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德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莫代爾納提克


東德是一個怎麼樣的國家,這個問題值得深究,確切的說,東德並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輕工業部門而已!

他是冷戰最開始的前線,是美蘇矛盾爆發之後的產物,是冷戰成為現實的必然衍生品。

是一個民族的悲劇也是一個制度的悲劇!

自傲而自律的德意志民族,成最大的兩次戰爭策源地,又在戰鬥後徹底失敗,那麼等待他們的只有被清算和被肢解的命運,這是作為戰敗國的宿命!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被清算《凡爾賽合約》讓德國不僅失去領土還失去了賴以維生的軍隊和經濟活力,如果不是美國需要一個打手將歐洲徹底擊垮,德國將就此沉淪也不會有二戰的發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再次被清算,按戰後停戰規劃,德國被分區佔領,英法美蘇,這四大國將德國一分為四,最後在冷戰時期,又相繼獨立成了蘇聯佔領區的東德和英法美佔領區的西德。

那麼在冷戰開始,東西德相繼成立後,東德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咧?

一句話就能說清楚:蘇聯國際分工輪參與者,蘇聯衛星國,標準附庸國,輕工業部門!

在蘇聯國際分工論體系下,東德因為良好的工業經濟基礎,承擔的是輕工業產品生產者的角色!

他在紅色陣營中是一個單一的輕工業品生產國,並允許擁有部分重工業。

其實在斯大林死後,赫魯曉夫上位之後,對國際分工體系的分工中,東德並沒有準備承擔這一切,當時的蘇聯傾向於中國中輕工業基地的角色,可是中國領導人一直都很硬氣,對蘇聯的任何要求比如聯合艦隊,長波電臺都斷然拒絕,那會搭理要進入工業分工體系這樣的無理要求!

於是東德就這樣,被動而又無奈的接受了這一角色!

而東德本身,對於這一角色定位是有他的傳統優勢的。

原因很簡單,雖然東部德國地區,經濟總量和西德比差的比較多,經濟基礎也落後不少,但是在東歐這局部地區,還是有很大可比性優勢的。

比如高素質的人才就是如此,德意志是一個重視教育的民族,東德當然如此,全民的免費教育體系覆蓋每一個國民,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普及教育,在當時的華約國家也是首屈一指。

比如高素質的職業教育也是如此,因為產業分工的原因,東德對於職業教育培訓也非常重視,不過這也是有傳統的,因為原本的德國就是一個高度工業化的國家,產業結構也是以第二產業為主,有這樣的基礎,沒理由不發展啊。

基於以上二點,東德承擔了整個華約國家經濟紐帶中重要的環節。

輕工業製品製造出口環節,而作為工業加工品出口國家,天然會比原材料出口國家要賺錢這是肯定的,結果就是,東德的生活水平在整個華約國家都是首屈一指的,比依靠羊毛出口的蒙古,依靠棉花出口的中亞斯坦國那是國的舒服不少,而且東德還有部分繼承與原納粹德國的重工業,又為他的經濟發展加分不少,

於是東德成了華約國家中僅次於蘇聯的國家,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可是凡事有好就有壞,依靠計劃經濟出口輕工業商品的東德還是在華約陣營出現全面危機之後,不能獨善其身,而蘇聯的垮臺就讓這一危機更加的放大化。

很簡單啊,因為他們的產品並沒有參與世界市場的競爭,而只是在華約國家內部通過計劃經濟方式流通,即使德國人制造業在厲害,沒有競爭也不會有優質的產品出現,最後蘇聯不存在了,沒有了外銷市場。

東德產品如何銷售?而這才是德國最後合併的關鍵!

因為東德活不下去了,經濟危機不僅覆蓋原蘇聯地區,還影響了蘇聯在德國的所有衛星國!

該來的終究會來到,80年代後期開始,蘇聯在冷戰中日漸進入頹勢,經濟也因為原油價格的暴跌而陷入危機,再也無力支援各個加盟共和國和衛星國,失去了經濟援助的東德也陷入經濟危機之中,1989年11月柏林牆轟然倒塌,時隔一個月,東德政府垮臺,昂納克下臺。

在經濟危機的陰影之下,雖然東德政府還是希望挽救國家的政權,可是沒有吃的沒有喝的,人民不答應啊。

於是無數的老百姓走上街頭,大聲疾呼:“我們是一個民族,我們是一個國家!統一之聲高漲。

面對這樣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時任西德總理的科爾順勢而為。

在無數大國之間不斷周璇,最後終於說服英國美國還有蘇聯放任德國統一。

條件是不再對被蘇聯佔領的原德國領土提出領土訴求,並承若放棄製造核武器生化武器等一系列讓德國重新武裝的殺傷性武器。

最後德國用自己的行動,還有誠意換得了世界的諒解,1990年9月12日,分裂達40多年的德國重新統一。

東德就此成為歷史的記憶!

在這段記憶中,東德與其說是一個國家存在不如說是蘇聯大家庭中一個專注於收音機,音響輕工業部門存在,那時候蘇聯人最流行的一句話就是:

用東德的音響,開蘇聯的車,穿中亞的棉服,吃蒙古的牛羊肉,喝最烈的伏特加!

最後時間證明了一切,烏托邦是不可實現的,求人不如其己,現在的俄羅斯依然在為當年的天真還債,輕工業是什麼,俄羅斯不知道啊!


阿斗不傻


東德的全稱叫德意志民主共和國(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從國名上看,這首先是一個民主國家,又被稱作“民主德國”。東德建立於1949年,其立國的基礎,是蘇聯在原德意志國(1918-1945)境內的佔領區,這也是遭受戰爭破壞最為嚴重的地區,當年蘇聯人為了彌補自己的戰爭損失,將佔領區內的重要資產搬入了蘇聯。這也就意味著,東德人是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新國家,或者叫“新德國”。

東德建政前,就已經具備了建立民主國家的政治基礎。1946年,蘇聯佔領區內成立了一個叫作德國統一社會黨的民主政黨,並在同年舉行的大選中獲得勝利,成為蘇聯佔領區內的執政黨。因此,德國統一社會黨,是基於民主選舉上臺,選舉程序合理合法,非常體現了民主和公正,這與西邊那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的情況大同小異,雙方的執政黨都經過了合法的選舉,取得了執政地位。1949年5月30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憲法》頒佈,選舉出了由數百名議員組成的人民委員會。因此,東德也是一個議會制民主共和國,這與當時大多數西方國家的政治體制,是高度相似的。

東德建立後,日子並不好過,剛才也講到,東德人的處境時“一窮二白”。西邊的西德,處境也好不到哪裡去。1947年,美國開始實施“歐洲復興計劃”,大力援助歐洲國家,西德也在援助之列,並且由於“冷戰”的影響,西德的戰略位置日益重要。與此同時,西德經濟開始騰飛,逐漸擺脫了戰時經濟體制,恢復到了戰前水平。毫無疑問,西德經濟的發展,被“一窮二白”的東德人所羨慕,正所謂一筆寫不出兩個德意志,東德人開始用腳投票,為了吃飽肚子,大量中產階層逃向西德,這對東德本已落後的處境,更是雪上加霜。

東德政府為了自己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為了捍衛自己的民主制度,為了有效遏制美國資本主義邪惡勢力的擴張,決定複製蘇聯模式,以建成一個強大且富裕的國家。1950年代之後,東德經濟開始復甦,工業和農業都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也一舉擺脫了經濟困難,邁向了富裕國家的行列。在當時,東德不僅被美國陣營內部的法國和英國所羨慕,也被蘇聯陣營內的大多數國家所羨慕,因為能吃飽飯,在當時是個很重要的問題,而英國和法國,卻在1950年代原地踏步走,國內經濟問題沒有得到妥善解決。假如沒有美國的援助,英法兩國能否堅持得住都很難說。

在當時,美國是帝國主義國家,拼命擴張自己的霸權,不惜以發動侵略戰爭為代價,以實現其“單極世界”的目標。東德,作為當時面積只有10萬平方公里的歐洲小國家,自然難以抗衡美國的侵略,所以東德政府選擇抱團取暖,採取了向蘇聯一邊倒的外交策略,於1955年加入了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這使得東德獲得了蘇聯的保護傘,所以美國短期內無法對其實施侵略。但是,武裝侵略的目標無法實現,美國政府就採取了“和平演變”的策略,拼命挑撥和離間東德人民與其政府的關係,並且抹黑東德的民主制度,宣稱東德不是民主國家。在美國政府的誘導下,又一波東德人逃往了西德,走向了萬惡的資本主義世界,從此踏上了不歸路。

這對於當時的東德政府來說,急需要鞏固建設成果,既要維護東德的經濟建設成就,也要維護東德的民主制度,而防止人員外逃,則是實現上述目標的必要條件,否則大量的人將財富帶往了西方,東德還有什麼前途可言?東德如果不控制住人口流失,則必然論為失敗國家,這是個嚴重的問題。對此,東德政府的對策是,邀請蘇聯人協助,然後實施邊境隔離,堵上東柏林通往西柏林的陸上通道。

1961年,在東德政府的努力下,在柏林市建成了“反法西斯防衛牆”,又被稱作“柏林牆”。之所以叫“反法西斯防衛牆”,主要是由於美國已經暴露出帝國主義本質,美帝國主義的侵略性,與當年的法西斯國家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東德政府建立此牆的目的,就是要堅定不移的捍衛自身的民主制度,堅定不移的與法西斯勢力作鬥爭,並且堵上東德內部立場不堅定人士逃往資本主義的通道,藉此對其進行感化,以努力投身於東德民主社會的建設中。果不其然,柏林牆建成後,東德人民的覺悟變高了,不再被美帝國主義邪惡力量的宣傳給蠱惑,開始全身心的投入到國家建設中,這使得東德的經濟再一次迎來了騰飛。

1963年,東德政府提出“新經濟體制”建設方針,開始改良蘇聯模式的弊端,以增強經濟發展的活力。1971年,德國統一社會黨第8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會議決定全力發展東德的社會生產,全力發展科學技術,全力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此之後,東德在正確經濟方針的指導下,再一次實現了快速發展,其人民幸福指數居於世界前列,其經濟發展指數達到蘇聯陣營內部的最高水平。在1980年代,東德的人均GDP達到了11000美金,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發達國家。

綜上所述,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不僅是一個經濟發達的國家,同時是一個人民主權的議會制國家,更是一個民主國家,否則為何叫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為何其國家權力的中心叫人民議會?因此,美國人就是喜歡抹黑東德,總是攻擊東德的民主制度,以體現其霸權主義的侵略性。可謂是狼子野心,路人皆知。


圖維坦


東德這個國家的過往歷史很明瞭。東德全稱為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納粹德國的蘇聯佔領區基礎上建國。首都柏林(東柏林)是在納粹德國首都柏林的蘇聯佔領區範圍上成立。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宣佈停止存在,其領土正式併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兩德統一成為當今德國。

不過數十年的分裂還是導致民主德國(東德)和聯邦德國(西德),存在了很多差異。用簡單的話來概括就是東德相對於西德,更完整的保留了德國傳統文化。這主要是由於 蘇聯和美國在面對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的時候,採取了完全不同的策略造成的。

蘇聯在民主德國更多的是在軍隊武器裝備、經濟、政治等方面進行限制,並沒有在傳統文化方面對東德多加限制。而美國很聰明從全民教育上面下手,出手抹掉了德國一直以來的很多傳統文化。

這在軍事領域表現的比較明顯。首先最直觀的表現就是,東德人民軍的軍裝可以看出是和一戰、二戰時期的德軍軍裝一脈相承,而西德軍隊則是美國式的軍裝。

其次就是戰鬥力。東德軍隊以精簡建軍,每一個士兵那是優中選優的,採用嚴格的徵兵制度,百裡挑一,佔比整個人口維持百分之一的水平。東德軍隊都有良好的教育背景,素質都很高。而且東德國為其裝備了最先進的武器,還有從蘇聯購買的武器,武裝水平也是非常高的。東德軍隊戰鬥力在華約中僅次於實力,就連美國都非常的忌憚。

而西德方面,美國在二戰後重建的西德聯邦國防軍中,大力向士兵和軍官灌輸國防軍就是“穿著軍裝的國民”這一價值理念。當上級命令和自身價值道德操守相違背時,下屬可以拒絕執行命令。這一套理念執行下來,幾十年後的德國國防軍已經完全丟到了本國的軍事傳統,以肥胖率聞名北約,軍事演習中輸給意大利被傳為笑柄……

說道東德有一個組織是繞不過去的,那就是斯塔西,全稱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國家安全部”。成立於1950年2月8日,總部設在東柏林。史塔西被認作當時世界上最有效率的情報和秘密警察機構之一。斯塔西成立宗旨是擔任東德的政治警察,負責蒐集情報、監聽監視、反情報等業務。

冷戰時期,每個東德和西德的民眾都知道斯塔西,對內監視東德民眾,對外刺探西方的各種情報。哪怕冷戰結束,兩德統一,一些隱藏的很深的斯塔西特工,依舊無法被找到。很多人稱斯塔西是人類史上最嚴密最恐怖的情報機構 。

80年代以後,整個東歐風起雲湧。各個國家都處於動盪之中,東德經濟也逐漸衰退,1990年9月12日,英、法、美、蘇四國和兩德外長在莫斯科簽署《最終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隨後民主德國正式併入聯邦德國,分裂40多年的德國重新統一。不過保持著德國傳統的東德地區與美國化的西德地區在文化上也還是有很大的隔閡。

斯大林同志說過,勝利者不受任何指責。東德輸了所以再說什麼也沒有意義。


東斯坦因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電影《再見列寧》,就是講述一個東德家庭的故事。

這部電影是一個感情劇,講述了一家人的故事。

大體是,一戶普通德國的四口之家,身為科學家的父親突然有一天叛逃到西德。

作為優秀教師的母親,獨立帶著一對兒女在東德生活。

母親是個黨員,也是積極分子,對東德非常忠誠。

在東德鉅變之前,母親突然因嚴重的心臟病昏迷了數年,醒來以後已經兩德統一,東德不存在了。

醫生告訴這對兒女,他們母親心臟非常脆弱,經受不起任何的刺激。

但孩子們知道,一旦母親發現東德已經垮臺,一定會激動到心臟病發作失去生命。

無奈之下,這對兒女只能用盡手段,讓母親認為東德還存在。

這部電影很有意思,屬於冷幽默。

電影講述了東德的一些情況。

在二戰戰敗以後德國被盟國佔領,逐步變為了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

因為德國處於北約和華約的交匯處,成為冷戰的中心。

所以無論北約還是華約,都大力扶持德國的復興,以對抗敵人。

電影中提到東德的一些情況,如下。

第一,東德軍事力量強大。

電影一開始,東德就在大閱兵,非常壯觀。

實際上,東德人民軍的實力確實非常強大。

東德人民軍雖然正規軍只有17萬,但非常精銳。

傳承德國人的特點,東德軍隊是組織嚴密、行動高效、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可怕軍隊。

區區17萬部隊,卻裝備各型坦克約2400輛、裝甲車約7600輛、各種火炮約2500門、作戰飛機約400架。

這些武器裝備的數字非常驚人。可以說,目前我軍很多部隊也沒有達到這樣的機械化水平。

自然,東德還駐紮著大約50萬蘇軍,隨時可以增援。

第二,東德和西德的經濟差距非常大。

電影中,東德的技術人員,比如科學家、醫生、工程師、高級技工等等,幾乎都在尋找機會逃到西德去。

原因很簡單,東德和西德的經濟差距很大。

雖然蘇聯包括整個華約已經用盡力量,以維持東德的經濟繁榮,但仍然無法和德系相比。

有趣的是,東德的經濟其實比蘇聯還要好,供應更豐富。普京回憶,在東德解體之前,蘇聯國內也遭遇經濟困難,很多商品根本就買不到。當時普京的妻子就寫信,要求普京在東德購買一些商品寄回蘇聯,因為蘇聯的這些商品脫銷很久了。可見,蘇聯對於東德的重視程度。

然而,兩德統一之前,東德地區的經濟總量還不到西德的一半,大約是三分之一。

而反應在收入上,同樣的工作,東西德的工資竟然差距五倍甚至十倍幾十倍。

直到今天,雖然德國對於原東德地區大力援助發展,但該地區經濟仍然比西德地區落後。

第三,柏林牆的存在

柏林牆完全是單方面阻止東德人民逃到西德的方法。

柏林牆修築前,約有250萬民主德國居民逃離民主德國。

要知道,東德人口只有1600萬人,250萬逃走已經很驚人了,相當於四五個人就有一個逃走,每家都有人逃走。

這樣跑下去,東德就要垮了。

無奈之下,東德修建了1369公里長柏林牆,並且允許衛兵射殺強行通過的人。

根據西方調查,翻越柏林牆時被擊斃的東德老百姓,至少有200人,被捕的就更是不計其數了。

1990年,柏林牆開始全面拆除。

電影中,主角曾多次越過柏林牆去西德,震驚於西德的發達。

第四,東德的斯塔西

東德非常可怕的斯塔西,也就是東德的克格勃。

斯塔西的座右銘是:我們無處不在。

每50個東德人中就有1個斯塔西成員或者線人,包括東德最高領導人在內所有人都在斯塔西的監視下。

如果你對東德或者蘇聯有反對言行,斯塔西一夜之間就可以逮捕你。

在這種高壓控制下,東德人民很壓抑,甚至家人之間也不能說心裡話。

在斯塔西的線人中,有百分之不足18歲,也就是讓未成年人監視自己的家人,尤其是父母。

電影中,主角因為參加了了一次遊行,被斯塔西逮捕。母親就是看到兒子被斯塔西抓走,這才犯了心臟病暈倒。

第五,有些人懷戀東德

主要是東德的一些老人。

在東德時代,這些老人都國家的支柱,比如官員、校長、宣傳幹部、黨務積極分子。

隨著兩德統一,他們雖然經濟上還可以維持,畢竟有國家福利,但社會地位一落千丈,成為底層。

電影中的那個校長,曾經是東德政府多次獎勵的優秀校長,兩德統一以後失去了工作,只能在家飲酒成為酒鬼。


薩沙


眾所周知,在二戰結束的時候。蘇聯在東歐扶持起來了六個衛星國,其中根基最淺最不應該成立的國家就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東德的成立完全的冷戰的產物。是斯大林為了防範歐美國家的“侵犯”。而在自己控制範圍內強行成立的一個國家。面積大概10萬平方公里,約佔整個德國22%。

但我們必須承認的是,在前蘇聯六個衛星國裡,東德的無論從軍事實力還是經濟水平都是第一位。畢竟是德國的經濟基礎。東德的經濟雖然好,但和西德比起來差的很多,只相當於西德的25%。原因就是東德的經濟是與蘇聯綁定的,就是東德經濟必須要符合蘇聯的經濟和政治利益,也就是被蘇聯剝削的基礎上建立的。由於和蘇聯捆綁的太緊,蘇聯一垮,東德市場和原料供給喪失,國家也就垮掉了。戰前作為世界上最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在戰實施計劃經濟,這對東德實在是無法適應。在德國統一的前的89年,東德人均住房面積26平米,百戶普通居民擁有冰箱167臺,洗衣機110臺,電視機129臺,小汽車54.7輛。位居同時代蘇聯東歐國家首位。

德意志民族素來重視教育,從幼兒教育一直到大學教育全部免費,在校大學生每月每人還有200馬克的助學金,成績優秀者還有高額的獎學金。有大學200多所,而且在50年代,東德援建了東方大國北京798廠(東方大國第一顆原子彈的關鍵元器件生產廠。蘇聯不知道)東方大國至今銘記肺腑。抗震強度的設計在8級以上。 東方大國旅大級驅逐艦的鋼材也是東德無償提供技術和圖紙。由於東西德近在咫尺。可比性和對比性十分明顯,人均GDP僅為西德的1/4,普通居民收入西德的1/3,科學技術落後於西德20年,國際貿易大概只佔西德的1/10。所以自打東德建立,每年都有大量的東德百姓逃亡西德,而且基本上是律師,工程師,大學教授社會精英階層,東德政府被迫在東西德邊境建立“柏林牆“。防止公民外逃,柏林牆全長155公里。美國總統肯尼迪對評價說,“自由有許多困難,民主亦非完美,然而我們從未建造一堵牆把我們的人民關在裡面,來防止他們分開我們。” “自由是不可分割的,只要一人被奴役,所有的人都不自由。”可以說,自打柏林牆建立那天起,就預示著東德覆滅。

80年代以後,整個東歐風起雲湧。各個國家都處於動盪之中,當時東德經濟逐漸衰退,來自蘇聯的援助也日益減少,1989年當年十一月柏林牆倒塌。十二月,東德首腦昂納克被迫下臺。東德政府被迫解散。當時東德高層的意思是依舊保留東德,但東德社會和老百姓不幹。他們呼:“我們是一個民族,我們是一個國家!統一之聲高漲。西德國總理科爾表現出了大政治家的果敢,他立即宣佈:德國只能統一。任何阻止德國統一都是不可饒恕的。歷史將永遠銘記這一天。1990年9月12日,英、法、美、蘇四國和兩德外長在莫斯科簽署《最終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德國承諾放棄對現有領土以外的領土的要求,放棄製造、運輸、擁有和控制核武器、生物武器及化學武器,不允許外國在東德領土上駐軍,由此兩德在分裂40多年後再次實現統一。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永遠停止存在。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一直以來,許多國人對於德國總有莫名的好感,除了慕羊犬,其實這種好感來源並不奇怪。雖然德國對中國的態度未必有大家想象的那麼友好,但單純從一個國家的立場而言,德國人嚴謹的態度和對於國家建設的成功,的確值得我們學習。

德國

尤其是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發起國,在兩次單挑全世界之後,德國依然能在廢墟中爬起,併成為如今的世界第四、歐洲第一大工業強國,德國人當然有許多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的地方。

第二次世界大戰失敗之後,作為二戰的主要元兇,德國遭受了三個法西斯國家最徹底的清算,不但失去了12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同時,由於被四個國家兩個陣營分別佔領,隨著冷戰的開始,德國也被分成了東德,西德兩個國家。其中,東德的全稱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由於位於原德國東部,也被稱為東德。

二戰後德國失去的領土

東德是在二戰之後在蘇聯的佔領區基礎上建立起的國家,國土面積大約為10萬平方公里。包括蘇聯紅軍在內的盟軍攻入德國境內之後,東德成為戰鬥最激烈的地區。僅一次柏林戰役,蘇聯就集結了高達250萬軍隊,殘存抵抗的德國軍隊也高達80萬,也就是說,超過300多萬的軍隊在柏林上奮力廝殺。也因此,包括柏林在內的整個東德,徹底淪為了戰爭廢墟。

德國的損失不止如此,在蘇聯的主持之下,原屬於德國的大面積領土被劃分給如今的波蘭、捷克、蘇聯等國家。尤其是西里西亞、波西米亞等原屬於德國的發達工業區,都不復德國所有。可以說,東德建立之時,用一窮二白來形容毫不誇張。

東德、西德

但是,就是在這種局面之下,東德人民依靠自己,依然將東德建成當時社會主義陣營工業最發達、生活最富裕的國家。如果說,分裂之後的德國,西德在西方陣營是毋庸置疑的一方列強的話,那麼東德在社會主義陣營,就是僅次於蘇聯的第二大工業強國。東德在汽車製造、電子工業、機械製造、鋼鐵等諸多領域,都創造了極為輝煌的成果。而東德的人口數量從始至終,沒有超過2000萬。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在冷戰時期,由於兩大陣營對峙,19世紀60年代,有超過300萬的東德人跑到西德,很多人也將此視為西方國家的勝利。但許多人可能並不知道,與此同時,也有超過55萬的西德人主動的跑到了東德。自然,東德也有足夠吸引這些人的東西。

同樣被四國佔據的柏林

雖然東德存在的幾十年一直是社會主義陣營內工業最先進、最發達的國家,但是,完全承襲了蘇聯單一僵化體制的東德,如同蘇聯一樣存在著無法彌補的短板。東德在取得工業建設巨大成就的同時,東德人民卻還一直面臨著糖、咖啡等生活基本物資的短缺。

1990年10月3日,隨著東歐劇變,以蘇聯為首的東歐社會主義陣營土崩瓦解,同時存在諸多問題的東德,也隨著社會主義陣營的崩潰而宣佈停止存在。同時,由於從同出一源且過得更好的西德的存在,德國人再次創造了奇蹟,兩德宣佈合併,東德領土併入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東西兩德完成了統一,成為了今天的德國。


鳶飛九天2018


東德簡單來說就是一脈承襲蘇聯的模式,可以簡要概括為——社會主義公有制+計劃指令與有限市場結合+集權型現代國家結構。


民主德國憲法表面宣稱所建立的是以德國社會統一黨為領導的多黨議會民主制,但其他黨的人士都是有職無權。

在1960年皮克總統去世後,民主德國政府進行了改革,取消了總統制,建立了國務委員會。而早在烏布利希的領導下,一種對蘇聯制度效仿的暗潮也應運而生。在40年代後期到50年代初的清洗中,此人清除了大量涉嫌反蘇的黨內人士。1953年斯大林去世後,烏布利希效仿蘇聯設置了政治局,自任第一書記。1961年烏布利希出任國務委員會主席,開始對蘇模式的全面效仿。


東德的一切權力集中在國家手中,國家在生產資料國有化的基礎上依靠行政機關領導所有企業。

在計劃工作中,國家通過層層下達大量指令性目標,從生產到流通領域,企業的一切經營活動受到嚴格控制和管理。在財政方面,國家實行統收統支,企業所需生產基金由國家撥給,企業所獲利潤也全部上交國家,虧損由國家補償。

下面簡單談一下大家肯定都最關注的民生和社會福利。東德開始也是倒黴,蘇聯拆卸工廠的行動直到1953年才停止。

在1950至1970年間,東德的經濟翻了兩番,也就是說1970年時的國民收入是1950年時的4倍,人均年收入約1.57萬東德馬克(約各7850美元),比蘇聯還好一大截。

國家和政府直接負責和包攬全體公民的生活保障和社會福利。比如最重要的住房問題。

在1950年時東德的居民約為1850萬人,但住房僅有480萬套,在1951至1970年間,全國新建住房110萬套,到1978年全國已經擁有住房590萬套。從1971年起,國家每年投入住房建築的資金佔國民收入的10%以上,到1985年底,共投資2600億東德馬克,在這15年間,新建和改組了240萬套住房,最終達到了每戶平均有一套住宅,人均居住面積26平方米的水準。

同時東德也有免費教育和醫療保險,當然是不如對面那傢伙的。

在1959年東德就制定了發展社會主義基礎教育法,規定十年制綜合技術教育為全民義務教育。政府實施的義務教育對所有大中小學都不收學費,對大專學生給以伙食津貼,中等技術學校和職業學校的學生均可享受助學金或生活補助金。成人教育和職工進修培訓一律免費,工資照發。

公民就醫,一切費用,包括門診,配藥,手術,住院,療養以及住院或療養期間的伙食費,全部免費,職工每月只需交不超過60馬克地醫療保險費,就可以為整個家庭成員作醫療保險。

但沒辦法,對面的聯邦德國憑藉更發達的經濟和更民族化民主化的政治對東德的蘇式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進行了一系列抨擊,指出了一系列弊端。

比如由於產品價格由國家隨意制訂,而不能反應市場真實的供需情況,刻意對民眾物質條件的追求而忽視了產品和技術的更新換代,以攤派和配額為特徵的管理體制不能保證相互聯繫地各生產環節的協調。


普魯士之魂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被以美蘇為主的同盟國劃分成了兩極陣營:資本主義性質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即西德;社會主義性質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東德。

戰敗之初,德國就像一塊兒新鮮出爐的巧克力蛋糕,被切割成四塊分給了美、蘇、英、法,為了能和睦的分享蛋糕,四國還共同成立了"盟國管制委員會"。

但畢竟"不是一家人 不進一家門",48年6月,美英法三國繞開蘇聯發行了僅限自己佔領區流通的"D"版馬克,蘇聯見狀也不甘示弱,隨即發行了可在蘇佔區流通的"F"版馬克。至此兩德分裂正式成形!

東德成立後由於幕後大佬是蘇聯,所以在國家體制上也以蘇聯為藍圖,大搞土地改革、工業企業國有化……雖然東德成立後農業、工業都有了很大的發展,但基本都相對於戰時而言!

至於東德到底是怎樣一個國家?如果我們沒有切實經歷過那段歲月,談論起來無異於"盲人摸象"!但我們可以通過曾經的"當局者"和現在的數據一窺究竟。

去年9月,德國民義調查機構以"東西德國統一是好是壞"做了一次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僅有不到一半的原西德公民認為兩德統一利大於弊!其餘人認為東德的併入阻礙了聯邦德國的發展步伐。而曾經的東德公民則有高達75%認為兩德統一利大於弊。

另一方面,東西德國統一雖然已近三十年之久,但兩者之間仍存在許多差距,例如東德人民的平均工資、養老金、國民生產總值等等,唯一高於西德的只有一項:失業率。許多人認為這些弊端都是東德社會體制留下的"後遺症"。

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原東德公民並不認為曾經的那個社會主義國家"一無是處",他們覺得當時的教育體制、社會福利、醫療保障、男女地位等方面均要優於現在的聯邦德國。畢竟曾經的東德是世界上發展水平最高的社會主義國家,赫魯曉夫還將其稱之為"社會主義櫥窗"。

如今,東西德國雖已統一,但曾經隸屬於兩個不同陣營的人民卻似乎很難融為一體!西德公民總是擺出一副"金主爸爸"的姿態,自覺東德公民如今享受的一切都是西德的饋贈。而東德則在懷舊的同時抱怨西德莫名其妙的優越感。就連默克爾都曾表示:德國的統一尚未完成!

所以說,曾經被樹立為社會主義發展標杆的東德輸就輸在蘇聯的沒落和解體!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前面很多回答都不錯,把發展過程說了一下,沒什麼特別的傾向性。東德其實沒啥好說的,一個失敗且滅亡了的國家,其歷史和模樣被勝利者隨意抹黑。一部好萊塢電影讓人們都以為東德多麼邪惡,這是多麼淳樸的認知啊。

東德早期有大量人口流向西德,和什麼體制沒關係。前面有說了,就是因為蘇聯把東德工業設備拆走了。導致大量產業工人沒有工作,不得已流向西柏林。

東德在蘇聯扶持下建立起一套工業體系,曾經比西德還好,還是世界十大工業國。有個回答說蘇聯剝削東歐國家工業品和資源這是沒錯的,但反過來蘇聯為了保護東歐國家也廉價輸入天然氣石油等資源和蘇聯工業品,使東歐國家人民生活還是可以的。

這就是經互會體系,和歐盟和WTO一樣。但這個體系是以物易物的貨物交易模式,和WTO的外匯結算模式不同,這就出問題了,這也是華約國家逐漸不如北約國家的原因。



首先要明白,英法殖民地體系建立的市場模式基本被美英法繼承了,他們本來就有優勢技術和經濟,通過建立以美元為中心的經濟格局控制世界,其市場規模就比經互會大。

所以北約國家可以通過掠奪全世界資源和輸出工業品獲取資本,而華約因為先天不足又市場所限不可能競爭過北約,只能靠價格優勢換取外匯。


其次,工業化依靠的是市場規模,為了對付生產過剩用計劃經濟模式。但規模總歸是有限的,特別是福利體系和技術增密,華約國家人口一樣老齡化。帶來的結果是依靠經互會內部的市場規模不僅停滯甚至萎縮,經濟上漲慢了就會引起社會不滿。

而且蘇聯集團為了冷戰還要把資本集中到軍重工業,加強剝削農業又打擊糧食產量,結果經互會內部糧食和輕工業產品愈發緊缺。其實按照生活標準還能接受,但就是接受不了生活水平降低。


最後,當生產過剩和工業規模停滯後一個是依靠外貿,二個就是依靠金融調控穩定並擴大規模。這就是西方國家通過發債和增發貨幣進入金融資本階段的表現,他們改變了經濟結算模式使用GDP,經濟規模依賴外匯計算,快速增長。而蘇聯集團還在內部以物易物,根本不能表現出真實經濟規模,結果又被西方黑成體制不行。

結果是蘇聯官僚集團被忽悠下為了私利開始經互會使用外匯結算,經互會瞬間解體,失去了經互會維持的東歐各國也瞬間解體。


作為失敗者的東柏林人民又被刻意扶持的西柏林景象忽悠的以為西德多好,決定統一。實際上呢,是被吞併。

東德官員軍人政府體系被全部清算,包括東德民主派。開放經濟後強行拉平兩國馬克匯率,東德工業瞬間被沖垮,並被西德資本進入洗劫一空。東德精英全部失去工作,使東德失去了話語權。東德人民積攢了一輩子的財富直接成0,還被美其名曰的統一稅來扶持。

到了現在東德還沒緩過來,而西德同胞還嫌棄東德拖後腿。所以東德是一個可憐的國家,不值得同情,同樣他們的人民也不值得同情。


臥家人


東德,即“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是二戰以後直到1990年兩德統一前存在的歐洲中部的一個國家。建立在德國的蘇聯佔領區基礎上,面積大約10.7萬平方公里,人口大約1660萬,首都東柏林。

1945年5月8日納粹德國投降,根據雅爾塔協定與《波茨坦公告》,戰敗的德國被一分為四,分別由美國、法國、英國與蘇聯分區佔領。1949年,聯邦德國(西德)與民主德國(東德)先後宣佈成立。

東德建立以後將所有生產資料收歸國有,1950年,東德的農業水平迅速恢復到戰前水平,1951年進行了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年,東德的工業產值佔據經濟總量的將近70%。東德平均海拔不超過50米,平原廣佈。

東德雖然面積不大,但確實相當著名的工業強國,機械、電子電器、汽車、精密儀器、化工、電力、鋼鐵、煉油等都相當發達,世界聞名。

當時的民主德國雖然非常發達,然而受到蘇聯的強勢控制,在世界上的影響力遠遠不如西德。同時,東德的人口外流也非常嚴重,與西德互不承認,就像今天的朝鮮與韓國類似。


分享到:


相關文章: