麼做了,很多家長喜歡在超市小偷小摸拿一些散裝食品,或者順手牽羊塑料袋,讓孩子以為超市的東西他也可以拿。

只一味打,她不會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只會覺得自己被不公平的對待,為什麼別人可以拿呢。

最好的教育,是和風細雨,堅定而充滿力量的,直接帶她去做正確的事,有時候,語言在孩子的世界裡,反而是最沒有力度的。家長的以身作則,直接行動才是真正能打動他的。換句話說,你會願意帶她去還糖果嗎?我們是真的想杜絕這種行為嗎?還是隻是說說?


小美說童書


解決這個問題,首先不是解決她的態度,而是她到底從哪裡學來偷拿,而且引以為豪。這種價值觀是基於什麼而形成的?

單純的批判,甚至打,只能制止她這個行為,但是孩子往往會以此錯誤價值觀而做出更荒謬的事情。只有瞭解她的行為動機才可以糾正錯誤。

一、孩子錯誤行為的動機

5歲的孩子,最重要的是父母,最希望父母注視自己,如果自己的行為可以讓父母高興、認同她或者關注她,她絕對是義無反顧的去做。

題主的孩子,偷拿了糖果之後,她並不是收藏起來偷偷吃掉,而是回到家搜出來給家長看。

這裡面有兩個關鍵解析點,一個是回到家,另一個是給家長看。

回到家,意味著安全、隱私,可以讓自己和父母獨處。如果是有兼顧到“安全”這個意識,那麼孩子是意識到自己所做的是錯事的;而讓父母獨處,搜出來給家長看,這是孩子在希望通過自己最喜歡的物品,來討好家長,用成功偷盜的行為,來贏取父母的關注甚至讚美。

換言之,孩子希望獲得家長的關注。家裡是否有二胎?或者是否缺少了對孩子的關心?又或者給孩子的錯誤定位,例如“你真是個壞孩子!”

特別是後者,錯誤的定位,孩子會錯誤的理解為如果我不壞,家長甚至看都不看我。為什麼孩子會這麼在意這些評價?因為每一個孩子都在用自己的行為尋找自己在家裡面的定位。

二、不以為然

這是問題的嚴重之處。是什麼造成孩子對錯事不以為然?個人經驗更偏向於上述的“錯誤的定位”。

每一次都被定義為“壞孩子”,說多了,孩子就麻木了,更加深信自己是壞孩子。既然如此,我還何必在意呢?壞孩子就應該做這些事情。


如果題主只希望制止孩子這樣的行為,那隻需要一次刻骨銘心的教訓即可。但如果題主希望糾正孩子的錯誤價值觀,請和孩子平等而且深刻的交流一番,尋找孩子的錯誤動機在哪裡,然後以此為方向做解決方案。


熊孩子專治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孩子不以為然,帶著他去把錢付了,從她的壓歲錢里扣出來,告訴他即使你拿了回來已經出了超市,你也得回去把錢給我付了。付完錢,把糖沒收一顆作為這件事的懲罰。剩下那顆是吃了還是扔了都由她自己決定。孩子的這種行為很多時候和家長有關,熊孩子背後的熊家長就是說的我這樣允許孩子在超市拿東西拆包吃的人,但是我會買單,我本身喜歡吃零食,相應的我會藉著小朋友的名義買零食吃。不過我會告訴小朋友東西需要付錢,不可以不付錢就把東西拿走。第一次出現拿了不付錢拿走東西的時候,知道了一定要帶著小朋友去把錢付了。之後在處理小朋友。不要上來就說小朋友。說了寶寶還有逆反心理。付完錢是打是罵再說,在付錢的時候不止大人覺得丟人,孩子也會覺得丟人。


用戶215396210


你好。

這個問題很嚴重呀,一定要妥善處理。

我覺得應該讓女兒帶著糖,你們一起去超市,找到超市的負責人,讓女兒親自還回去,並且道歉,獲得超市的原諒。雖然這很難,也很沒面子,但是為了讓女兒長記性,一定是要做一些正確的事情來引導她,並且讓她知道這個錯誤的嚴重後果。否則的話,她不以為然, 以後還會再犯的。

找一些相應的繪本和書籍,講給女兒聽,如果拿了別人東西會得到什麼後果,潛移默化的讓她知道,這個事情非常錯誤。一定要改正。


帶娃的路上


五歲的女兒偷拿了超市兩顆糖,這件事在大人看來是一件大事,為了防微杜漸,肯定是要教育孩子的,但教育一定要講究方法,只是嚴厲批評確實不一定會起作用。

首先,家長應該瞭解一下孩子為什麼會偷拿糖。

這時家長應該弄明白事情的原委,是不是孩子平時喜歡吃糖,而家長嚴格控制,使得孩子見“糖”起意了呢?如果是這樣,家長應該先檢討一下自己,是不是沒有跟孩子講清楚為什麼控制她吃糖,然後給孩子制定出來吃糖的計劃,多久可以吃一顆,等等。

其次,讓孩子瞭解什麼是偷。

這麼大的孩子不一定知道什麼是偷,她可能還不知道從超市裡拿東西不給錢是不對的。家長要告訴孩子,別人的東西不能拿,超市裡的東西也一樣,只能付錢了的才是屬於自己的,否則就是偷。而偷這件事是很嚴重的。此時可以給孩子講幾個偷東西造成嚴重後果的故事。

再次,堅持把糖果送回去。

我有個朋友就是這樣做的。她發現自己家孩子偷拿了超市裡的糖果後,和孩子商量要去歸還。考慮到孩子的自尊心,她們採用的方式是偷偷還,拿兩顆,還同類五顆。悄悄放回糖裡籃裡,告訴孩子再也不能私自拿糖。

因為孩子瞭解到這件事的嚴重性,真的再也沒有出現過類似的事情。

嚴厲批評只是讓孩子從氣勢上感覺到了這件事的嚴重性,但沒有從根本上了解到這件事究竟有多大的後果。給孩子講明白這件事,告訴孩子如果再有這樣的行為,那就是小偷,會蹲監獄等。孩子理解了這件事的嚴重性,就會明白其中關鍵,也能管好自己,再不會做出這種事來。


艾靈育兒


我覺得題主提出這個問題就說明了他意識到了嚴重性,所以不管以前教的好不好,起碼他在努力,希望大家給出好的建議,這是值得表揚的,真的熊孩子家長才不會介意呢,所以噴他過去沒教好真的沒有必要。

我想起來以前新聞裡有個家長因為孩子拿(偷)東西,把他帶到了警察局,和他說偷了東西就成為了壞人,變成壞人了就會被警察叔叔帶走。如果題主拉的下面子可以帶去走一圈,覺得那裡太嚴肅了,或者怕孩子怕警察就帶到保安叔叔那裡,一般小朋友對帶著大蓋帽的都會比較敬畏,但是之後的情緒安撫也要到位,如果嚇哭了你可以告訴他,爸爸媽媽願意陪你一起去改正,好好的去超市道歉,可能超市負責人也會有兩句難聽話,但是事情處理好了才是關鍵

打的話千萬記得,我們是以教育為目的,不是以洩憤為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